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意與內容怎麼更好?金鐘得主、夜市王幕後推手:成功來自觀眾的反應,不是你準備的梗

創意與內容怎麼更好?金鐘得主、夜市王幕後推手:成功來自觀眾的反應,不是你準備的梗
曾令懷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數位內容世界裡,所有人都渴望握有那瓶能讓內容瞬間爆紅的「神秘醬汁」,勇奪第60屆金鐘獎「節目類節目創新獎」、《夜市王》背後推手謝乾鼎(首圖左),在Meet Pacific論壇中給出答案:「隨意去調,然後當別人問的時候,再跟他說有這種東西。」

這句話拆解了當前內容創作界最大的迷思:所謂的成功,並非來自預先寫好的劇本,而是來自高速的市場反饋與對真實性的極致追求。

迷思一:小心蹭熱陷阱!品牌最怕「媽媽怕你冷」

好奇心創意創辦人陳伯麒直言,許多企業僅憑想像進行創作,其結果就像是「媽媽怕你冷」——創作者根本不了解目標群體的需求,卻一廂情願地給予自認為對的內容,甚至演變成「尷尬的蹭熱度」的局面。

2025 Meet Pacific
我的檔期有限公司製作人謝乾鼎(左)和好奇心創意創辦人暨執行長陳伯麒(右)認為,絕不能預設劇本和梗。 曾令懷攝影

要跨越這道鴻溝,圈內人給出的黃金法則非常實際:直接找那個族群裡的人來當「內容顧問」或「背書合夥人」。

以製作實境節目為例,謝乾鼎團隊在製作《夜市王》時,因為不熟悉烹飪細節,便找來專門販售爐具給攤販的顧問,解決專業問題。陳伯麒也分享了在策展時,因文案使用了台灣體制中並不存在的「心理醫生」(台灣僅有心理師),所幸被臨床心理界的朋友即時糾正的經歷。這些經驗證明,無論準備多充分的文獻調研,都比不上內行人的點撥。

迷思二:請不要準備「梗」!內容的戲劇性來自大膽假設

另一個容易陷入的迷思是「提前埋梗」。

謝乾鼎透露,《夜市王》這種實境節目其實並沒有「劇本」,製作單位無法要求參賽者扮演正派或反派。節目的成功,與其說來自腳本,不如說來自對觀眾的「大膽假設」——他們假設觀眾會開始在乎自己家附近夜市的比賽狀況,而結果證實這項假設奏效了。

夜市王 cover
圖片來源/夜市王

而那些真正的爆紅金句和梗,都是在節目播出後,製作團隊觀察著觀眾的反饋,然後「順便」放大的,這與陳伯麒觀察到的現象一致:他們曾規劃一個展覽,意外發現其中一個「寫字」的小環節在社群上爆紅,因為當代有些族群喜歡這種跟自己對話的方式。團隊當下便迅速抓著這一點狂打廣告,大幅提高了討論度。

這突顯了社群內容操作的殘酷現實:成功的祕密不是策劃力,而是執行的速度與彈性。正如陳伯麒所言:「社群的時代沒有時間在那邊讓你慢慢地想一個梗。」 一旦發現社群在討論什麼、喜歡什麼,執行團隊能否立即跟進並創造下一波討論,才是關鍵。

迷思三:社群行銷的重點,是「真實性」

面對社群媒體的多元平台(Facebook、Instagram、TikTok),要讓內容擴散的行銷核心是什麼?兩位一致認為,社群用戶在追求的是「真實性」。

觀眾不只看精緻剪輯後的節目,他們更渴望看到「背後這群人長什麼樣子」,以及「台下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一個節目角色在螢幕上是高冷人設,但在社群上呈現出巨大的反差面貌,這正是消費者想要看到的。

平台差異僅在於內容形式:Instagram適合短影音與片段式的花絮;Facebook則更適合寫專業性、有衝突、或像是「我們怎麼做出來的」專題文章。然而,核心原則不變:你必須看到「真實的樣子」。這種即時的、真誠的互動,能有效產生觀看者與製作單位之間的連結,維持節目的熱度。

內容產業的隱藏戰爭:抬高價格,保護市場

最後,在創業家社群裡,一個繞不開的議題是:低預算能否創造爆款?

以近期熱門的低預算自製節目《中文怪物》為例,該節目以新台幣500萬元的預算拍攝了六集。謝乾鼎計算,扣除高台搭建費20萬,以及假設所有來賓都沒領演出費的情況下,每集預算平均落在80萬左右。在必須耗費大量人力(主創團隊加上助理)和時間(每集至少18小時拍攝)的情況下,這絕對算是低預算。

中文怪物
圖片來源/Ku's dream酷的夢- YouTube

謝乾鼎坦言,作為大型製作人,他會選擇「越來越穩」(意指預算越來越高),從2,000萬推向3,000萬、4,000萬,甚至5,000萬。這不是單純的成本上升,而是為了「保護這個市場」。如果大型製作者都開始消價競爭,年輕人將沒有生存空間。

因此,給予所有內容創業家的忠告是:低預算製作當然能拍出「好的作品」,但不能總是追求拍出「大作品」。你不需要追求精緻,但要追求更好的東西。在內容創作的黃金年代尾巴,所有創作者都應該共同抬高價格,讓市場回歸良性循環。畢竟,無論預算多寡,唯一不變的原則永遠是:有趣、好玩,才是吸引人們點擊作品的關鍵原因。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