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6年收購12家企業,Snapdeal成為印度網路併購之王的背後原因大公開!

鈦媒體 2016-11-05
6年收購12家企業,Snapdeal成為印度網路併購之王的背後原因大公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Facebook併購WhatsApp後穩占社交市場榜首,全球市場上以併購促進發展的案例不勝枚舉。併購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實現增長和擴容、提升團隊的力量和產能,對產業生態較年輕、尚處成長階段的企業尤為重要。

而在印度,電商平臺Snapdeal可謂「併購之王」,為實現其「打造無障礙生態系統」的目標, Snapdeal先後在物流、大數據、奢侈品、行動支付等多個領域進行過併購,具體併購交易如下:

  1. 2016年5月,Snapdeal收購個性化電商行銷服務平臺TargetingMantra,從此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對產品的生命周期進行統一管理
  2. 2015年8月,Snapdeal收購矽谷行動數據公司Reduce,以加強自己的行動數據與廣告平臺。
  3. 2015年6月,Snapdeal收購行動支付公司Letsgomo Labs,以完善自身行動支付實力。
  4. 2015年4月,Snapdeal收購行動支付平臺FreeCharge,加強自身行動端的支付能力。
  5. 2015年4月,Snapdeal宣佈收購網路金融平臺RupeePower,現Snapdeal的金融服務業務已包括個人借貸、教育貸款、信用卡、汽車貸款、住房貸款等多個領域。
  6. 2015年3月,Snapdeal收購電子商務管理公司Unicommerce,以增強Snapdeal從供應商到庫存、從倉庫到配送及退貨各環節的管理能力。
  7. 2015年3月,Snapdeal收購高端時尚網路零售平臺Exclusively.com,以拓展自身奢侈品業務。
  8. 2014年12月,Snapdeal收購智慧型禮物推薦平臺Wishpicker,試圖幫助賣家以新的方式與買家建立聯系。
  9. 2014年4月,Snapdeal收購時尚導購網站Doozton,進軍時尚電商領域。
  10. 2013年,Snapdeal收購的手工產品線上購物網站Shopo.in。
  11. 2012年,Snapdeal收購運動產品零售網站esportsbuy.com。
  12. 2010年,Snapdeal收購的團購網站Grabbon。

Snapdeal的收購歷程與之發展階段也是相對應的;

2010-2014年為發展儲備期,專注自身業務發展進行的收購較少,僅有的幾起併購案也與電商業務直接相關。

2014年後期至2015年,為Snapdeal的高速發展期,在持續獲得大筆投資後為提供更好的使用者服務,其並購領域擴大到物流、金融、行動支付、數據管理等。

進入2016年,印度電商市場的三巨頭之爭愈發激烈,Snapdeal開始致力於提高使用者體驗以及在並購之外加強內部力量:建立雲平臺服務、增設物流中心以搶占市場。

近日,Snapdeal人力資源副總裁沙魯巴(Saurabh Nigam)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公開了Snapdeal的併購「秘訣」,其理念的重點在於有的放矢、明確併購的重點與併購後管理兩方面。

Saurabh Nigam.jpg
Snapdeal人力資源副總裁沙魯巴(Saurabh Nigam) 截圖自Youtube

理智併購:技術是重點

有人可能會認為Snapdeal之所以熱衷於併購,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在物流和供應鏈方面的能力,但這種假設是片面的。對Snapdeal來說,除加強支付和物流,併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技術能力。

事實上,Snapdeal宣稱自己已有能力協助消費者做出實時決策,並將賣家、買家、客服中心以及遍佈全國的在途包裹保持實時追蹤,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實時處理機構」。

在Snapdeal的平臺能幫客戶自動挑選出大小合適的包裹,從最細微的角度幫助人們解決事情。

以物流為例,拉吉夫稱:「Snapdeal已經能夠做到自動分配快遞員、派送時間和派送路線,透過實時跟蹤優化配送過程,並透過統計機器學習模型預計送達時間。也可幫助第三方快遞公司預測需求、制定運送計劃。」

而Snapdeal的存貨計劃可幫助賣家分配購買需求。拉吉夫稱:「我們正在嘗試透過圖片來陳列商品。平臺會對每個賣家上傳的數百張照片進行深度學習,幫助把關照片質量,並通過技術察覺賣家在分類過程中存在的錯誤。」

收購後的妥善管理:極少有被收購的企業創辦人離職

首先,Snapdeal在收購之前必須明確這幾個問題:它們的團隊情況如何?它們能夠給買入方帶來哪些亟需的業務?它們的戰略、人才流動及估值如何?是否有助於增加自身實力?

只有想明白了這些問題,Snapdeal 才會考慮是否收購這家平臺,同時,Snapdeal更喜歡收購與自身價值觀相符的企業。 其次,收購後應建立有效的團隊溝通機制。

經多次磨合創建的溝通機制也顯出效果:幾乎所有被併購企業的創辦人都隨團隊留在了Snapdeal極少有人離職,有人保持原有角色不變,有人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創辦人幾乎全部留下的成績是Snapdeal有捨有得的結果。

一方面,Snapdeal願意付出金錢成本留用;另一方面,Snapdeal願意為旗下收購的自身能力不足的企業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持。正是這番大氣的捨,幫助Snapdeal得到了人才與信任。 但在併購過程中,Snapdeal並非完全從整體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其首席技術長Rajiv Mangla早前在接收採訪時表示,公司的很多收購都是從產品和技術的角度考慮,當前我們的產品員工和技術團隊中大約有5%的人都來自於被收購企業。在新創公司這種環境下,由於公司和團隊的規模通常都不大,所以不會造成員工數量上的大幅度增加。

本文授權載自:鈦媒體

推薦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