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專訪】矽谷VC界炙手可熱的台灣人:一人基金Essence VC創辦人陳恩平

【專訪】矽谷VC界炙手可熱的台灣人:一人基金Essence VC創辦人陳恩平
陳恩平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Marc Andreessen他們也是我的LP啊!」Essence VC管理合夥人陳恩平語氣平靜地說出這句極具重量的話,彷彿他聊的不是矽谷創投圈的教父級人物,而只是樓下的鄰居。對於一位入行不過幾年的「新手創投」而言,他的口氣實在是過於稀鬆平常。

陳恩平掌舵的Essence VC是一家一人基金(solo VC),最近剛完成規模4,100萬美元的第四期基金(Fund IV)募資。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筆資金是「被動式」募資而來——有限合夥人(LP)們爭先恐後地投入,甚至在陳恩平還沒製作募資簡報(pitch deck)之前,資金就已完全到位。

不過在幾年前,陳恩平其實是一個曾經被所有沙丘路(Sand Hill Road)大牌VC拒於門外的工程師。來自台灣的他,怎麼完成驚天大翻身?

什麼都沒做錢就來了!從被拒絕到a16z也搶著投錢的驚人轉折

陳恩平在美國出生,但在7歲時被帶回台灣長大,直到高中才又重返美國唸書,並在華盛頓大學攻讀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畢業後他進入微軟(Microsoft)實習並轉正職,甚至在公司旁邊買了房,一心以為要在這間科技巨頭待上一輩子。

然而,2008年次級房貸風暴席捲全球,儘管陳恩平沒有被裁員,但在微軟的工作內容卻讓他「很不爽」,因為他的工作是無聊的內部IT專案。

「我純粹腦袋的想法就是,工程師就是要寫code(程式碼),做一些有趣的東西。」在當時,其他部門因裁員而停止招人,唯一還在招人的只剩下新創圈。陳恩平在一個「逼不得已」的時刻,轉身投入了新創世界,「結果微軟旁邊那棟房子,才買完後我就再也沒回去過了。」陳恩平笑著說。

到了矽谷,他立即被這裡的創業文化震撼。在開源雲端基礎設施新創Mesosphere時,他經歷了改變職業生涯的插曲:公司執行長為了說服他加入,請出了投資人。這位投資人正是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共同創辦人Marc Andreessen。

Marc Andreessen
a16z創辦人Marc Andreessen勸說陳恩平加入Mesosphere,最終16z也成為陳恩平的基金投資人。 flickr

「嗯,我聽過這個人,但根本不清楚到到底他是多厲害,我還去Google他,哈哈哈哈。」陳恩平坦承,當時對新創圈的認知很少。在被說服加入Mesosphere後,該公司幾年內就成為了獨角獸,隨後陳恩平又共同創辦了AIOps新創Hyperpilot,並在2018年被Cloudera收購。

陳恩平表示,剛賣出公司那段時光其實不若外界想像的美好,因為一時間沒有了重心,開始嘗試找尋下一階段的目標。「所以我開始擔任天使投資人。」陳恩平說,他發現很喜歡幫助創業家,而創業家們也不斷將朋友介紹給他,讓他每天早上醒來,電子郵件裡都堆滿了尋求幫助與投資的請求。

雖然享受投資的樂趣,但陳恩平很快面臨一個極為現實的困境:「我沒錢了!」他笑著說,一年投資10幾家公司,很快就燒光了手頭上的錢,這成為轉戰創投的契機。

然而,不斷向沙丘路上的大創投遞出履歷的陳恩平,結果卻是屢屢碰壁。所有大VC都不願聘請他,理由是他「太過技術背景」。VC們更青睞那些具備MBA學位、說話偏向金融、擅長與銀行家或大公司高層建立關係的「職業經理人」。

「我當時其實不是很理解,也跟很多朋友抱怨過,結果一位天使投資人朋友Jake Zeller建議我:成立自己的基金。」陳恩平想說,既然走投無路了那就試試看吧!沒過多久,陳恩平真的從Bain Capital募得了第一個10萬美元的承諾,並在2019年底完成了100萬美元的第一期基金募資,「我的創投生涯就這麼開始了!」

科技宅的獨特優勢:「賦能」創辦人與市場洞察

成為創投第一年,陳恩平還是維持著出手速度:第一年就投出了30個案子,也是在這時候,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陳恩平和Essence VC,真正的轉折點則出現在第二期基金(500萬美元)所投資的公司Tabular。

2024年,Tabular被Databricks以約22億美元收購,這筆投資案的回報差不多讓整個基金都賺回本了,「在收購時的回報約為35倍吧!」陳恩平回憶。

Databricks收購Tabular.jpg
2024年Tabular被Databricks以約22億美元收購。 Databricks官網

Tabular的成功,讓陳恩平頓時受到矚目。過去拒絕他的創投們開始四處打聽他的名字。不僅Andreessen Horowitz的知名投資人Martin Casado成為他後續基金的LP;Cendana Capital的Michael Kim更主動聯繫他,預留了1,500萬美元給他的第四期基金。

