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溝通的「行銷」陷阱對於進入日本市場或與日本企業合作的專業人士而言,「行銷(Marketing)」一詞的理解差異是跨文化溝通中的主要障礙。
上次在讀書會的時候,有朋友提到關於日本的行銷相關問題,想知道平常該怎麼搜集跟尋找學習資料,我在這邊簡單為大家整理一下這幾個詞對標台灣的概念是什麼,應該會讓大家比較好找。
在中文語境中,「行銷」常作為一個涵蓋品牌、廣告、公關及促銷的總稱。但在日本的企業結構與商業脈絡中,這些概念被極為精細地劃分為獨立的職能部門和思考體系。要有效與日本團隊協作,必須先理解這些關鍵詞彙在日文中的精準定位。
核心概念解析:日本商業語境下的八個行銷相關詞彙
以下是八個常見行銷相關詞彙的日文對應、使用語境以及可供參考的專業用字:
1. 行銷(Marketing)→マーケティング:
在日本,マーケティング並非指「推廣活動」,而是專注於戰略層面。它涵蓋市場調查、顧客分析、產品定位、定價、以及收益模型設計等活動。本質上更接近「經營企劃、數據分析與策略設計」。
2. 公關、宣傳(Public Relations)→広報(PR):
広報的目標是「信任的設計」。它著重於企業形象與社會關係的經營,包含媒體關係、危機管理、企業理念傳達、以及危機管理等,以構築企業的長期信任基礎。
3. 促銷(Sales Promotion)→販促(販売促進):
販促(販売促進)著重於「行動的設計」,旨在短期內刺激顧客購買行為。它包含折扣、贈品、會員活動、店頭展示、以及數位優惠券等所有驅動銷售轉化的活動。
4. 品牌行銷(Branding)→ブランディング:
ブランディング是確保品牌價值與故事被確立和認知的過程。它雖然與マーケティング相關,但在日本,其本身已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領域,專注於品牌價值的建立。
5. 廣告、宣傳推廣(Advertising)→広告:
広告的核心是「曝光的設計」,目的在於確保資訊被看到與被記住。它涵蓋了所有付費媒體形式,如電視廣告(TVCM)、網路廣告、SNS廣告等,通常由大型廣告代理店主導。
6. 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デジタルマーケティング:
這是以數據和網路為核心的執行領域,整合了SEO、SNS廣告、行銷自動化(MA)、CRM等技術工具,目標是透過數位渠道優化顧客體驗和轉換率。
7. 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コンテンツマーケティング:
透過有價值的內容(文章、影片等)吸引目標顧客,並特別重視內容的「有用性」和「信賴性」。它是一種透過資訊來建立關係、間接驅動銷售的方式。
8. 業務推廣/銷售支援(Sales Enablement)→営業推進、営業支援:
営業推進(或営業支援)專指支援銷售部門,確保他們擁有所需的資源、工具和流程來有效完成銷售任務。它不是直接進行行銷活動,而是支援前線銷售。
日本市場的B2B挑戰:台灣行銷思維的局限
當許多台灣企業嘗試進入日本市場時,B2B(企業對企業)行銷的思維落差成為一大挑戰。台灣企業的「行銷」長期以來深受B2C模式影響,過度著重於「創意、話題、社群曝光」。雖然這種手法能帶來流量,但對於需要長期信任和多層審批的B2B領域來說,難以有效轉換為可推進的實質商機。
日本B2B行銷的邏輯:數據與信任。與此同時,日本企業的B2B行銷因為近年來The Model(一種數據驅動的銷售與行銷流程模式)的普及,更趨近於「以數據為基礎的需求設計」。他們強調的不是「讓更多人看到」,而是「讓正確的人對你產生興趣」。
這種差距源於市場規模與決策邏輯的根本不同。日本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牽涉到多層審批、長期信任與嚴格的預算制度。這使得B2B行銷在日本被視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柱,而非單純的推廣活動。
因此,行銷人員必須深入理解企業採購節奏、決策鏈與產業結構,並透過長期內容與專業社群累積來建立「專業信任」。這可能也是日本B2B行銷資訊和案例遠比台灣豐富的原因,因為市場本身要求這樣高專業度的支持。
職能的縱向深度
日本企業的特點是職能分工極深,每個部門(広報、販促、広告、マーケティング等)都專精且有自己的KPI。要成功在日本市場運作,必須精確掌握日文語境下各詞彙所代表的職能邊界與目標,可以多加活用這些關鍵字來找參考資料,希望對大家的日常工作有直接幫助。
本文授權轉載自《Taisa的對策》,原文標題:中文的「行銷」在日本就是翻成Marketing(マーケティング)嗎?:用字背後的語境差異
《Taisa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