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4日,知名基因檢測公司 23andMe 與 Virgin Group 的 VG Acquisition 合併,並且以SPAC的方式上市;2月11日,線上寵物照護平台 Rover 宣布將與 True Wind Capital 贊助的 Nebula Caravel Acquisition Corp. 合併透過 SPAC 上市。從去年開始,「SPAC」一詞蔚為火熱,究竟透過SPAC上市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得以快速吸引新創以及投資人的目光?
穩定成長中的上市新寵:什麼是SPAC
SPAC其實並不是新概念,但在這兩年愈來愈盛行。它的全名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很多時候又或稱「空白支票IPO」,也就是由一家無商業模式的空殼公司去申請IPO(首次公開募股),載明掛牌目的是募得一筆資金,再回頭去併購前景可期且值得公開上市的新創——簡單來說,就是與傳統IPO反其道而行,「走IPO路線上市的新創是為了籌集更多資金,而SPAC路線則是已經擁有資金的公司去尋找新創。」Thomvest Ventures的常務董事Don Butler是這麼解釋的。
根據SPAC Insider的數據,2020年有至少219個SPAC進行IPO,並籌集了730億美元的資金,數量與金額分別是2019年的四倍與六倍之多;而2021年至今已經有145 個SPAC進行IPO,並且募資了超過445億美元,相比之下,至今的55個IPO則是籌得了217億美元,LinkedIn共同創辦人Reid Hoffman和運動員Colin Kaepernick等知名人士也成立了SPAC。
SPAC優勢:更快速透明的上市方式
仔細觀察,SPAC大多選擇創新或具有革命性技術的新創作為併購對象,如電動車、FinTech、SaaS、線上支付、生物科技或加密貨幣等;究竟SPAC與傳統IPO相比具有什麼優勢,讓投資人與新創都漸漸為之瘋狂?
對新創團隊來說,得以快速上市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空殼公司因為沒有財務報表和相關材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問題將減少許多,連帶的審計流程也會縮短,這讓上市速度至少快了二到四個月,而且SPAC還確保了更公開透明的訂價。對於需要資金、資源和知名度的新創來說,SPAC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管道。
對投資人而言,通常SPAC在IPO的時候提供給投資人認購的不只是股票,還會有認購的權利憑證,只要這家SPAC成功併購新創,投資人就可以取得更多的回報,而且投資人若對SPAC不滿意,還可以贖回,因為投資風險較少。投資人能夠因為提早行動獲利,而不是等到首次公開募股完成、創造出那麼多的價值之後才在二級市場上買進。
面臨的挑戰:如何在時限內找到併購對象?
SPAC 雖然看似美好,卻也有不少挑戰。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美國證券法的規定,SPAC確定目標公司並進行收購的期限通常為兩年,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後,必須在三年內完成合併。Renaissance Capital的分析師Matt Kennedy表示,2021年已定價的SPAC是145間,其中僅有43個宣布了併購目標,「SPAC的定價速度比找到併購目標的速度快上許多。」他說,這可能會導致SPAC之間尋找目標的競爭加劇。而這個速度差,也有可能引發併購的新創其實並不能如預期成長的隱憂。
無論如何,SPAC在近期內仍然是個熱門的上市方式,甚至有超越IPO的跡象,至於其成效,或許我們可以把時間線拉長以後再下定論。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