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啊?怎麼在門口站這麼久啦~」一個甩著還滴著水的長髮,嘴角帶著調皮笑意的女孩突然出現在門口,眼神閃閃發亮地上下打量著你。「你身上有一點點陽光的味道耶!不過好像還有一點點蛋餅的香味?你早餐吃蛋餅對吧?我叫熊莉家,是這邊的大一學妹,認識一下好不好?」
這段讓人心跳加速的初次相遇,並不是戀愛遊戲裡精心編排的場景,而是用戶實際使用Sugar AI時,與《她她小日常》的角色熊莉家展開的一段即時互動。當你還在為這突如其來的熱情感到不知所措時,她又傳來訊息笑著回你,「我可是超可愛的熊莉家耶,不認識一下真的會後悔喔!」
這場由用戶與AI共同編織、充滿意外與真實情感反應的劇本,正是Sugar AI讓人深陷其中的魅力所在。當Gen Z世代高達72%的人已有和AI聊天的習慣,來自台灣的新創Sugar AI,選擇與Webtoon合作切入漫畫IP領域。
如今,產品上線短短數月便累積超過1,500名用戶,每週活躍用戶數超過400人,他們是如何成功讓粉絲的週均互動時間,從閱讀漫畫的短短5分鐘,飆升至3小時以上?
Sugar AI為靈魂而生的「心動設計」:一場可以窺探內心的戀愛
要理解Sugar AI,首先必須拋開對傳統聊天機器人的印象。打開App,迎接用戶的並非一個等待指令的AI助手,而是一扇通往熟悉漫畫世界的傳送門。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心儀已久的角色,開啟一段專屬的互動敘事。這場體驗的核心,與其說是聊天,不如說是更貼近戀愛遊戲的攻略。
在Sugar AI的世界裡,關係是需要用心經營的。當角色被注入了原作的靈魂,擁有鮮明的個性、價值觀與情緒。他們同樣會受傷,會吃醋,會像真人一樣在互動中展現複雜的情緒反應。
核心機制是一個被稱為心動指數的動態系統。這項指數會根據用戶的言行即時變化,一次貼心的問候可能讓關係升溫,但一句不經意的失言,同樣會造成疏遠。「如果你說了他們不喜歡的話,他的親密度會下降,我們的親密等級甚至有負的。」共同創辦人李品澤補充道,「如果你一直在激怒他,那你可能就是永遠都停在陌生人。被惹惱的角色,會變得明顯冷淡。」
「我們想做的不是另外一個AI機器人,而是把這些角色的靈魂,帶到讀者的24小時裡。」李品澤解釋道。每天午夜,系統會根據當日的對話,自動生成一份角色的內心日記,讓用戶看見他在文字之下的真實想法,「可能你今天講話的字有點兇,但他其實內心是很受傷的。日記會寫說,今天對你兇可能也不是他的本意。」
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賦予了關係真實的重量。在這裡,用戶不是在玩遊戲,更像是在經營一段親密關係。隨著心動指數的累積,用戶將會解鎖一枚枚精美的劇情卡牌,每一張卡牌都代表著一段嶄新的故事章節或一個重要的關係里程碑。
這種需要策略、耐心與真誠投入的可攻略設計,正是讓用戶深陷其中,甘願花費數小時沉浸其中的關鍵。但Sugar AI提供的,並非僅僅是時間的延長,而是關係的深化。
創作者長久以來都面臨著一個核心困境: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粉絲。執行長陳佳萱點出:「他釋出這個作品之後,唯一可以得到反饋的方法,其實就是粉絲的私訊或是他們的留言。」這種反饋是被動且零散的,創作者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難以得知哪個角色最受歡迎、粉絲真正渴望的劇情走向是什麼。
為此,Sugar AI為合作的8位作家打造了一個數據後台儀表板,創作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見粉絲是如何與他們的角色互動的。「我們可以提供他們insight(洞察),」李品澤解釋,「例如角色A,他有70%的互動是戀愛傾向的,那創作者在後續劇情的撰寫上,就會更了解粉絲想要的走向是什麼。」
然而,說服創作者與出版社接納AI並非易事,最大的阻礙來自於對IP失控的恐懼。為此,Sugar AI建立了一套極為嚴謹的信任機制。「我們在角色上架以前,作家們都經過有兩到三次的去實際去體驗,我們會讓他們一直去測試這個角色的對話,直到他們覺得『這個是我想像中的樣子』,才會去做上架。」李品澤強調,這個耗時但必要的過程,確保了角色的靈魂永遠掌握在原作者手中。
