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中華開發郭大經:創業家必須思考你到底需不需要創投?

feature picture
賀大新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走進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位於南港科技園區一樓的辦公室,開放式的裝潢將整個格局放大,吧檯、沙發、偌大的落地窗使得整個空間顯得更加活潑,不受拘束。放眼望去,玻璃隔板上貼滿有關創業的名言,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說過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使整個辦公室充滿了新創氣息。

中華開發可說是台灣第一家創投公司,從 1959 年開始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早期中華開發多配合政府政策進行投資,於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之間,主要投資石化、煉鋼、紡織等傳統產業;到了 1980 年代以後電子產業興起,中華開發轉向投資 PC、IC 、電子業等,60 年來投資將近 1500 家公司,「華碩、宏碁等都是我們的投資對象。」現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提到,接續半導體產業大紅大紫的 1990 年到到 2000 年,中華開發也投入光電、通訊手機業的投資,當時和信、威寶等公司都是其投資組合中的一員。

郭大經_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_2020-03-26_賀大新攝影_3761_Lr.jpg
開發創新管顧、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 賀大新攝影

然而,以製造為主的產業到了 2010 年進入高原期,雖然這些所謂的「傳統產業」仍為台灣整體 GDP 帶來極大的貢獻,但已不具成長性,新經濟產業的崛起促使部分創投的目光轉向、新一代的創投也相繼出現,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的成立也代表著投資目光轉向新創,開始跨足「新經濟產業」的投資

創業 17 年後的身份轉變:創投職涯的展開!

郭大經在加入中華開發資本之前,曾經有一段長達 17 年的創業經驗。台大電機系畢業、投入 IC 設計領域的他,在創業之前於 Epson 擔任研發工程師,直到 1993 年才參與創立消費性無線通訊 IC 設計公司——華矽半導體(MosArt Semiconductor Corp)

將近 20 年的創業長跑為往後擔任創投的郭大經帶來深遠的影響,他提到:「每個時代的創業背景不一樣、成功條件也不一樣,之所以會投入創投行業,也是希望把過去的創業經驗分享給現階段的創業者。」2011 年,郭大經加入中華開發投資部,當時經歷台灣半導體產業從蓬勃到愈趨停滯的他,意識到半導體產業最終仍有運用廣度上的侷限,而「新經濟」產業的出現給了他一個轉換跑道的契機,因此毅然決然地離開原公司,開啟往後的創投生涯。

中華開發資本共有三大業務,其一為直接投資、其二為籌組基金、其三則是作為 LP 投資其他創投基金,而籌組基金的部分是由一名基金管理人掌管中華開發資本與其他 LP 共同投資的創投基金,以投資類型作為區分,除了關注新經濟產業的創新加速基金之外,中華開發資本旗下還有生醫基金、文創基金,以及聚焦投資台灣中小型優勢企業的優勢基金等,「目前中華開發資本的策略是降低直接投資的比例,增加基金管理業務,管理的基金已來到第九檔,總金額已達到 400 億台幣之多。」郭大經補充,遠傳、LINE、廣達、研華等國內外指標型企業皆為基金股東,除了資金投入之外,亦帶給旗下投資組合相關企業資源。

直至 2017 年,中華開發成立「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投資早期新創企業,並進一步成立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郭大經為基金管理人,並擔任總經理職務至今。

過去與現在投資哲學有何不同?從「價值鏈」投資轉為「生態系」投資

所謂的新經濟產業包含幾個面向,如:電商、網際網路(Internet)、物聯網等,同時也包括伴隨而來的技術型公司,像是 AI 基礎建設、技術提供商、Saas 服務商、大數據分析及應用領域。

面對這些新經濟領域的創業公司,勢必得放下舊的投資觀念。過去傳統產業商業模式是很單向的,賣家進貨、賣給買家,銀行收存戶的錢再進行放貸,因此投資人可以很快掌握價值鏈進行連帶的投資;相較之下,新經濟領域上、下游並不清楚、可影響的產業更廣、商業模式也不固定。如:新的金融科技可以跳過銀行,形成 P2P 的借貸模式 ,金錢的流向開始變得複雜;電商的出現也顛覆了過去的買賣規則,開始出現 B2B2C、C2C 等交易形式,第三方金流和物流的合作支援使得產業得以多項發展,郭大經補充道:「過去我們講的是價值鏈、上下游;而新經濟則是有平台、有生態系,更像是平行的關係而非垂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投資對象最終要成為一個生態系的投資。

