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達盈看好台灣新創:好創投能在不同氛圍下找到對的公司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作為一個早在 2009 年就創立的創投公司,達盈管理顧問公司(Darwin Venture)在台灣創投圈具有相當的位置,穩健的投資風格與經年累月的投資經驗,全都體現在色調沈穩、裝修平實的辦公室風格上。

設備及座位均有條有理,從辦公室裡完善的人員編制不難發現,組織相較於新成立的創投公司來得更為嚴謹,其中包括創辦人以外的兩名合夥人、投資副總經理、經理、駐點創業家(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EIR)等,皆是十年來慢慢累積成形的。

時光回推到 1996 年,達盈的兩位創辦人方頌仁與王耀庭同年於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爾後,方博士前後進入德州儀器與聯華電子任職,並於 2006 年踏進創投領域,成為台平創投的合夥人之一;而王博士則選擇投入創業,其創立的兩間公司 Numeric Tech 和 ClearShape 分別於 2003 年被設計軟體龍頭 Synopsys 併購、2007 年被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與工程服務廠商 Cadence 收購。

2008 年,兩人湊在一起開始籌組創投公司,「老闆們在一開始還沒有明確的產業標的,所以前幾年投資公司都落在比較熟悉的半導體。」代表達盈管顧受訪的合夥人林桂光(Kay)描述公司創立初期,由於當時投資網路科技、軟體產業的風氣較不盛行,因此較高比例的資金注入以半導體產業為主,其次才是材料、製造等不同領域。

Kay_達盈管顧_2020-02-14_侯俊偉攝影_ (3)
達盈管顧合夥人林桂光(Kay)。 侯俊偉攝影

走過半導體昌盛時代,達盈於 2014 年轉向投資網路業

時序走到 2014 年,初為人母的 Kay 離開原本任職的新創公司,轉換跑道來到達盈擔任投資經理,當時適逢台灣網路創業興起,愈來愈多投資人傾向將資金注入相關產業,兩名創辦人嗅到新經濟的機會點,轉而將目光投向網際網路、生技醫療、資訊安全等尋求投資標的,Kay 提到:「我是台大資訊系畢業,進入創投行業前也在軟體創業公司待過,從勞方變成投資方,又從創業團隊到創投業,看事情的角度真的會有所不同。」

以達盈管顧來講,法人投資機構存在的主要目的,即是幫其資金來源最大化參與創投的效益,簡而言之就是「追求獲利」,因此如何透過投資標的持續性的創造收益,並回頭對資本家(投資人)交代,是募得下一檔資金的基礎。

「如果有一家獨立創投機構跟你說他非財務型投資人,那麼創業者要特別小心,因為他生存的目標並不期待你帶來獲利,當然 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業創投) 除外。」Kay 直白地表示,她認為,幾乎所有創投都屬財務型投資人,只是資金出場的指標時常參有多項因素綜合考量,達盈秉持這一點,自 2008 年起每隔一到兩年便能募得一筆新的基金,累計至今已來到第六個 Fund,最近一檔資金有三分之一來自國發基金投資,總額達 7.5 億台幣,而單筆投資金額約介於 100 萬到 200 萬美金不等。

Kay_達盈管顧_2020-02-14_侯俊偉攝影_ (4)
Kay 直白地表示,她認為,幾乎所有創投都屬財務型投資人,只是資金出場的指標有時並非以單一公司的獲利為主要考量。 侯俊偉攝影

除了前述新經濟領域,達盈管顧至今仍關注材料科學和先進設備,包括車用、航太、半導體、造船等,主要投資輪次也不限於早期創業團隊,基本上從 A 輪以上只要符合投資策略,早中晚期的案子都有可能獲得投資。「很多人以為我們只看早期團隊,其實是因為新創比較容易發新聞。」Kay 笑著解釋,投資網路、軟體業公司多偏早期,而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中晚期公司能平衡風險,保障有穩定的回流資金

達盈投資四大哲學:國際化、產品力、技術及商模!

