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問一答拼回來的百年信仰史:東大學生如何讓城隍廟成為文化教室?

一問一答拼回來的百年信仰史:東大學生如何讓城隍廟成為文化教室?
創業小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花蓮市中心,香火鼎盛的城隍廟靜立百年,但它承載的歷史,卻正以比香煙消散更快的速度流失。書面文獻殘缺不全,耆老記憶日漸模糊,一座城市信仰中心的文化脈絡,面臨斷裂的危機。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潘英忠以及計畫成員吳郁芳等成員組成的團隊,為此發起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史調查計畫。他們如同文化偵探,穿梭在街坊巷弄,試圖從破碎的口述與泛黃的老照片中,拼湊出廟宇失落的百年記憶。

這不只是一次學術研究,更是一場旨在讓傳統信仰「轉型」的社會實驗。這群年輕的文史工作者,如何為這座老廟宇注入新生命,將其從單純的信仰空間,轉化為承載地方文化教育的嶄新平台?

如何靠「一個問一個」的土法煉鋼,拼湊3個失傳社團的模糊記憶?

「很多歷史資料,廟方自己都沒有完整的建構,只有一些初級資料和老照片,沒有人把它們彙整成有系統的脈絡。」計畫成員吳郁芳坦言,他們面臨的是一片巨大的歷史空白。計畫的第一步,也是最艱鉅的一步,就是進行地毯式的口述歷史訪談。

團隊曾試圖追尋廟宇過去附屬的三個傳統藝陣社團之一的歷史。「我們透過廟裡的委員輾轉得知,市區某個街角可能住著一位知道內情的老先生。」吳郁芳回憶道,「但當我們找到他時,他卻說,『我知道這件事,但我爸爸才是親眼看過的,我當時只是個跟在旁邊看熱鬧的小孩。』」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一個多月的田野調查中不斷上演。吳郁芳與計畫發起人潘英忠只能依賴「一個問一個」這種最原始的方式,從A的口中問出B,再從B的記憶中找到C,層層轉介,將破碎的資訊交叉比對,並尋找老照片佐證,才勉強能勾勒出歷史的輪廓。

這個過程不僅是文史調查,更是一場深刻的社區連結行動,每一次的訪談,都是在為廟宇與地方居民之間,重新編織因時代變遷而變得薄弱的情感紐帶。

一本繪本如何還原城隍廟的百年「光與暗」?

在團隊的努力下,花蓮城隍廟的「前世今生」逐漸清晰,許多老一輩的花蓮人記憶中,1995年重建前的舊廟,是個陰暗又可怕的地方。「當時廟內光線昏暗,祭壇是用白石搭建,點上燭火後,整個空間看起來很陰森。」吳郁芳轉述著耆老們的描述,「小朋友們都不敢進去,只有為了餵廟裡龜池的烏龜,才會鼓起勇氣衝進去,餵完就馬上跑出來。」

然而,比昏暗氛圍更令人訝異的,是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在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中,許多台灣廟宇面臨被拆毀的命運。當時,地方仕紳們想出一個絕妙的計策。「他們知道日本人尊敬鄭成功,所以決定把旁邊小廟裡的鄭成功神像請進城隍廟裡,」吳郁芳生動地還原了這段故事,「然後,他們把城隍爺的官帽拔掉,讓他看起來就像鄭成功,最終成功騙過了日本人,躲過了拆廟的危機。」

Meet Pacific
這段充滿智慧與勇氣的神明偽裝史,如今被團隊以生動的插畫形式,記錄在他們初步完成的文史繪本中,讓這段口傳歷史,有了可以被看見、被傳頌的載體。 創業小聚

這段充滿智慧與勇氣的神明偽裝史,如今被團隊以生動的插畫形式,記錄在他們初步完成的文史繪本中,讓這段口傳歷史,有了可以被看見、被傳頌的載體。

超越信仰中心:從1本繪本出發,規劃不同的文化體驗

這本剛出爐的文史繪本,對團隊而言不會是結尾,只是一個起點。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將花蓮城隍廟打造成一個跨越信仰邊界的文化場域。吳郁芳強調:「如果只鎖定在信仰,很多人會有一道無形的隔閡。我們希望用歷史文化的脈絡,去吸引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

為此,團隊規劃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預計將推出不同的文化體驗。未來,民眾還能透過歷史講座,深入了解廟宇周邊街區的變遷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積極尋求與在地學校合作的機會。「我們希望讓文化傳承落實到在地,讓小朋友們知道,原來我們家附近發生過這些事。」吳郁芳說。

這項計畫的靈魂,在於新舊世代的對話與共創。「廟宇信仰正面臨老化的趨勢。」吳郁芳說,「透過我們這群年輕人注入新想法,與廟裡的老一輩討論、碰撞,才能激發出更創新的發展,讓這條文化傳承的路走得更長久。」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