陳恩平坦言:「我根本沒有在募資,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要募多少錢。」他依然保持著「部署資金、隨心所欲地運作」(deploying and vibing)的工程師心態,但在外界眼中,他已成為VC圈最炙手可熱的一員。

不過,光是一個成功案例就成為當紅炸子雞,顯然是不合邏輯的,陳恩平的逆襲其實有其他關鍵因素,而這和他原本被各大VC拒絕的原因有關:他的工程師的背景。

在設計基金投資方向期間,陳恩平決定聚焦在最擅長的領域:開發者工具(Dev-tool)與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新創的極早期階段。「像我這樣的VC很少見。」陳恩平解釋,大多數VC關注的是成長,而這攸關市場大小和銷售能力,他則是用工程師的思維,幫助早期創辦人釐清如何建構產品,也就是Product-Market Fit的階段。

陳恩平形容,自己寫程式、創過業、賣過公司,也當過投資人,因此對於「技術怎麼轉化為適合市場的產品」,有相當的嗅覺,在產品策略和技術決策上可以為創業家賦能,甚至會主動替創業家們設想。就算他們沒問到的問題,陳恩平也會提供建議,尤其是遇到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但是產品跟創業點子還很模糊的創辦人,陳恩平擁有說服創辦人徹底轉型(pivot)的能力。

這個獨特的技能,被圈內人戲稱為「VC操刀手」(do your surgery),而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ComfyUI。

當ComfyUI創辦人來找陳恩平投資時,他們打算基於開源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建立一個消費者視覺AI SaaS產品。陳恩平立刻指出問題,他建議他們「不要賣SaaS」,而是要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開發者平台。他拿Databricks、MongoDB等巨頭為例,強調開放原始碼平台能建立強大的社群護城河。

這項策略建議使ComfyUI徹底轉型,後來成功獲得1,700萬美元的A輪募資,創辦人更在部落格公開感謝陳恩平在策略上的幫助。

不過一人創投時間跟資源都有限,陳恩平也不可能幫每個團隊動刀,所以團隊篩選機制就變得很重要,而陳恩平採取了深入的「流程化」方式。

「我特別喜歡技術能力極強的團隊,如研究型人才或擁有深厚技術背景的博士,但是他們對於市場和商業模式都不是很熟悉。」陳恩平說,在極早期(pre-seed)階段,會花3到5次會議的時間來進行評估,每一次會議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當然是先認識與熟悉團隊,第二次我會直接向創辦人提出質疑:我覺得你的點子還不夠好,要不要探索其他可能性看看?」

陳恩平解釋,這是為了驗證團隊的「可教導性」(coachable),看看他們是否願意接受回饋,並快速調整方向。之後幾次會議則是測驗團隊和執行效率,「我不關心創辦人的學歷或背景,看重的是團隊的執行效率和學習能力。」

「我覺得AI才剛開始」,陳恩平鼓勵新創:AI時代要想辦法成為王者

這個評分標準,對陳恩平來說無論是前AI時代還是後AI時代是一樣的。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AI)才剛開始,還沒有泡沫。」陳恩平認為,AI時代與過往的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不同。網路泡沫時,許多公司燒錢只是為了累積用戶,缺乏實質價值。但現在的AI獨角獸,如Cursor和Harvey AI,正在經歷「破天荒」的成長:Cursor在一年半到兩年內,營收就能成長到5億美元左右,「這種驚人的成長速度,在歷史上的產品導向公司中幾乎聞所未聞。」

Essence VC管理合夥人陳恩平
Essence VC管理合夥人陳恩平認為AI還有得發展。 陳恩平提供

陳恩平將當前的AI競爭視為一場激烈的「搶地盤」戰,因為所有VC都在追求同一目標:找到能在特定行業中「大者恆大」(take over everything)的AI公司。

「當機會如此龐大時,投資者會用盡資源,確保其投資的公司成為市場上的『王者』。」陳恩平解釋,這意味著投資人會鼓勵這些公司儘快擴大、衝刺營收,暫時不顧成本。因為在每個工具、每個行業中,最終都會有一家大型的AI公司佔據主導地位。

換句話說,新創們要找到還沒有人搶佔的利基市場、迅速長大,但陳恩平也提醒,有些已經有軟體巨頭存在的垂直領域,並不代表沒有機會,「大公司最大的障礙,是過去累積的資料太過混雜。」陳恩平說,由於過去各個團隊在數據儲存上缺乏統一規範,導致資料整合與清洗耗時費力,這是某些傳統軟體巨頭難以跟上AI腳步的原因。

陳恩平總結,新創公司反而有機會從一開始就建立更乾淨、AI原生的數據架構;而自己(VC)的工作,就是不斷尋找「下一個Harvey AI」或「下一個Cursor」。

TAGS: # 矽谷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