更深入的了解達盈管顧的投資哲學,Kay 分享:「我們會更想了解,一個團隊是否在創業第一天就不侷限在台灣市場。」早期台灣從事半導體、零組件、電子業的創業公司繁多,且大多數都以台灣為基地向外擴廠,產品及供應鏈也遍及全世界,沒有一種題材是只專注台灣市場的,對於達盈管顧而言,創業者是否具有國際思維、其服務和產品是否足以佈局全球,以及能否吸引海外資金尤為重要。

「事實上,這對國發基金來說也是很大的重點,因為當一個新創能吸引外資,就代表你並不只是自嗨取暖而已,而是受到國際認可。」Kay 認為,除了團隊本身具有國際化潛力,產品在跨境市場的適應性也是關鍵,她以軟體的語言限制為例:「純正體中文的產品很明顯只能在台灣使用,這會是一種先天的限制,尤其跟內容相關的創業題目,在語言及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到每個市場都會遇到不同的阻礙。」

除了審視產品力及國際化潛能,任何一種題材都須考慮團隊營運現況,以及新創公司未來可能成長的幅度;但 Kay 也不諱言,任何創投看團隊都帶有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發掘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一面,如達盈先前投資的餐廳訂位管理服務 inline 便是極好的案例。

inline 是一家專注改善餐廳工作效率與服務品質的 SAAS 公司,對於投資人而言,團隊非常直接地切中餐飲、旅館業的部分痛點,透過定位系統取代餐廳門口服務員使用的紙本,替餐旅產業行為流程的數位化、智慧化鋪上最後一哩路,可想而知其產品後續所能帶來的流量與數據之大。「因為看到這幾個點,我們在很早期就投入這個團隊,他們的服務也很快地在台灣市場被驗證,我認為好的創業,就是面對一個尚未被解決、切具相當市場規模的痛點。」Kay 提到。

「基本上我們不看商業模式尚未確立的團隊。」Kay 指出,達盈的單一投資金額落在一百萬美金,投資輪次達到 A 輪卻還沒發展穩定的客源和商業模式,那麼即便你的技術再好、產品再新穎都很難獲得投資人青睞。尤其在 Wework 這樣的案例愈趨增加的情況下,即便是追求風險的投資人都傾向於回歸基本面,穩定流量、具有用戶或商業模式才有下一步討論的空間。「當然,也並不是說在我們投資的第一天公司就得獲利,我們針對不同題材都有分別的指標。」Kay 補充說道。

在審視團隊技術能量方面,由於達盈管顧內絕大多數的合夥人都是技術背景出身,因此對於技術含量與服務本質會有較深的著墨,如針對生物醫療產業,達盈內部便聘有美國密西根大學回台的醫學工程博士,以更專業的角度去看製藥、醫材、醫療影像、AI 領域。

技術固然重要,Kay 也指出目前台灣生技醫療新創所遇最大難題並不在於技術,而是如何突破醫療體系本身的商業結構,以醫材來說,由於過去醫療系統運作相對封閉,外部組織很難取得醫院價值體系的信任,在使用場景和付費方都相對不明的情況下,團隊基本很難營運下去。「生物醫療這個題材,最後成功的關鍵在於『生意』怎麼做,很多從學校、實驗室出來的團隊,他們專注技術,但當你成立公司的時候就有更多面向需要討論,這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情。」Kay 提到,目前達盈管顧針對醫學材料領域,希望透過參與投資全球最大溫度計通路百略醫學這條線,帶動其餘醫材團隊進入通路。

Kay_達盈管顧_2020-02-14_侯俊偉攝影_ (5)
Kay 認為好的創業,就是面對一個尚未被解決、切具相當市場規模的痛點。 侯俊偉攝影

台灣創投都不投新創?獲得投資本就比想進台大還難

「不要奢求創投的一通電話就能改變什麼。」談及創業者與創投間的互利關係,Kay 分享過去一份來自哈佛的研究報告,創投自覺對新創公司的直接貢獻極低,一般來說,創投所擁有的資源能成為臨危救命的稻草,在事業到達門檻時提供連結產業高層的機會,然而這樣的機會並非水到渠成,創業者不能妄想因為創投的一通電話,事業就能在萬事俱備下借來東風,因為後續資源的轉化仍得靠創業者本身來維繫。

