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靠低價、從小宅經濟切入:眠豆腐如何以「台式款待」哲學,在日本年銷破萬張床墊?

不靠低價、從小宅經濟切入:眠豆腐如何以「台式款待」哲學,在日本年銷破萬張床墊?
賴冠伶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時間回到四年前,施清元正處在人生的交叉口。他擁有台大醫學系學歷與醫師執照,也曾在日本設計專門學校進修設計,卻選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跨足攝影、寫作與設計,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在創作與現實之間摸索出路。

「每天往外奔走,回到家就是寫東西、修照片。做久了,開始感到迷失,覺得不斷在內耗自己。」他這樣形容那段日子。

雖然案子不斷,心裡卻始終在尋找一個能長出根來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眠豆腐團隊中的一位舊識打來電話,意外替他推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

「我們老闆(指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思考比較新,他不會覺得你沒有MBA、沒有經商經驗就不行。」施清元謙虛地說,當初對方看上的,或許只是這個人好像懂日本,會拍照、會寫東西,至少IG貼文有人做。

於是,這場在外人看來充滿風險的豪賭就這樣拍板定案:一個缺乏正規商戰經驗的自由創作者,在2022年成為台灣新創品牌進軍日本的操盤手,負責眠豆腐在當地的行銷策略與推廣執行。

眠豆腐
左為眠豆腐日本市場負責人,施清元。 攝影/Alina Tsai 蔡昀儒 © Shopping Design

誰能想到,這位與床墊產業毫無淵源的非典型負責人,竟帶領眠豆腐在日本締造出年銷破萬張床墊、企業端客戶逾千家的市場成績。

在全球品牌競相搶進的日本市場,施清元如何在異鄉的碰撞與摸索中,翻譯品牌、洞察文化,並將看似弱勢的斜槓背景,轉化為最鋒利的武器?

從台灣製造的自豪,轉譯為東京人心中的「生活夥伴」

在談論這些亮眼的戰績前,故事必須先回到那個跌得鼻青臉腫的起點。如果說跨境電商是場長跑,那麼眠豆腐在日本的第一年,幾乎是在起跑線就跌了一跤。

眠豆腐在日本的起步,重演了許多海外品牌都曾犯過的錯。施清元坦言,第一年團隊的想法很單純,甚至可以說短線思考:「我們在台灣這樣做,在日本也一樣,只是把文案翻譯成日文。」他們主打台灣製造,鎖定喜歡台灣的日本人或在日台灣人,卻很快收到警鐘,沒有KOL願意推廣眠豆腐的床墊,這讓團隊意識到:生硬的直譯,無法傳達品牌的核心溫度。

轉捩點發生在第二年。團隊決定與日本知名大學創業家合作,並聘請了專業的社群代操公司,做出關鍵的策略轉向:「從那之後,我們刻意降低了『Made in Taiwan』的宣傳比重,也不再硬銷規格,而是將溝通語境轉向日式且生活化的提案。」

這個轉變,源自於對主力客群的精準洞察。施清元分析數據發現,不同於台灣市場男女各半的比例,眠豆腐在日本的購買者高達七成是35至44歲的女性。這群消費者無論是單身獨居,或是作為家庭採購的決策者,比起冷硬的機能參數,她們更在意產品所傳遞的溫度。

「這直接決定了我們在日本的行銷配比:情緒訴求高達70%、機能訴求只佔30%。」施清元解釋道,面對這群細膩的日本女性消費者,眠豆腐更強調理性數據背後的情感,它能否成為生活的夥伴?能否陪伴客人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這才是讓日本市場買單的關鍵。

當品牌基調定調為生活夥伴後,真正的市場破口,則源於一次意外的行銷案例。在一場與生活雜誌《Hanako》的商業合作中,日本攝影師沒有拍攝大床,而是捕捉了副線摺疊產品眠豆皮輕巧且易於收納的畫面。這張照片竟在Instagram上獲得超過3,000次收藏。「那時我們才驚覺,一直推銷的大張床墊,或許根本不符合東京都會區的生活方式。」施清元說。

團隊發現,日本都會區居住空間狹小,消費者對「空間效率」與「極簡收納」的需求遠高於台灣;然而市面上的摺疊床產品,雖然強調機能性,卻普遍缺乏美感。於是,輕巧、可折疊的「眠豆皮」,在這裡反而成了主角,成功打入極簡收納家等過去難以觸及的客群,也讓眠豆腐不再只是一張床墊,更乘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柔軟投射。

