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慈大學生處理廚餘的「綠金」魔法:如何用黑水虻年減1,843噸碳排,力拚2年回本?

慈大學生處理廚餘的「綠金」魔法:如何用黑水虻年減1,843噸碳排,力拚2年回本?
創業小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非洲豬瘟引發如何處理廚餘的討論,而來自花蓮慈濟大學的一群學生,已經在校園的角落裡忍受著陣陣惡臭,實踐把廚餘變成黃金的變革。

他們的主角是一種名為「黑水虻」的微小昆蟲;他們的目標,是解決花蓮畜牧業最頭痛的難題,沼氣發電後產生的大量高含水「沼渣」。

這個名為「洄瀾低碳有夠虻」的專題計畫,不僅提出了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更精算出效益:每年可望減少超過1,800公噸的碳排放,節省逾34,000度電力,預計能在短短2年內回收初期投資。

從動物飼料、有機肥料,到取代航空燃油的潛力,黑水虻小小的身軀裡,正蘊藏著驅動台灣東部邁向循環農業的巨大能量。這群大學生是如何發現這條供應鏈的?他們又將如何把實驗室裡的成功,擴展到花蓮的牧場與發電廠?

「洄瀾低碳有夠虻」團隊,如何在10天內煉成昆蟲黃金?

他們的實驗室就設在學校裡,還為此引來不小麻煩。

團隊成員回憶起初期的挑戰,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那股濃烈的氣味。「沼渣本身就有味道,混上廚餘,加上黑水虻的生長,整個空間的氣味非常複雜。」團隊成員分享道,「我們被其他系所反應過好幾次,最後只好緊閉門窗,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裡完成所有實驗。」

Meet Pacific
創業小聚

實驗的目標是找出培育的最佳時間點。

黑水虻的生命週期極快,從幼蟲到前蛹階段只需約14天,而團隊發現,最佳的收成時間點落在第10天。「第10天是牠們體內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時刻,」

簡翊丞解釋,「雖然時間再拉長,蟲體會變得更大,但蛋白質比例反而會下降,經濟價值就沒那麼高了。」這個精準的發現,是他們將學術研究商業化的第一步,也是這群跨領域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用科學精神克服感官挑戰的最佳證明。

70%沼渣混30%廚餘:黃金配方如何每年省電?

「洄瀾低碳有夠虻」計畫的核心技術,在於兩大創新:一是找到了黑水虻處理沼渣的最佳進料配方,二是結合太陽熱能乾燥系統。過去,沼渣因含水率高達72%,後續處理極其耗能。若直接作為農地肥料,不僅運輸成本高,更有造成土壤鹽鹼化與水源污染的風險。

團隊透過反覆的混合實驗發現,單純餵食100%的沼渣,雖然能達到廢棄物去化的目的,但養出的黑水虻體型瘦小、蛋白質含量低,並不具備商業價值。最終,他們驗證出「70%沼渣混合30%廚餘」的黃金比例。簡翊丞指出:「加入廚餘後,不僅黑水虻的體型、存活率顯著提升,蛋白質產出也達到最高峰。」

Meet Pacific
創業小聚

在取得高蛋白的蟲體後,乾燥處理是另一個耗能關卡。傳統電力烘乾機不僅成本高昂,也產生了可觀的碳足跡。為此,團隊導入了一套專利的太陽熱能乾燥系統,利用花蓮充足的日照來取代電力。根據他們的效益試算,僅此一項技術的更迭,每年就能為一座中型處理廠節省約3萬度的電力消耗。

現階段,團隊已經規劃出完整的產品藍圖,黑水虻的蟲糞土是高品質的有機肥料,可直接回歸農田;體型較小的蟲乾可作為高蛋白的動物飼料。團隊表示,目前已積極與花蓮在地的沼氣發電廠及吉安鄉的廚餘回收單位接洽,計畫將實驗室的成功模式,轉移到真實的產業場景中。

他們不僅要處理沼渣,更希望將黑水虻處理後的蟲糞土,作為更穩定、高效的料源,再次投入沼氣發電,形成一個封閉且高效的能源與物質循環。

TAGS: # ESG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