郭大經_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_2020-03-26_賀大新攝影_3679_Lr.jpg
郭大經:「我們的投資對象最終要成為一個生態系的投資。」 賀大新攝影

所謂的生態系,便是投資組合之間可以形成相互合作的關係,例如投資電商之後,再將金流服務、物流公司拉進來,另外投資雲端 Saas 服務公司以協助電商進行廣告優化、降低流量成本,這麼一來圍繞電商的生態系便可形成,彼此互助下可為對方的營收與成長帶來更大的助益。

除此之外,作為創投,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也須關注可預期的回報,因此該新創公司是否為「高度成長」的產業是很重要的指標,「所謂的高度成長有分為兩種,」郭大經解釋,一是既有市場的迭代,也就是它創造出一種新的賽道以取代舊的市場;二是新興市場的生長,顧名思義為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或是具有跨境的可能性。

「當然,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團隊好不好、公司商業模式都只是很基本的東西。」郭大經指出,投資很難講策略,因為你永遠不曉得市場上有多少值得被投資的公司存在,對於創投而言,僅能訂出主要的投資方向,例如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目前著重於兩大趨勢,一是用技術來提升現有商業模式的新創

「無論你是從商業出發、抑或是從技術出發,凡你有一種服務可以優化既有產業的商業效能,便會是我們感興趣的投資對象。」郭大經認為,這是從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深度去看創業團隊,除此之外,他們亦關注「具有大平台潛力」的新創團隊。

「所謂的大平台,就是他可以整合不同服務在一個平台裡,如 KKday 可以整餐飲、訂房、票務等服務,這是從提供產品及服務的廣度來看團隊。」然而若從反面來看,若一個團隊的商業模式、提供的產品服務無法橫向擴充,或是縱向深鑿的話,便不會是中華開發創新基金的投資對象

郭大經_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_2020-03-26_賀大新攝影_3793_Lr.jpg
「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團隊好不好、公司商業模式都只是很基本的東西。」郭大經指出,投資很難講策略,因為你永遠不曉得市場上有多少值得被投資的公司存在。 賀大新攝影

現在創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90年代創業的郭大經談起不同時代下的創業者,很容易便能梳理科技產業演變的始末,他將近 50 年來的科技產業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時代可稱作生產力效能提升(Productivity)的時代,電腦從「無」到「有」,「有」之後盡可能地提升效能,台灣在這個時代因為 PC、筆記型電腦產品的生產,帶動了國內晶片、半導體、ICT 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全球生產鏈上有句足輕重的地位。

而此硬體優勢延伸到通訊互聯時代(Connectivity),台灣優異的硬體實力帶動行動通訊的速率提升,在國際上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到了主張價值的現在,軟體、服務類型的產品獨佔鰲頭,多年來偏重硬體製造的台灣也因此踢到鐵板,「服務是非常在地性的,這種產業型態對於過去的台灣是不熟悉的。」郭大經分享。

過去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上有一個位置,且製造業在全世界具有標準規格,因此產品很容易賣往全球。現在狀況不同,台灣市場小,服務業又很容易受限於市場規模,因此產品、服務即便跨出台灣,在某種程度上也僅能觸及文化、消費水準較為雷同的地方,想要快速地擴大規模有一定的困難度。「再加上現在創業資源相對齊全,創業門檻逐漸降低,以前你要行銷產品可能要建立代理商、要通路,現在只要上架電商平台、App stores 就可以了,這會造成競爭差異化不足的問題。」郭大經提到。

然而,即便在創業最壞的時代,也有相對能夠突破的辦法,他建議:「在這個狀態下,新創必須追求『差異化』並找到核心的競爭力。」因為創業門檻逐漸降低,因此對於有心創業者而言是最好的時代,一旦找到對的市場區隔、商業模式,便很有可能成為該領域的翹楚,或是占據某一個他人難以撼動的重要位置,Google、Facebook 的崛起亦是如此。

你不能說現在對於創業者而言是『不好』的時代,它只是一個『不一樣』的時代。」郭大經提到,即便現有 Facebook、Google 等科技巨頭獨霸山頭,但一個世代的成功並不保證是永遠的成功,因為有太多後進者可能彎道超車。

我不認為哪一間公司可以霸佔一個位置到永遠,現在的世代其實變化得非常快,重要的是如何去挑戰他。
開發創新管顧、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

創業家必須思考,你的事業到底需不需要創投?

