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台灣政府導入「創投」行業,除了提供投資抵減獎勵之外,行政院也投入開發基金投資計畫,扶植本土創投產業的發展。在那之後的 1985 年,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Peter Liu)受到當時行政院長李國鼎的邀請,回台協助創建創投公司——華登國際,成為全台最早投入創投領域的創辦人之一。
挾豐富的國外經驗回台開辦創投的劉宇環,除了投資版圖不斷擴張之外,也透過與大中華地區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廣大人脈,協助旗下投資組合公司朝國際市場發展,1993 年,劉宇環與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 Harper 與美國亞太科技風險投資公司(APV)合作設立創立美商中經合集團,開始專注美國、大中華地區的創業投資業務。「我們幾乎可以算是台灣創投產業的 First mover,從半導體產業開始一路投資到現在的新經濟產業,都擔任領頭羊的角色,集團在北京、台北、舊金山都有成立辦公室。」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Kelvin Sun)於採訪時提到。
過去二十前,台灣從投資相對興盛的時期走至今日,美商中經合集團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旗下總共掌管十支創業投資基金,背後股東包括國際型的企業、國發基金、退休基金等總額超過十億美金,過往共投資超過四百家科技公司,而出場的公司則多達一百家,包含耳熟能詳的 DivX、Creative Technology、CommerceOne、Intraware、S3、ISSI、 PChome 和分眾傳媒等,其中有多家為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公司。
建立「跨境」的創業投資平台,連結三地資源協助新創擴張
「我們一開始成立公司的時候,就是跨境的概念,這其實是很新穎的做法。」孫紹祖提到,美商中經合集團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整合了三地(美國、台灣、中國)的資源,事實上,許多創投透過自身人脈協助旗下投資組合向外發展,但中經合集團透過成立當地辦公室、整合在地資源且在當地募資,因此更能掌握「在地」的優勢。
談起集團佈局全球的策略,孫紹祖提到:「我們主要想要成為連結美國矽谷、中國、台灣等地的溝通橋樑,也可稱作一個平台。」美商中經合集團雖然投資組合公司包含個成長階段的新創,但主要還是關注初早期(種子輪到 A 輪)的新創企業居多,主要投資領域為數位產業升級(Digital Transformation)如5G,AI、AR/VR、IoT、Blockchain、Robotics、FinTech,醫療技術、材料、產品(Healthcare)、及永續經濟(Sustainability)。
「我們跟別人比較不同,通常是機會點在哪裡我們就往哪裡去,除此之外,每檔基金都會有不同考量,也分別擁有不同的資源。」孫紹祖進一步解釋,雖然辦公室深耕在美洲、亞洲某些特定的城市,但投資方向會隨著大環境所帶領的趨勢而調整,位於洛杉磯、波士頓的公司還是有機會獲得投資;除此之外,投資策略也跟當地市場發展與需求息息相關,如:美國在某些消費生活產業相對其他地區擁有優勢,而中國在這幾年間技術發展呈現爆發式成長、台灣則在材料、醫療領域擁有一定領先的地位。「我們不會偏離主要的投資領域,但至於要投資哪些公司,主要還是看當時大環境與在地市場的機會點在哪裡。」孫紹祖提到。
美商中經合集團亦擅長透過本身「跨國境」的優勢,帶領旗下投資組合找到更合適的供應鏈或者市場,如 2000 年以 560 萬美元的金額投資了運用於媒體播放器的 MPEG-4 技術影片編解碼器製造公司 DivX,這個純軟體公司在創立初期獲得頗好的成績,但是由於在當時軟體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不高,因此銷售量大跌,「DivX 創辦人找到劉老闆,想知道有沒有方法可以協助公司翻身,當時我們除了投資之外,也介紹了台灣的製造商給他們認識。」孫紹祖說,台灣製造商對於硬體十分在行,而美國團隊則擅長軟體開發,結合兩者的優勢,透過 DVD 硬體銷售可以解決軟體銷售的難處,DivX 也因此又活了起來。
美、台、中的人脈網絡齊聚一堂,未來有望朝向東北亞發展
美商中經合集團在美、台、中三地都擁有自己的網絡、人脈,同時,在合作上也是非常緊密的。「在我們的投資組合中,如果有美國的團隊需要 RD 人才或是製造商的資源,我們會做的事情便是引薦他們來到台灣尋找人才,或是協助新創公司到深圳找到可以合作的工作。」孫紹祖進一步提起集團的願景,他們認為,一般創投多半擁有足以協助新創公司對接海外資源的人脈,但由於並非所有創投都能具有相對在地的組織或是團隊,因此能夠協助的深度也有限。
