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量線下活動轉為線上,且由於社交距離的限制,越來越多實體勞動自動化,這些改變都推動著 AI 加速發展。其中,AI 應用的新創也搭上這波趨勢,持續推動各式產業轉型,也積極尋求國際化機會。
3月份的創業小聚以「AI 新創遍地開花!」為題,邀請四組 AI 新創團隊,分享他們在這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下,如何把握機會加速發展、轉型以及面對國際化的挑戰。此次小聚為回應新創如何走向國際的疑惑,特別邀請西雅圖連續創業家,同時也是 Unlock Venture Partners 的創始合夥人 Andy Liu,分享西雅圖新創生態和台灣新創落地的機會。 此外,也加入創投觀點,邀請達盈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林桂光 Kay,分享新書《台灣創投攻略》,並淺談書中所描繪的「獨角獸現象」。
達盈管顧Kay解答創業問題和獨角獸迷思
台灣創業圈熱絡並非新題,但隨著相關法律和規範改變,身為創業家該如何有系統性的查詢資訊?此外,近年全球獨角獸數目持續攀升,但回到台灣場域,人人都聽過獨角獸,但大多沒親眼見證過!對台灣新創而言,難道一定要成為獨角獸才能稱為好新創嗎?台灣創業環境和市場體質容易培育出獨角獸嗎?讓達盈管顧林桂光 Kay 為你解答。
上市半導體公司老闆同為創業家出身,台灣創業環境早熟
達盈管理顧問公司(Darwin Venture)創立於2009年,在創投圈佔有一席之地,過去由於創辦人個人產業經驗,初期聚焦投資半導體業,而後因眼見網路科技和軟體業崛起,才轉向相關投資標的。
「現今市場上的半導體前輩,多為創業家出身;上市上櫃公司中,也有至少1/3早期透過創投支持,逐漸擴張規模。」Kay 解釋,台灣創業和創投環境成熟的早且友善,論規模可能曾達世界前三,位居美國和以色列之後,就小島而言「蠻牛的」。
新書打破創投是神秘產業迷思
面對創業世代更迭,公司法新法上路、經濟和產業生態演進、創業注意事項、海外落地條件等資訊,早已不同於上個時代。因此,Kay 表示,《台灣創投攻略》新書可以作為當今創業家的工具書使用,其內容也揭示了創業家和創投的共生關係,「打破創投是神秘產業的迷思。」
低利時代,催生獨角獸誕生
由創投經理人 Aileen Lee 所定義的獨角獸,時序倒回至提出定義的2013年,獨角獸確如其真實意義般,稀有、幾乎沒有人看過。然而,短短6年後,全球獨角獸超過300家,究竟什麼原因造就獨角獸頻頻崛起?
Kay 提供公司上市試算框架 :公司若想在台灣上市,需支付券商3000萬台幣,因此, IPO 募資金額至少須達3億台幣,若想稀釋股權10-15%,市值需達20億台幣。考量本益比,10倍本益比所需稅後淨利為2億台幣;30倍則至少須達6000萬。
此現象意味著,公司在台灣要上市標準,至少要達到6000萬稅後淨利規模。對比在在納斯達克上市,所需資金至少為台灣5-7倍,且以美金計價,IPO 門檻不易達到。
「低利時代,催生獨角獸誕生。」 Kay 解析,2008年金融海嘯後,許多政府透過量化寬鬆政策搶救經濟,低利市場中熱錢多,部分流向創業投資環境,雖然募資規模擴大,但 IPO 門檻也提高前提下,估值膨脹的公司未達上市標準,便容易擠身獨角獸俱樂部。
獨角獸引發泡沫化、獨佔市場問題
然而,即便公司成為獨角獸,若沒有產生真正商業價值,只仰賴投資人追捧讓估值持續墊高,「泡沫終將會被戳破。」
獨角獸另一個問題在於:獨佔市場資源,壓縮新創生存空間。 以2012年美國為例,當年度美國創投資金達128億美金,但有104億集中在臉書手上,Kay 表示:「這類 Mega deal 瓜分大部分創投資源,公開資本市場所剩資金稀缺,反而讓整體創業環境惡化。」
IPO門檻低,造就台灣獨角獸少現象
時空背景回到台灣,「台灣創業圈沒有獨角獸不奇怪!」Kay 接著解釋,由於台灣 IPO 門檻較低,公司不需等到成為獨角獸便能上市,加上市場規模不如美、中大,且 VC 多為本土體質,國際投資「大錢」難以流入,「獨角獸是大錢砸出的大公司,沒有大錢就沒有獨角獸。」
近期,雖有台灣新創獨角獸 Appier 成功赴日掛牌案例,但 Kay 勉勵在場團隊:「不見得要追求獨角獸規模。」
台灣優勢在於獨到的地理環境、技術能力以及對顧客的洞察,新創應利用健全的資本環境,做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品牌,建構良好的生態圈,最終達到變現和出場目標。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