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是Youtube CEO、前夫是Google共同創辦人:「她」如何透過SPAC上市基因檢測新創23andMe?


科技外媒 Crunchbase 在去年年末以此為標題撰文,而今年,SPAC 的熱度看似將持續燃燒。
2020 美國掀起的 SPAC 潮究竟為何?
SPAC 全名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又稱作空白支票公司(Blank-Check Company),簡單來說,就是個已透過 IPO 募集資金卻沒有實際營運的「公司殼」。它的存在目的僅為:在兩年內收購有前景的未上市新創,使新創透過與其合併來借殼上市。
你可能會想,不知道未來營運業務的公司怎麼會有投資人想投資?因此關鍵賣點在於:大名鼎鼎的創始人與具有公信力的管理團隊。舉例而言,今年備受關注的SPAC之一「Reinvent Technology Partners」便由商務社群網絡 LinkedIn(領英集團)創辦人 Reid Hoffman 與社交遊戲服務商 Zynga Inc. (星佳遊戲)創辦人 Mark Pincus 組成;另一家 SPAC 「Burgundy Technology Acquisition」則由 HP 及 SAP SE 的前執行長 Leo Apotheker 領軍。
SPAC 監管法規較寬鬆,可將過往一年以上的上市準備時間縮短至數個月,解決了過去 IPO 手續慢、門檻高的困境,大幅降低企業上市面臨的風險。「在全盤考慮後,SPAC 上市突然變得非常吸引人,除此之外,這些 SPAC 還帶有業界大佬的響亮名號,讓這筆交易又格外誘人。」SPAC Insider 創辦人 Kristi Marvin 在 Crunchbase 的訪談中說道。這也是為何 2020 成了 SPAC 上市的爆發年:在疫情與選情的不穩定下,上市風險能多低就多低。
「她」將知名生醫新創 23andMe 推上市
而今年初又有來頭不小的新創宣布 SPAC 上市了:美國加州發跡的 23andMe 消費者基因檢測公司宣布:公司將與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 VG Acquisition Corp. 合併透過 SPAC 上市。這將使 23andMe 公司估值來到約 35 億美金,包含來自維珍集團的 5 億美金與 2.5 億私募資金。此交易案預計於今年第二季完成,並以「ME」為代號公開發行股票。
23andMe 的創辦人於 2020 入選為富比世雜誌(Forbes)全球百大權勢女性,她的兩位姐妹一位為現任 Youtube 執行長;一位為美國長春藤名校 UCSF 的助理教授,前夫也來頭不小:是 Google 創辦人之一 Sergey Brin —— 她叫 Anne Wojcicki。
Anne Wojcicki 從小在史丹佛大學的校園長大,媽媽是位高中老師,爸爸是史丹佛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從小的家庭教育便是:對人生中做的事抱有熱情,選擇熱愛的工作並好好努力。高中畢業後 Anne 進入耶魯大學主修生物,接著踏入華爾街擔任醫療保健分析師,然而待在醫療保健領域越久,她越發現這個產業不符合她的初衷。「如果我保持健康,沒有人會賺錢;但如果我生病,好多公司都能獲利。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她在外媒 Wired 訪談中說道。她花了好幾天思考如何改變整個生態,但她得到的結論是:生態無法改變,如果想讓醫療保健更好,必須得從整個系統外部著手。
創業契機:從一群基因學專家聊「尿」開始
時間倒回到 2005 年二月,Anne Wojcicki 出席加州所謂「億萬富豪晚宴」,與基因學家 Craig Venter、基因檢測公司 DNA Direct 執行長 Ryan Phelan 及其當時男友 Google 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 同桌吃飯,他們在聊「尿」。她好奇大家吃完蘆筍之後,能不能在尿中聞到味道,多數人能聞到,卻有一些人完全無法理解她在說什麼——漸漸的,這個看似好笑的話題衍伸為一個普世難題:各式研究累積了大量關於基因及基因變異的寶貴知識,人們卻無法使用這些資訊在自己及家人身上 —— 像是無法 Google 自己的基因一樣。
這個契機在 Anne 心中埋下了種子,剛好不久後,她遇見了想要成立為消費者進行基因檢測公司的 Linda Avey 及 Paul Cusenza,於是她決定加入成為共同創辦人,而男友 Brin 也出資成為天使投資人。他們將公司稱為「23andMe」,希望讓人們看見專屬自己的 23 條染色體,並藉此更了解自己。
23andMe 讓消費者吐口水,便能拿 DNA 報告
23andMe 是美國第一間(也是目前唯一一間)通過 FDA 標準的消費者基因檢測新創,消費者僅需支付美金 99 元或 199 元購買檢測方案,送出口水樣本後,便可獲得完整的基因檢測報告,包含:祖源分析、個人特徵分析、帶源分析等等,從遺傳性疾病、帕金森氏症,到怕不怕高、喜歡的冰淇淋口味,分析結果應有盡有。
23andMe 在收到消費者的唾液樣本後,會從細胞中萃取出DNA,並將此 DNA 大量複製到足夠進行基因分型(genotype,一種對比基因型或序列的生物檢定方法)。這些大量複製的 DNA 會被片段截取到 DNA 晶片上,DNA 晶片表層由數百萬迷你「珠珠(beads)」構成,而每個「珠珠」會與用來進行基因定序的 DNA 探針對應,探針上的螢光標記(fluorescent label)則將反映出消費者基因序列的對應種類,最後形成量身打造的健康報告。
新冠疫苗、基因大數據展現 23andMe 潛力
受惠於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生醫技術再次備受關注,也成為 23andMe 上市的一大亮點。除此之外,百分之八十的消費者同意將個人數據作為 23andMe 基因研究使用,這使得23andMe 擁有約 850 萬筆基因資料,豐富的基因數據庫也增加了23andMe的發展潛力。不過,生醫科技的創新發展往往耗時耗金,開發期不斷燒錢、試錯的特性依舊會是生醫新創共同面臨的營運難題。
參考資料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