在擁擠的都市叢林裡,空間被坪數定義,生活被行程切割,一張床墊,承載的不只是睡眠,還有生活的重量與喘息的可能。「我們的定位是這樣的,現在你年輕、預算有限,住的地方小,我們先推薦『眠豆皮』;我們會一直在這裡,等你將來成家立業、換了大房子,再來買我們的『眠豆腐』。」

施清元說,這也讓眠豆腐不再只是銷售昂貴床墊的廠商,而是願意陪伴消費者在城市夾縫中奮鬥、追求夢想的盟友,也終於為品牌建立可持續循環的生命週期。

眠豆腐
眠豆腐在日本市場的主力產品,眠豆皮。 賴冠伶攝影

有了動人的品牌論述,下一步要讓消費者真的買單不退貨,最終決戰點或許仍得回歸到最誠實的身體感受。

「我們原本覺得,台灣人跟日本人都是亞洲人,身型差不多,應該沒問題吧?」施清元笑著回憶,但是第一批產品運抵日本後,退貨率卻因床墊太硬而拉高。習慣睡在棉被上的日本人,加上品牌名稱叫豆腐,對躺感的預期是如雲朵般包覆,而非台式的高支撐彈性。為此,團隊花了一整年時間反覆測試,終於調配出既保留支撐性、又大幅增加包覆感的版本。

而這個故事最有趣的結局在於它的逆襲,那段曾讓團隊耗時一年、充滿挑戰的歷程,最終反而成為品牌技術進化的養分。施清元提到,經過日本市場千錘百鍊後誕生的改良版,讓眠豆腐創辦人張育豪有了新的想法:既然連最追求完美的日本消費者都買單,台灣人也要享受這樣的品質。於是他決定將這套規格「逆輸入」回台,進一步帶動台灣全系列產品的升級。

這次經驗也讓團隊徹底明白,成功的在地化,不只是翻譯語言,更是翻譯文化與身體的真實感受。

用「款待」哲學對抗百家競品,5天快閃店湧入300人體驗

當然,軟性的故事說得再好,硬體的規格改得再精,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商業難題擋在眼前:日本消費者憑什麼要把近10萬日圓,交給一個看不到實體的外國品牌?這也成為了眠豆腐開設旗艦店的契機。

「雖然很多人覺得我們產品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買不下去,這確實花了一些時間去克服。」施清元這番話,道出了跨境品牌的兩難。

在台灣,眠豆腐的產品定位對標的是無印良品等級的親民價位;但一旦進軍日本,產品便背負上高昂的跨境物流與關稅成本,主力商品「豆腐床墊」的終端售價逼近10萬日圓,等同直接被推入與席夢思等豪華品牌正面交鋒的戰場。

另一方面,對於這類高單價的耐久性商品,若沒有實體門市作為支撐,日本消費者普遍難以消除購買的不安。要他們在完全無法體驗的情況下,為一張陌生品牌的床墊支付高額費用,幾乎就像是一場豪賭。

對此,眠豆腐先採取了快閃店試水溫,結果短短五天湧入300人,幾乎所有體驗者都回饋「一直在等你們辦活動」。這些正向訊號,成為團隊決心開設旗艦店的最大底氣。

但店要開在哪?眠豆腐選擇了租金高昂、競品環伺的表參道、南青山一帶。「從地鐵站走到我們店,路上會經過至少兩家我們最大的競品。」施清元強調,「既然我們沒辦法像大企業一樣到處開店,我們就必須在這一間店,做出差異化。」

眠豆腐
眠豆腐在海外的首間店舖,是將店址設在二樓、甚至入口有些隱密的旗艦店。 賴冠伶攝影

就這樣,這間隱藏在二樓、入口甚至有些低調的旗艦店,不只成了眠豆腐對抗巨鯨品牌的前線堡壘,也是一紙向日本市場遞出的投名狀——我們不是過客,而是打算長期扎根。

眠豆腐找來曾操刀Aesop台中店的知名建築師事務所TORAFU ARCHITECTS,大膽捨棄了傳統家具店坪效至上的邏輯。店舖隱身於二樓,沒有醒目招牌,進門第一眼看到的也不是成排的床墊,而是溫馨的沙發與餐桌。訪客必須先穿過綠意盎然的院子,經過客廳與開放式廚房,最後才會在空間的最深處看見寢室與床墊。