創業者在尋求投資之前,必須清楚的了解公司需要什麼,郭大經提醒創業者:「見創投之前,首先要釐清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的事業到底需不需要創投?」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創業都需要創投資金,金流的來源有很多,可透過銀行、上下游供應商、同業合作等,創投確實並非唯一解法。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創業需要創投呢?郭大經回答:「第一個,這間公司具有高度成長性,具備上市上櫃的基礎,或是有被併購的價值,這兩個至少要有一個。」除此之外,財務型投資人特別講求回報,而新創是否能達到投資人對於回報的期待,這點也是重要的指標。

若是創業家已確定公司具有成長潛力,也十分需要創投注入的其他資源,此時創業者則必須確保你對公司未來發展的經營藍圖是清晰的,「很多人希望創投給他指導,這是錯誤的。創業家自己應要最清楚你的商業模式,而團隊也必須讓創投放心,因為創投不是在幫你創業,創業的責任應該在創業家本身。」郭大經語重心長地說道。

談及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與創業家之間的關係,郭大經解釋:「雖然我們一定程度與創業者維持緊密的關係,但我們不可能主導或是影響他們的事業,而是接收需求與提供協助。」譬如當創業者一時無法訂定決策,創投可以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提供想法;或者當創業者需要業務開發的資源,創投也能協助串接企業。

「我們算是被動式的參與,但我們要求新創要有一定的資訊透明度,既然投資了,我們便成為創業路上的夥伴,因此相關決策流程、資金流向儘量對投資人保持透明,我們才能更好的提供協助。」郭大經提到。

台灣創業生態圈形成了嗎?郭大經:尚有一段距離

郭大經_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_2020-03-26_賀大新攝影_3842_Lr.jpg
賀大新攝影

針對台灣新創生態系的成形,郭大經則認為,要達到真正的「生態系」,尚還有一段距離。「創業生態系至少要有兩大循環,一是人才的循環、二是資金的循環,但台灣新創圈在這兩點上還不夠成熟。」

他以矽谷為例,矽谷一年有兩萬家新創公司,其中僅有 10% 的創業者拿得到資金以至於能持續發展, 90% 則會失敗。這些失敗的創業者們多半會再次投入創業,或者將能量注入其他的創業公司,因此絕大部分的新創企業裡都能聚集「曾經創過業的人」,這種人才資源對於矽谷而言是種良性循環。失敗經驗做為借鏡可避免相同的錯誤再度發生,然而台灣人才至始至終仍鎖在大企業中,人才循環較難達成。

除此之外,創業生態系另一個重要的循環為「資金循環」,成功創業者賺到的錢會重新投入後進的新創公司,因此當沒有成功案例出現之前,創業圈的正向循環很難真正被打開。

近年來,由於政府在專案、政策上的提攜,創業環境愈趨成行,但在創投方面,台灣的逾兩百家創投為何絕大部分仍相對保守,主要是因為直至目前為止,台灣上沒有一家新創的退出真正使投資人獲得相應的回報,因此錢必然不會往新創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沒有找到一條路,讓投資與回報是可以得到預期的?」郭大經提出可能的解法,他認為台灣新經濟產業由於 2000 年網路泡沫的受挫,起步雖有但發展緩慢,資金相對稀少的狀況下,新創發展就只能維持「小而美」的規模,然而台灣新創從 2010 年之後也歷經十年,有很多新創也從草創期進入了成長期,規模也開始出現,如果這些新創能被加以整併,能夠有夠好的出場,對於創投而言會是很大的鼓勵。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盧奕昕 創業小聚企劃編輯 盧奕昕

遊走於設計與生活、商業與科技的交界,相信美好生活的細節,總是藏有商業裡的魔鬼,創造價值是無可奈何的唯一真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