「台灣普遍瀰漫一股『台灣創投都不投新創』的氛圍,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因為被投資這件事本來就很難。」提到近年來台灣新創與創投環境,Kay 呼籲應樂觀以對,由於政府政策上的提攜,許多初早期新創得以透過政府專案/補助申請、資源對接等管道取得資金,而大部分的新創也能經由民間、公家舉辦的徵選、Demo Day 等活動接觸創投;再者,企業創投的涉入也較往年頻繁,無論是透過加速器、孵化器的方式扶持新創,或是以企業創投的角度尋找垂直整合的對象,對於新創團隊而言無疑都是多元且有效的管道。

當新創轉而往創投方尋求投資機會,勢必會面臨競爭。平均下來,台灣創投機構一年最少會接觸不下 400 組新創公司,而投資比例約落在 1% 到 2% 之間,這種程度的競爭態勢其實為常態,平心而論,即便矽谷的資源、資金相對豐富,單一法人投資機構所能負擔的量也僅如此,更何況矽谷創業風氣更為盛行、競爭繁多,募資的困難度也不亞於台灣

然而帶動投資熱絡的關鍵點究竟為何? Kay 認為,把矽谷模式照單全收,並類比於台灣生態是不夠實際的,單就比例上來看,台灣跟美國的投資環境相差不遠,但投資新創是否能夠熱絡,還是得取決於有沒有人在這個議題上賺到大錢,若投資新創有所收益,那麼資金就會再次進來,接著才有可能越滾越大、產生連鎖效應。但一切源頭仍得回到新創本身是否有好的產品、服務,以至於促成快速且驚人的成長。

「創投要的本就是鳳毛麟角中 A 級生中的 A 級生,比聯考時代想進台大還難,」比起悲觀看待台灣新創環境與創投生態,Kay 更傾向正視眼前的問題,他認為,台灣從過去 4、50 年至今,因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比起鄰近日、韓等國更有支持創業的文化背景,在眾多渴望創業的螞蟻雄兵裡頭,是否有可能重拾當年半導體、製造業的榮景,打造下一個支撐台股一半市值的新興產業,仍是下一代創業者們急需思考的問題。

回頭看創投在整個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Kay 認為:「厲害的創投應該要能在各種氛圍下找到他能投的公司!」,以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達盈仍期待因資金的投入帶動台灣新創的發展,協助創業者經營自身事業的同時,為創造台灣下一世代的產業盡一份力。

Kay_達盈管顧_2020-02-14_侯俊偉攝影_ (2)
達盈穩健的投資風格與經年累月的投資經驗,全都體現在色調沈穩、裝修平實的辦公室風格上。 侯俊偉攝影

創投資料庫

1. 投資機構共有幾檔基金?受訪合夥人背景為何?

A:總共 6 個fund,最近一輪的資金總額達 7.5 億台幣。合夥人林桂光(Kay)於 2014 年 11 月加入達盈管顧。2002~2006 年任職於 IBM,於大中國軟體開發實驗室負責軟體設計開發。其後加入宏達電子(HTC),負責技術整合管理與產品商品化;2009年底加入新創公司優必達 (Ubitus > Inc.),與創業團隊共同致力於雲遊戲產品之成型與商用。

2. 相關投資記錄有哪些(投資組合公司)?

A:Atgenomix, biodenta, iWEECARE, 智齡科技, FunNow, AsiaYo, inline, ZUVIO, 17 Media, insto, FANSI, Bubbleye, FRAMED 等。

3. 多以財務性投資亦或是策略型投資為主?主要考量點在於??

A:財務性。

4. 總投資大小為何、單一投資單位大小為多少?

A:每個投資單位在 US$1M 到 US$2M 之間。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盧奕昕 創業小聚企劃編輯 盧奕昕

遊走於設計與生活、商業與科技的交界,相信美好生活的細節,總是藏有商業裡的魔鬼,創造價值是無可奈何的唯一真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