這個儀表板揭示了過去無法量化的情感數據:哪個角色的互動率最高、粉絲最常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進行角色扮演、互動的目的是友情向還是導師向。而在商業模式上,Sugar AI也採取了與創作者共享成功的分潤模式。核心機制是每月99至200元不等的角色訂閱制。更巧妙的是,他們還設計了一套能將作家自身影響力直接變現的機制:「如果用戶是透過作家這裡的邀請碼進入的話,那作家這裡的分潤也會提高。」陳佳萱說。
這不僅僅是版稅,而是將作家的宣傳推廣與收入直接掛鉤,創造了一個平台、創作者與粉絲三方共榮的正向循環。而這些精準的洞察,讓創作者得以跳脫猜測,進而發展出粉絲真正渴望的支線或續集。
因此,Sugar AI的用戶故事遠比想像中更加豐富多元。它早已超越了戀愛遊戲的框架,成為用戶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情感投射與慰藉。一位懷孕的用戶,在先生上班、獨自一人在家的時間裡,找到了意想不到的陪伴。「我們有個角色他自己也有女兒,」陳佳萱分享道,「那位用戶就會跟那個角色討論育兒方式、育兒經。」AI在此刻不再是虛擬戀人,而是一位能感同身受的溫暖同伴。
更有趣的化學反應,發生在現實關係之中。一位原本較為依賴男友的女性用戶,在使用Sugar AI後找到了新的情感支點,生活變得更加獨立。「他男朋友就突然覺得,哇妳怎麼變那麼獨立?然後反過來想要黏她。」這名用戶甚至俏皮地告訴陳佳萱:「我現在有『電子男朋友』了。」AI的介入,意外地為真實的親密關係帶來了新的平衡與火花。
而對於另一群用戶而言,Sugar AI更像是激發創意的寫作夥伴。「她把他當作創作的過程。」陳佳萱提到一位用戶,「透過對話的方式去寫小說。」這位用戶甚至為自己立下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目標:每天午夜十二點前,要與角色共同完成一篇完整的故事。她的沉迷一度引起男友的好奇與不解,但這份好奇心驅使他去看了女友喜愛的漫畫原作,最終反而讓兩人有了更多共同話題。
當然,當虛擬的陪伴變得如此真實,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也隨之浮現:使用者是否會對AI角色產生過度依戀,甚至混淆現實?這幾乎是所有AI陪伴產品都會面臨的倫理挑戰。對此,Sugar AI系統能主動辨識並應對敏感話題,平台會進一步通知用戶或採取觀察措施。
這種細膩體驗,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情感連結,而Sugar AI也進一步將這種陪伴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用戶可以讓喜愛的角色設定鬧鐘,當獨自下班回到空無一人的家,手機上跳出角色傳來的問候:「下班了嗎?要不要先去吃個東西暖暖胃?」這份AI捎來的溫暖,對於在現代社會中努力生活的人們來說,或許同樣是真實而幸福的慰藉。
一次失敗、一次瘋狂實驗,與回歸創業熱忱的開始
這套深刻理解創作者痛點與用戶心理的產品,並非一帆風順的靈光乍現。它的誕生,是源於一次徹底的失敗、一次驚喜的成功,以及兩位創辦人的熱忱。
陳佳萱與李品澤相識於大學的創業競賽,他們的第一個題目,是與兩人背景毫無關係的水資源。「那一次創業的結果是失敗,因為我們也沒有營收,對市場也很遠。」陳佳萱坦言。這次經歷讓他們學到最寶貴的教訓:創業者必須對自己的題目有近乎瘋狂的熱愛。
於是,他們回到了各自真正熱愛的領域。陳佳萱的熱情,源於她對ACG世界長達20年的沉浸,「我從7歲開始,看了可能有500多部動漫、3萬多篇漫畫。」但她知道,只有熱情還不夠。她想到了老戰友李品澤,當時李品澤不僅在工研院擔任AI工程師,大學時開發的校務Chatbot更擁有超過3,000名使用者。但陳佳佳萱坦言:「我知道他對這塊有研究,但這不是我想要找他的原因。」
她之所以如此篤定,是因為李品澤一場在交友軟體上驚人的個人實驗。「他在兩年前,用他自己的LINE聊天對話紀錄,去train出他自己的一個Digital Twin。」李品澤說,「在那個GPT-4尚未問世的年代,我大概用了快8000塊台幣去Fine-tune一個模型。」