眠豆腐
眠豆腐在日本的門市,一進門看見地不是床墊而是沙發,這種刻意安排的動線設計,想彰顯地是自在地品牌文化。 賴冠伶攝影

「就像是你到朋友家,你也不會一進門就看到床,而是先喝杯茶、聊聊天。」施清元說,這套反常規的動線設計,除了是為了讓客人放下戒心,更是為了複製台灣門市獨有的「款待」哲學。

不同於第一年大張旗鼓地宣傳台灣製造,現在他們將台灣身份轉化為日月潭的紅茶與台灣芒果乾、澎湖的花生酥,成為店員與客人之間開啟對話的自然媒介。讓客人離開時帶走的,不只是對產品的記憶,更是一段被溫暖款待的體驗。

眠豆腐
透過提供來自台灣的茶點,現在他們將台灣元素成為店員與客人之間開啟對話的自然媒介。 賴冠伶攝影

下一步棋,不只是一張床:不打價格戰,改打「品牌加分戰」

在2c市場站穩腳步後,眠豆腐的下一張地圖是在品牌角色的升級,眠豆腐將從原先單純的「販售睡眠工具」,進化為與日本設計旅宿深度綁定的「空間解決方案提供者」。

這個契機,始於2024年陸續有飯店業者主動上門。「但是去跟大型連鎖飯店談,那是價格戰的世界,我們沒有勝算。」施清元說,因此眠豆腐轉而鎖定房間數少、講究美學的溫泉旅館與設計民宿。「我們發現,越是注重質感的業者,越能接受我們的價位,因為他們看重的是眠豆腐能為空間帶來的品牌加分效果。」策略奏效,光是今年,眠豆腐就成功導入了逾千家客房。

眠豆腐
在眠豆腐店內,可見實際的家居空間,讓日本消費者能直接想像床墊實際在家中的模樣。 賴冠伶攝影

除了別府、湯布院、新潟等溫泉勝地,眠豆腐也與日本最大的月租公寓服務商 goodroom展開深度合作。未來,品牌不再只是單點零售商,而將轉型為一個能與日本在地設計師、旅宿業者共同創造優質體驗的生態系。

但談到未來,施清元也坦言,日本市場仍有一道尚未跨越的門檻:服務體驗的斷點。

在台灣,眠豆腐擁有自營車隊,能提供安裝、舊床回收,甚至床墊清潔等服務;然而在日本,目前仍只能做到配送到門口。「對我們這種講求『款待』文化的品牌來說,讓客人自己把一張床墊扛進房裡,還是少了一點情緒價值。」施清元分享,明年將尋找當地物流與合作夥伴,目標是把那份「把顧客當朋友」的貼心服務,原汁原味地移植到日本市場。

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繞開價格與規格之爭,另闢小宅經濟與情緒價值的蹊徑,施清元與眠豆腐的歷程幾乎互為鏡像——在一個成熟而保守的市場裡,如果無法成為典型的贏家,那就成為一個無法被定義的非典型存在。

這場冒險,不僅重塑了眠豆腐在日本的品牌軌跡,似乎也悄悄治癒了施清元過往的迷惘。

擁有醫學系背景的他,並未選擇披上白袍,而是隻身前往日本學設計,走上一條非典型的職涯路。年輕時,他曾夢想進入電通或博報堂,卻未能如願,成為在體制外徘徊、對未來感到焦慮的自由工作者。「但現在,我用另一個角度,實現了那個創意的夢想。」

前陣子,眠豆腐在日本拍攝一支新廣告。當施清元走進攝影棚的那一刻,他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那個渴望被錄取、在底下唯唯諾諾修改方案的小職員;而是站在鏡頭後,主導品牌價值、對著專業團隊發號施令的決策者。

「雖然繞了點遠路,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他笑說,那段曾讓他感到挫敗的遺憾,如今正以更自由、更有主導性的姿態,開花結果。

如今的眠豆腐,賣的不只是一張床,而是一種更柔軟、更自在的生活哲學。從為小宅設計的可折疊豆皮,到為陌生市場調整的床墊硬度,品牌用一次次微調,貼近使用者的身體與心情。在這個成熟又講究的市場,只要願意俯身傾聽,就總能找到穿越高牆的縫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