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廚房Just Kitchen於2019年創立不到2年的時間,就成功在加拿大多倫多、德國法蘭克福、美國紐約3國股市掛牌。
分別於2021年4月15日順利於加拿大多倫多創業交易所掛牌(TSXV:JK)、4月2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掛牌(FRA:68Z),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又至紐約那斯達克櫃檯市場掛牌上市(OTC:JKHCF),公開發行共募得約1,400萬美元,目前市值約為7,400萬美元。
雖大多為該國的創業板或櫃檯買賣市場(OTC),但考量到Just Kitchen從2020年7月開始規劃掛牌,這樣的掛牌速度與數量仍極為少見。也因此,由Just Kitchen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星豪來分享新創上市的選擇考量,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IPO、SPAC、直接上市各有優缺,選擇IPO資本負擔較大
「近年來,傳統IPO的做法已經不是唯一的管道。」陳星豪在扶田資本(Foodland Ventures)於10月14日舉辦的活動「上市之前創業家該知道的事(What to Know Before Going Public)」中說道。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SPAC與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都已是熱門的上市方式。美國生鮮雜貨代買代送服務新創Instacart便放棄IPO,預計於2021年底直接上市。直接上市的模式,是將公司的股票拿到市場去交易,不會有承銷機構,省下了承銷的費用,也不會發行新股,沒有股票稀釋的問題。
「通常都是足夠知名的企業會選擇用直接上市的方式。」陳星豪說,因為企業本身有一定市場知名度,較不擔心上市後會無人認股,且直接上市交易不會有閉鎖期,股東可以直接賣掉自己手上的股票。因此,直接上市也被視為激勵員工的方法,因員工可以快速出售手上的股票變現。
SPAC則是由專業的投資人出資發起空殼公司IPO上市,而後在2內用籌集來的資金,尋找併購標的,與其合併後完成借殼上市,「對未上市公司來說,透過SPAC上市的速度更快、門檻更低,一般IPO要18個月準備,SPAC只需大概3到5個月。」陳星豪說道。
空殼公司因為沒有實質營運目的,所以財務報表相對簡單,連帶的審計流程也會縮短。陳星豪舉例,東南亞最大獨角獸Grab也有望在今年底與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ltimeter Growth SPAC合併上市。
面對不同上市方式,新創團隊該如何選擇?
陳星豪坦言,沒有絕對好的做法,以Just Kitchen選擇的方式來說──IPO來說,「必須每季、每月向大眾報告公司經濟狀況與內部管理,你會需要律師、會計師等團隊。」因此,他建議在IPO前,每個新創團隊需先確保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可以負擔。
IPO上市準備期長,財務狀況將時刻受檢視
「且IPO的準備至少需要一年,在公司準備好進行公開交易之前,需要滿足各種財務、管理、市值和公眾持股量的要求。」陳星豪提及,交易所對於掛牌公司的要求,除了業績要好、公司的規模要大,財務的成長與內控都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公司在上市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即會審查財務報表;掛牌之後,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會時刻受到檢視。
聽起來IPO的限制多多、支出的成本也高,為什麼Just Kitchen還要快速、多地的IPO?陳星豪回應,掛牌有助於促進早期投資人的流通,他們的股份馬上就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產生價值,有價值投資人才會更願意投資。
首選加拿大,陳星豪的加拿大裔身分是一大主因,不僅較為熟悉當地資本市場,也握有交易所及當地投資銀行人脈;此外,雲端廚房這個題材在疫情中也頗受資本市場的喜愛,根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Euromonitor於2019年發布的報告《幽靈廚房、虛擬餐廳和外送優化的未來》預測,到了2030年,更低成本、快速的餐飲外送機制,將使雲端廚房全球市場上看1兆美元,也將搶食餐廳業績的25%、傳統餐廳外送的50%等。
「餐飲業的特性就是要爭奪市占率,」陳星豪分享在上市過程中最大的挑戰,「而且速度一定要夠快。」如何不斷加快速度?就需要資本來當作燃料,才能在戰爭結束後迎來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