創業小聚想要讓你知道:
1. 從 WeWork、eToro 和 Payoneer 等例子看來,以 SPAC 上市已經是個主流,但 SPAC 跟 IPO 的差別究竟在哪,導致 SPAC 如火如荼地進行?
2. SPAC 與 IPO 在國外已有許多討論,最多人關注的是前者是否會取代後者成為主要的上市方式,而個專家又提出什麼樣的觀點?
3. SPAC 的崛起並不代表他沒有任何法律或其他問題,也許只是還沒爆發出來;SPAC 背後的隱憂,也由本篇帶你一次理解。
根據 SPAC Insider 資料顯示,今年已有超過 300 間新創透過 SPAC 借殼上市,募資超過 990 億美金。2021 年才過不到一半,SPAC 件數與募資總額便超越去年紀錄,SPAC 上市可說已正式成為主流!包含共享辦公新創 WeWork、支付平台 Payoneer、金融商品交易平台 eToro、基因檢測新創 23AndMe、毛小孩照護平台 Rover 等都選擇透過 SPAC 上市,SPAC 為何有強大吸引力?是否將取代傳統 IPO 呢?(今年 SPAC 上市詳細名單請點此)
延伸閱讀:
1. WeWork回來了!將以SPAC上市、估值90億美元,兩年間他們做了什麼改變?
2. Paypal、Stripe勁敵?跨境支付巨頭Payoneer將SPAC上市,並宣布攜萬事達卡幫助企業做生意
3. 史蒂夫和戴夫要上市了——eToro擬SPAC上市,為什麼以色列FinTech可以這麼厲害?
4. 幫毛小孩找保母?想遛狗賺外快?「寵物界的接案平台」 Rover 繼 23andMe、Astra 後宣布 SPAC 上市!
30 秒了解 SPAC!
新創可以透過 IPO 和 SPAC 上市,不過 IPO 是「先有新創再募資金」,SPAC 則是「先有資金再找新創」 。SPAC 全名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簡單來說就是個已透過 IPO 募集資金的「公司殼」,目的不在營運,而是在期限內找出有潛力的新創公司並進行併購,SPAC 備受喜愛的主因為「速度」:SPAC 上市速度比 IPO 更快、門檻更低、風險更小,尤其對尚未獲利的新創來說是一大助益;投資人則可在新創 IPO 前就先行投資,不用等到新創 IPO、增加價值後再由次級市場買入,節省資本,增加報酬。
SPAC 近年氣勢如虹,聽起來又比 IPO 更能有效率地運用「時間」與「資金」, SPAC 是否將取代 IPO 呢?
聽聽外國專家、媒體怎麼說
新創外媒 CrunchBase 文章 「市場時刻:今年 SPAC 會超越傳統 IPO 嗎?」中,專攻企業財務規劃的 Patrick Healey 認為往後 SPAC 數量必將超越 IPO,而 IPO 的金額成交量將變更大。他預測今年新創選擇上市的方法將以透過 SPAC 最多,IPO 次之,之後是直接上市的方案;Geekwire 報導中,西雅圖創投們則認為 SPAC 的壓力將幫助 IPO 變得更快速、價格更低,最後兩者將會變得越來越像,這對新創來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上市策略而已,不過因為 SPAC 資助者能在更前期就進行投資,對後期市場投資人的影響就比較大了。
財經媒體 TheStreet 文章則在「為何 SPAC 無法取代 IPO —— 反之亦然」中指出某種程度上,SPAC 已經正在取代 IPO(看看今年的驚人 SPAC 數據便可得知),然而 SPAC 過於飽和時,空殼公司募資將變得更困難,因此市場便會朝向傳統的投資銀行靠攏,因為他們有更多資源找到潛在投資者。因此,不論是 SPAC 或是 IPO 都不會消失,一切靠「質量」取勝:厲害的投資銀行將淘汰劣質的 SPAC,反之亦然,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力量。
台灣新創也能透過 SPAC 上市嗎?
隨著美國 SPAC 熱潮燒到亞洲,目前新加坡、香港、印尼、日本都在討論增修 SPAC 相關法條,台灣金管會也不例外,不過亞洲是否會像美國一樣吸引數百萬的熱錢注入 SPAC 市場,不少產業專家持否定態度。若哪天台灣真的允許 SPAC 上市,勤業眾信(Deloitte)表示:併購前的架構評估、併購時的稅務議題、併購後的盈餘與稅負都是新創需要做足的功課。
參考資料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