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軟體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看到業界最耀眼的前輩 Appier 要到日本去上市的新聞,心裡充滿了感慨。當然,一個新創公司能在成立十年之內,成為獨角獸,到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十年來,台灣也就這麼一家。我感慨的是,這樣成功發展的軟體公司,無法在台灣的資本市場上市,台灣軟體業的發展,難道只有出國一途?
為什麼 Appier 無法在台灣上市? 台灣上市上櫃的規定很嚴格,只有成熟的產業才有機會符合公開發行的條件。公司市值要達五十億以上,營收要達五十億以上且較前一會計年度佳,現金流要是正的。為了推動科技事業上市,證券交易所在民國九十八年提出了新的科技事業上市的規範,降低科技事業上市門檻。科技事業上市的門檻是公司的資本額必須要達三億以上,而且最近期財務報告的淨值應佔股本三分之二以上。Appier 的實收資本額,也就是過去總共募集的資金,是175億日圓。就Appier上市說明書裡所公開的財務數據來看,到2020年九月底為止,淨值(股東權益)是79億日圓,並沒有達到實收資本額的三分之二。
台灣公開市場機制設計,對軟體產業而言根本不友善
證券市場交易必須要有限制,這是肯定的,因為怕投資人的錢被無良企業騙走,血本無歸。但是政府過度的管制,讓公司上市困難,公司的早期投資人要等非常久才能出場,勢必讓新創早期資金募集非常困難。為了推動新創事業上市,美國早在1971年就成立了NASDAQ。終於,台灣也要在NASDAQ成立的四十年後,成立創新板跟戰略新板。
創新板跟戰略新板這兩個新的交易市場,的確讓公司上市的門檻降低許多,但是還是有一點重要的限制讓新創公司跟券商卻步。創新板跟戰略新板雖然降低了公司上市門檻,卻對投資人的身分設下了限制,個人投資人年薪必須要達一百五十萬元以上,有兩年的投資經驗,或是淨資產大於一千萬元。簡單的來說,政府怕投資人玩不起,所以只讓有足夠經驗,足夠財力的人進來。這對於公司還有券商來說,是個很大的風險,如果在這個交易市場的投資人很少,股票很有可能落入上市了之後沒人要買的窘境。就一般台灣散戶來說,到網路上開個戶頭,手機上裝個app,馬上就可以進行台股、美股的交易了,誰會想要大費周章的去證明自己有投資的資格去投創新板上的公司?
我在創業的早期,因為缺乏知識和經驗,對於這些事情還沒有想得很清楚。現在公司開始長大了,我必須要認真的想這些問題。新創公司總有一天得讓投資人出場。但是在台灣的新創公司真的是面臨非常大的困難。要在台灣走科技事業上市,要先面對淨值必須要大於資本額三分之二的問題。要在創新板上市,最好讓自己變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要有錢必定想買,即便沒錢也想趕快變有錢去買的公司。當然,也還有一條傳統的路,那就是獲利能力超群絕倫,只要一投入資源做研發、做市場布局,下一年就開始回收。當然,說這種幹話沒意思,這種天賦異稟的公司不是常人能討論的。
軟體新創的淨值為什麼不容易在財務報表上顯現?
回到實務面上來討論,淨值要大於資本額的三分之二為什麼困難?就軟體新創公司而言,有超過一半的資金會花在人事費用上,因為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而且我們要和外商軟體公司還有台灣的硬體公司競爭人才,薪水必須要有競爭力。錢花在設備上會變成資產,在財報上還是正值。錢花在人身上,叫做費用,在財報上是負的,是會讓公司淨值減少的。
一個新的軟體產品,比如說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要開始實現營收,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一方面是新產品的定價不明確的時候,客戶會比較猶豫,另一方面是軟體醫材需要經過臨床驗證還有查驗登記才能銷售,所以從製作開發完畢到實現營收還須要等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雖然產品已經成熟,市場上能見度高,公司的聲譽很好,但是公司淨值卻是一直下降。
用淨值來衡量一個軟體新創公司,是一種完全沒有道理的做法。在台灣的軟體新創公司如果想要符合科技事業上市的條件,可能就會走上殺雞取卵的路,將薪資盡量壓低,不要做尖端技術研發,不做長期研發項目,多發展一些能在一兩年內就實現營收的產品。這是一個有抱負的創業家會想要走上的路嗎?這對台灣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可是好事?
人是英雄錢是膽,好漢無錢到處難。再怎麼優秀的創業家,再怎麼好的創業計畫,沒有資本的支持,也只是癡人說夢。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鼓勵創業,有了一些成果,有很多的新創公司誕生,但這些公司如果最終無法得到公開資本市場的支持,很有可能都會胎死腹中。政府必須要積極思考如何因應世界上科技的潮流,商業發展結構的變遷,來營造一個更活絡的資本市場,以健全新創發展生態系,這樣我們期待的產業結構轉型才能真正見到一線曙光。
本文授權轉載自葉肇元臉書
《Meet創業小聚》長期徵稿,針對新創或創業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meet@bnext.com.tw,文長至少1,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Meet創業小聚》的立場。)

雲象科技(aetherAI)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於2015年10月成立的雲象科技,致力於臨床數位病理系統以及 AI 輔助診斷系統之開發。雲象有高度整合的跨領域團隊,具備醫學、AI、網路工程、以及系統工程之技術專長。雲象和國內外頂尖醫學中心合作開發 AI 輔助診斷模型,其客戶包括醫療機構、生技公司及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