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魔術,你問什麼它都能回答。而且八成的答案也都還可以吧。但『還可以』就夠了嗎?真正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是那剩下的20%。」這是dipp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思穎的疑問,也是dipp發佈新產品的起心動念之一。
早在2018年,dipp就開始佈局製圖自動化,隨著生成式AI的爆發,可以想見這個賽道的競爭只會更激烈,但是dipp想從這個「AI內捲化」漩渦中心離開——dipp展示了最新的「一站式AI品牌視覺管理解決方案」,從一個「海量製圖的工具」 轉型為品牌運營的「智慧中樞」,背後的哲學與創業7年的經驗有關。
「沒有AI之前,我們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dipp這次推出的新產品包含專業服務formaLAB、負責市場調研的atypicaAI、加速創意提案的lumaBRIEF、資產中台museDAM,以及自動化製圖ingenOPS——而這正是dipp原先服務的升級版。
2018年,出身於紐約大學設計背景的陳思穎與共同創辦人Mikhail Abramov,觀察到電商崛起、消費者購物型態轉向網路商店的時代,中型電商品牌需要大量且快速的素材,動輒一次上架就是1,000個以上的素材,因而成立了dipp,目標是解決「無法resize」或「做圖太慢」等單點問題。
陳思穎強調,當時利用的還只是更加簡單的演算法,而不是現在的生成式AI技術,「所以其實沒有AI之前,我們也能解決很多問題,所以真正該思考的是:我們到底該在哪裡用AI?」
陳思穎表示,dipp解決了速度問題,但企業並不會因此把運營做得更好,「綜觀現在的AI工具,大多是單點式的,根本無法將工作流串連起來。」陳思穎說,客戶的核心問題從來就不是無法製圖,而是「為什麼要製作這張圖」——也就是創意的協作與溝通流程,其實相當抽象。
超越「一鍵生圖」:品牌視覺管理的五大戰略升級
為什麼要做這張圖?這個問題的背後包含了:從市場中洞察出新需求、跨部門討論目標與希望達到的成效,以及如何在設計的成果中實踐這個目標,換句話說,是大量的準備和溝通,這也是dipp「一站式AI品牌視覺管理解決方案」的核心:
- atypicaAI(市場洞察):解決調研太慢、太淺的問題。它能透過數據分析與AI模擬消費者行為,在10分鐘內生成一份洞察報告,執行效率比傳統報告快100倍,節省90%成本。它不僅告訴你「誰在買」,更模擬消費者「為什麼買、怎麼做決定」。
- lumaBRIEF(創意提案):解決企劃與設計師之間的「想像距離」。企劃人員常須用文字描述視覺,但文字往往是最不具體的媒介。lumaBRIEF允許用戶用對話或圖片靈感引導設計方向,即時生成視覺提案,平均將提案準備時間縮短60%。
- museDAM(資產中台):被陳思穎稱為「腦袋」的核心。它不只是雲端硬碟的升級版,而是統一管理、智慧搜尋的資產中台。它運用語義搜尋,讓素材不再只是被儲存,而是被運用,能節省40%的搜尋與歸檔時間。
- ingenOPS(自動化製圖):這是dipp的「自動化量製圖」進化版,透過品牌公板與模組化邏輯,讓所有行銷製圖可快速批量生成,確保每張圖都符合品牌規範,平均效率提升20%,上架準備時間縮短八成。它是多通路環境下的生產中樞。
- formaLAB(專業服務):作為AI產能擴充夥伴,這個專業設計團隊能將平均製圖交付時間從三天縮短到六小時,為面臨美編人才短缺的廣告代理商或快速擴張的企業提供彈性。
AI時代的成本戰與「資深」的重新定義
陳思穎表示,dipp的競爭優勢在於深厚的垂直產業經驗,所以面對現在的AI熱潮,著重的將不再只是「AI生成XX」,「如果只是基於現有大語言模型做簡單套用(Wrapper),後續成本會非常可觀,很容易為了開發而開發,最終成為『燒得非常快』的公司。」
dipp產品長彭偉哲說得則更直白:如果只是盲目地衝量,那AI產出的東西可能只是垃圾,因為根本無法打中想要的客群,「所以設計師的價值會更重要,因為他掌控了整個設計的品質。」
這反映了dipp對AI時代下,「人才」的定義,「未來資深的的界線會是以有沒有用、多會用 [AI],因為工具非常多... 接下來重要的是人跟人的溝通能力、理解客戶。」陳思穎認為,AI將標準拉高了,它能讓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做更多事,但真正不可取代的,是市場經驗、對客戶「沒說出來的部分」的理解,以及與人溝通的情感與能力。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