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回來了!時隔兩年完成SPAC上市、估值90億美元,他們做了什麼改變?


共享空間新創 WeWork 在 3 月份傳出要以 SPAC 上市的消息,根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指出,WeWork 當時同意由 SPAC 公司 BowX Acquisition Corp 併購,估值為 90 億美元,並確定在台北時間同年 10 月 21 日份完成上市。
共享空間開拓者如何從神壇殞落
WeWork 成立於 2010 年,是一個以「空間即服務」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新創公司,將閒置空間承租後,再以二房東身份將這個空間租給有需求的人,舉凡辦公、上課到派對,都是他們服務的對象,而且還打造了 WeWork 生態系的社群,讓 WeWork 會員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快速認識彼此,甚至找到商業合作夥伴,可以說是對房地產的革命、也是共享空間的開拓者之一。截至 2018 年九月,全球約有 19,000 個聯合辦公點,超過 185 億美元的融資。
2019 年一月,軟銀對這隻獨角獸的投資,讓 WeWork 的估值來到了 470 億美元,更預計在該年九月完成 IPO——沒想到這也是它最後的輝煌。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無法盈利。全球擴張之下,WeWork 擁有 126 萬坪的出租空間、50 萬名左右的會員數、年營業額 18 億美元,但是因為空間出租本身就是低營利行為,就算規模化卻也難以獲利,也有人提出「不是科技公司憑什麼有科技公司的估值」的質疑;另一方面,創辦人 Adam Neumann 多次脫軌的行為,也讓董事們感到憂心。2019 年 9 月 30 日,WeWork 撤回了 IPO,更接受了軟銀的一百億紓困金,估值直接掉到 80 億,不到一年時間蒸發了四百億。
最終,Adam Neumann 遭到罷免,由副總裁 Sebastian Gunningham 及營運長 Artie Minson 共同擔任。
開始資金控管,疫情下仍維持營業額
雖然去年受到了疫情影響,但 WeWork 表示他們已經退出了許多營運不善的地區,從而使租賃付款減少了約 40 億美元,讓營業額得以跟 2019 年持平(32 億美元)。自從 2019 年的「滑鐵盧」之後,WeWork 藉由削減成本以控制資金,包含減少了SG&A(銷售與營收開支)的 11 億美元和建築營運支出的 4 億美元,並將員工人數從 2019 年最高时的 1.4 萬人降到 5,600 人,減少了67%。
時隔兩年,WeWork 將以 SPAC 方式上市,由 BowX Acquisition Corp 併購,估值為 90 億,NBA 傳奇球星「大鯊魚」Shaquille O'Neal 也是 BowX 的顧問。《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次 SPAC 中 WeWork 將收到 13 億美元,包含 Insight partners、喜達屋資本集團、富達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和其他機構管理的投資的 8 億美元。
現任執行長 Sandeep Mathrani 說,儘管 WeWork 過去經歷了陣痛與低迷,但已經進行了業務轉型,並將繼續定義「工作」在未來的價值,這次 SPAC 中 BowX 的支持是至關重要。而軟銀的 Marcelo Claure(也是 WeWork 的董事長)和 BowX 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Vivek Ranadivé 都表示,WeWork 對於顛覆商業房地產和重新定義工作場域仍具有相當潛力,認為 WeWork 已經來到可以實質盈利的轉折點了。
儘管估值遠低於兩年前 WeWork IPO 時設定的目標,但是在經過整頓與財務經營後,WeWork 沒有被資本市場擊倒,反倒捲土重來再次上市。WeWork 的故事其實正提醒著許多企業,無論估值多高、是否有獨角獸稱號,能夠實質盈利與良好的公司管理,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Business Wire、CNN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