「我們的合作夥伴是非常扎實的累積在自己的平台上,成為一個生態系,直至目前為止已經做了十個基金,母基金(main fund)也已經來到第八號基金,相對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孫紹祖分享,美商中經合集團在不同地區設有辦公室,足夠協助旗下投資組合公司向外發展與落地,未來除了目前現有地區的既有資源之外,也期待往不同區域發展,如東南亞及東北亞。
孫紹祖認為,這個決策主要奠基在台灣新創朝東北亞發展的需求與優勢,如旗下投資組合公司包括專注於人工智慧產品開發的準獨角獸沛星科技(Appier)、發展協助糖尿病管理 App 「智抗糖」的慧康科技(Health2Sync; H2)、聯齊科技(Next Drive)等在近幾年都往日本市場發展,也在當地獲得不錯的迴響,孫紹祖提到:「我們觀察到,日本市場對台灣新創的需求,東北亞市場可以成為更多台灣新創揮軍挑戰的方向。」
事實上,台灣團隊往日本市場拓展具有相對的優勢,日本政府在過去十年並不支持新創發展,人才流入大企業的問題更甚,因此頂尖人才不容易有足夠的資源與動力發展創新的事業,但當世界不斷向前,產業的轉型已成為當務之急後,日本便會面臨更大的結構性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人才、創新能量、相對相近的文化都將成為優勢,日本的政府及企業很願意與之合作,因此促使我們會想過去深耕,看有沒有辦法協助團隊往日本發展。」孫紹祖說。
投資標的有哪些?中經合:「加速」傳統做法的新技術,是長遠投資的方向
美商中經合集團的投資規模約落在 100 到 500 萬美元之間,是長期投資的方向。相較於其他晚期投資基金,在已經達到成長期、成熟期規模的公司,各方面都已經穩定下來,相對回報也不會那麼高。
「我們的投資方向通常是隨著世界趨勢一直往前走,如過去工業革命改變了很多產業,而現在則是數位革命改變了現有服務方向,未來我們看好永續經濟,同時,數位化改變我們如何看待醫療產業,包含基因工程等等。」孫紹祖談起美商中經合集團選擇團隊的切入點,直言地說道,團隊是否有國際市場擴張的潛能對於他們而言是重要的指標,除了上述比較大方向的投資標的領域之外,美商中經合集團主要針對兩大方向進行投資:TMT(Telecommunication, Media, Technology,電信媒體及通訊)和 Healthcare。
投資即便有 SOP,卻仍然是綜合條件的評估過程,除了會看這項產品、服務於市場上的發展性之外,美商中經合集團更渴望挖掘的是尚未於市場上造成影響的前瞻性創業公司,並透過盡職調查(DD)程序了解該產品、服務所面對的市場,以及這樣的新技術是否有相當的發展性,在國際市場上與競爭對手相比是否有機會點。如:在智慧醫療領域,中經合通常傾向投資具有「加速」現有工作過程的新技術,如乳癌檢測公司(Amwise)透過基因排序的方式去得出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節省醫護人員測試療效的時間,同時也加速了療程的進行,對於癌症病患來說亦能獲得更精準的醫療。
「對於這種原本就有需求,但可解決過往耗時費力問題的新技術,是我們長遠的投資方向,除了看技術的強度之外,我們也會評估在這個賽道裡有沒有哪些是可以做得更好。」美商中經合集團大部分投資公司的市場都在海外,因此在一開始投資時便會考慮海外擴張這個因素,「我們的主軸是在善用基金自身平台資源範圍,協助目標國際市場的公司,跨出台灣市場。」孫紹祖補充說道。
把握「產業經驗」優勢!新創不要一窩蜂地搶食台灣這塊小小的島
談及台灣的創業者與創業生態,孫紹祖不吝地分享自身想法,他認為台灣有許多將技術鑽研很深、很紮實的團隊,這同時也為台灣累積了許多創新的能量,然而,這些技術能量亦會有到頂的一天,當有其他國家後來居上,優勢可能並非永久。
他提到,AI 只是一種技術,這門技術要被運用得宜,勢必得有個足夠切中痛點的應用場景,「目前中國 AI 技術很強、人才很多、可用運的資料也很多,但是當他們要拿這樣的技術去做服務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有滿足提供『精緻化』服務的條件。」孫紹祖分享,台灣過去擁有相對多且紮實的產業經驗,這樣的 Know-How 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模仿出來的,包括基因分析如何分類、資料搜集之後如何有效地運用在服務業、智能工廠、半導體製程中,都是行業經驗的累績,因此如何善用此刻的優勢是台灣團隊應該思考的事情。
「很多早期公司有相同的問題,比如說,沒有更清楚地思考創業者應該在意的事情,包括現階段要做什麼樣的決策、自己在市場上的定位、Market size 究竟有多大、要做到什麼樣的營業額才叫做好?」孫紹祖指出,雖然有些比較成熟具有商業經驗,或是過往有創過業的公司相對能知道一間新創在營運上需要重視哪些里程碑,以及對於市場與競爭對手充分地檢視,然而大多數的創業家仍容易忽略這些細節。孫紹祖認為:「創業者應該不要區分國內與國外,應該將眼界放大,資源整合起來一起去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