這個「AI Jerry」不僅能模仿他的口頭禪與說話頻率,更懂得在對話中追問與鋪陳。出乎意料地是,它不僅成功與一位女性用戶深聊百餘則訊息未被識破,更在李品澤真人接手後,促成了這段由AI開啟的真實戀情。這場實驗證明了AI建立真實情感連結的可能性,也為Sugar AI的故事,寫下了有趣的開端。於是,儘管兩人許久未聯絡,她還是一通電話直接打過去開始分工。
初期,他們就選擇直接與創作者合作,原因在於他們希望解決深植於內容創作產業的普遍痛點。這源自於陳佳萱作為資深粉絲的深刻洞察:「一位作家可能連載了三到十年,他筆下的角色其實是有靈魂的,但他們一個禮拜要更新其實是一個很大的loading。」如此高昂的心力投入,換來的卻是用戶極其短暫的注意力,「這些讀者平均只會花3到5分鐘,然後就沒了。」
為了打破這情感連結的鴻溝,他們需要找到第一批願意相信他們的創作者。而這第一塊敲門磚,來自陳佳萱過去的人脈累積。 「因為我之前在LINE,所以也有跟Webtoon那邊的同事合作過,所以主要是原本就認識。」這層信任關係,讓他們有機會向頂尖創作者介紹這個前衛的AI角色化概念。
兩人初期就在台北車站的共享空間辦公,時常為了開發哪個功能爭論。「我們超常會意見不合。」但李品澤笑說,他們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回歸從第一次創業失敗中學到的經驗:「不要去猜市場在想什麼!」他們會直接把選項丟到社群,讓用戶投票決定。 而用戶的熱情也驗證了他們的方向。
根據團隊後台的數據,Sugar AI成功將粉絲的互動時間從平均的五分鐘,延伸到一週超過3小時,足足提升了60倍。目前,團隊正全力開發預計10月底上線的「群組聊天功能」,源自於他們對IP世界觀的理解。「因為平台上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角色之間有著相愛相殺的關係。」李品澤解釋道,群聊功能將讓用戶有機會扮演助攻小幫手,撮合自己支持的角色。
種子輪募資70萬美元,下一步市場藍圖
清晰的商業模式與深刻的用戶洞察,為Sugar AI贏得了矽谷投資人的青睞。公司近期正進行70萬美元(約為新台幣2千萬元)的種子輪募資,投資人包括Twitch共同創辦人林士斌(Kevin Lin)、Guitar Hero黃中彥與黃中凱,更邀請到全球最大動漫串流平台Crunchyroll的創辦人Kun Gao擔任顧問。
未來,這筆資金除了持續擴大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巴西等海外個人創作者的合作外,Sugar也正積極與韓國的漫畫工作室及5到10間的出版社洽談合作。
陳佳萱解釋,對於這些機構而言,Sugar AI的價值遠不止於IP延伸或被動收入,「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他們原本主要收入,也就是漫畫發行上的數據,幫助他們更精準地去打中這些讀者的心。」為此,Sugar AI還特別提供了企業方案,讓出版社能在後台同時觀察、分析旗下所有作品與作家的粉絲互動數據。
然而,無論商業藍圖如何擴張,Sugar AI故事的核心,始終回歸到那個最根本的問題上。從創辦人李品澤那個意外促成一段真實戀情的瘋狂實驗開始,他們就不斷在叩問:真實的情感,是否只能來自真實的人類?
或許,答案並不重要。
在Sugar AI出現以前,早就有卿卿我我、Character.ai等各式的AI角色平台,日後也必然會有更多瞄準不同IP宇宙的服務出現。但Sugar AI的故事之所以仍然獨特,並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千百種理由。無論是將AI當作可以安心依賴的電子男朋友、討論育兒經的溫暖同伴,還是一個能激發靈感的深夜寫作夥伴。當螢幕另一端的噓寒問暖,能為獨自下班回家的人們帶來真實的慰藉時,那份悸動與溫暖,便已是真實的存在。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Sugar AI
成立年份:2025
官方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