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解決一種病不夠、20種才有市場!雲象科技如何從叫好不叫座的「醫療AI輔助診斷」突圍而出?

解決一種病不夠、20種才有市場!雲象科技如何從叫好不叫座的「醫療AI輔助診斷」突圍而出?
侯俊偉 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醫院的病理科,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來自手術、切片的組織玻片等待醫師判讀。然而,傳統的病理診斷流程是用人工判斷,必須高度依賴醫師經驗。以骨髓抹片為例,醫檢師需在顯微鏡下數細胞,視野中可能有數十甚至上百個細胞需要分類,「同一個片子一個人數3次,3次結果可能都會有點不一樣。」雲象科技創辦人葉肇元指出。

成立於2015年的雲象科技,正是看準這一痛點,將傳統的實體病理切片,透過掃描儀轉換為可在電腦上檢視、分析與管理的數位影像,並結合AI,協助病理醫師進行診斷,轉變成數位病理(digital pathology)。

如今,雲象科技在台灣採用數位病理轉型的醫院中,市占超過70%,更成功將觸角延伸至德國、日本等國際市場,海外營收已占總體的40~50%。2022、2023連2年的營收達3倍成長,2024年登錄興櫃。

延伸閱讀:因骨折退伍而變成神經科學專家,創辦Phantom Neuro用「肌肉+AI」讓義肢動起來

骨髓抹片市場規模太小,判讀準確率逾9成卻沒人用

其實,雲象一開始並非直接投入數位病理,他們首先做的是骨髓抹片判讀的。在影像判讀中的資料累計300多萬筆標註,將判讀準確率從60%提升至90%以上,但這項技術卻叫好不叫座。

「最早我只想著解決醫界的問題,沒有想說什麼樣的問題才能支撐一間公司走下去,」葉肇元坦承,骨髓抹片市場規模太小,全台灣一年就一萬件而已。

技術上的成功,未必能轉化為商業性,「醫院需要要做幾十種癌症的診斷,我只幫了他其中一種,」葉肇元解釋,要突破就必須找到更多診斷場景。

用AI輔助診斷,讓病理科醫生主動幫忙說服醫院

另一方面,醫院病理科已習慣傳統玻片,數位化還得添購掃瞄器、電腦伺服器等設備,數位病理系統不是替代舊設備,而是加碼投資,如果沒有明顯的外部效益,會讓醫院難以接受。

雲象的突圍之道,是用AI驅動病理科轉型。「這就像有了Instagram和Snapchat,突然每個人都想買智慧型手機而不是傳統相機。」AI徹底改變數位病理的價值主張,從單純的效率工具變成能幫醫師做出更好決策的智慧助手。

結果,那些體驗到AI威力的病理科醫師,搖身一變成內部最有力的推動者,主動幫雲象說服醫院採購部門,共同將預算編列出來。

在AI跟產品服務擴展雙管齊下,雲象如今已擁有超過20個AI輔助診斷產品,包含肺癌、胃癌、鼻咽癌、乳癌等癌症偵測。

創業為解決病人需求,但卻被幾十個創投拒絕

回想這些年的創業,葉肇元卻說,自己沒有經歷過「要放棄」的時刻。

醫學背景出身的他,赴美國南加大攻讀博士期間,為了解決生物實驗室的問題,開始自學程式設計。當他解決其他專業程式設計師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後,他開始幫校內教授解決醫學影像辨識的技術難題,亦成為創業的雛形。

延伸閱讀:醫療全面無紙化不是夢想!雲想科技用自拍顛覆電子簽章

創業的起心動念,是覺得「這個解決方案會有人需要」,但台灣的環境未必適合新創,何況雲象的數位病理產品,本質上是軟體公司,這在台灣的經營更添難度,創業初期沒有業界前輩可以請教,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談起當初是否有想像現在的榮景,他沒有宏大的創業願景,甚至不確定公司規模,「跟幾十個創投聊過都不投,這算不算困難?在那個當下可能覺得是困難,但是後來就發現,其實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會順,或者應該講,絕大部分的事情,我認為都不會順。」

「如果會想這麼多的話,可能就不會創業了,」葉肇元不是依循完美計畫,而是看到機會、相信自己能力,然後勇敢嘗試。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李岱君,原文標題:從被幾十個創投拒絕,到打下7成市占!雲象如何用AI說服醫院買單?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李岱君 《經理人》李岱君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