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成千上萬片太陽能板靜默地將陽光轉化為電力。然而,一個看不見的敵人——灰塵、汙染與光學耗損——正分秒侵蝕著它們的效率。當發電效能衰退時,業主更難以判斷根源:是單純的髒污,還是更難察覺的光學鍍層磨損?
台灣新創加加減減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的核心價值除了解決「髒污」問題,還透過獨家研發的光學鍍膜更多光線穿透,直接提升發電效率。據團隊表示,此模式能穩定為太陽能電廠提升5%的總發電量,同時附加抗髒污效果,減少清潔成本,就像是「向太陽多要點錢」。
這家剛成立的公司,背後是長達兩年的技術打磨,如今已與大同智能等10家廠商展開合作,已進入到測試階段。
三位在科技業身經百戰的創辦人,是如何鎖定傳統化工大廠不願深入的苦活,將材料科學、髒污的戶外施工與精密的IoT監測,整合成鍍膜即服務商業模式?
熬過2年研發,從光觸媒到「增效5%」光學鍍膜的關鍵轉身
加加減減的三位共同創辦人並非首次創業的菜鳥,而是各自在不同領域闖蕩過,都曾站在風口浪尖,也深刻體會過輝煌過後的現實殘酷,以及因賽道過於侷限而難以規模化的經驗。
張中星的第一次創業,是創立稻穗公司,嘗試將光觸媒技術應用在B2C硬體產品上。然而,團隊很快就意識到了商業模式的根本問題。「我們在反思,為什麼沒有成功?最後的結論是,B2C市場太零散,賽道的天花板不夠高。」張中星回憶。
這次的經驗,讓他在2023年尋找下一個方向時,目標極為明確:必須是一個能結合團隊核心能力,且具備全球市場潛力的B2B大賽道。當時,技術長魏志豪剛好在結束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後,正式加入稻穗公司,領導太陽能事業部。
魏志豪曾在富采光電擔任光學製程經理,擁有超過20年的光機電整合與AIoT經驗。營運長宋盈徹則來自華冠通訊,專精於生產製程。由於團隊具備光學化工與物聯網硬體的背景,因此他們當時在進行策略評估時,就將目光鎖定在太陽能這個能發揮他們最大優勢的戰場。他們花了近兩年時間潛心研發,並在2月POC完成後從原公司分拆出來,成為了今日的加加減減。
團隊鎖定的,是傳統太陽能市場中一個被忽視的巨大缺口。
市面上雖然早有幾家傳統化工大廠在銷售太陽能板的塗層液體,但他們的商業模式存在著根本性的盲點。「他們是典型的化工公司做法。」張中星分析,「他們的策略是水平式的,他們做塗層液體也做玻璃建材,清潔服務也做。他們業務很多,但從不針對單一領域鑽研。」
這種模式,完全忽略了太陽能應用的複雜性。「太陽能板的規格看似一致,但其應用的場域卻千變萬化。一座終日受高鹽分海風侵蝕的沿海案場,和另一座時刻面臨化學粉塵附著的工業區案場,所需要的鍍膜保護與光學特性,顯然截然不同。」營運長宋盈徹說,這代表其實鍍膜塗料也應該隨著應用需求而有變化,無法一體適用。
更重要的是,加加減減洞察到業主的終極目標。「對業主來說,最終只關心兩件事:發更多的電和花更少的錢。」張中星直言,「單純的抗髒污,對於增效不明顯,對於降本也很難被量化驗證。這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價值主張。」
正是這個洞察,確立了加加減減的核心技術壁壘:不僅在於那款獨家研發的光學液體,更在於能洞察不同場域的痛點,並快速進行客製化開發的敏捷研發能力。
舉例來說,近期一個清水服務區的案子,客戶的需求並非提升太陽能效率,而是建築玻璃的隔熱,希望減少炙熱的陽光穿透,達到節能效果。這是一個與太陽能主戰場完全不同的應用場景,而加加減減團隊原有的施作方式在此並不適用。
「我們是上禮拜才接到這個需求,下禮拜就要進場施作。」宋盈徹回憶,面對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魏志豪將核心配方進行改良與重組,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成功開發出適用於隔熱需求的新配方,讓團隊得以按時履約,這也讓加加減減的核心技術壁壘,不僅在於那款獨家液體,更在於團隊的配方研發實力。
不只賣藥水:目標8-12個月為電廠創造回本
除了鍍膜配方,加加減減的另一大創新,在於其商業模式。過去,傳統化工大廠的模式是一次性買賣:廠商賣出藥水,施工好壞、是否影響保固,皆由客戶自行承擔。「他們只想賣產品,不想碰沒完沒了的垂直應用。」張中星分析。
加加減減則反其道而行,建立了「Coating as a Service (鍍膜即服務)」的模式。簡單來說,他們不賣光學層膜液體,而是提供連工帶料的全套服務。創辦人親自帶隊,在高達攝氏40度的太陽能板旁施工;同時,也必須直面客戶最關心的保固疑慮,透過完整的服務流程,向客戶論證其工法是在延續而非破壞資產的黃金生命週期,填補了原廠保固之外的效能缺口。
當然,一個全新的服務,必然需要一個全新的收費機制來建立信任。在沒有前例可循的台灣市場,團隊將所有困難都攬在自己身上,最終提出一個讓客戶無法拒絕、也極具說服力的收費機制分潤制。這個模式的核心很簡單:如果鍍膜後沒有產生增效,加加減減就賺不了錢。
透過分潤的商業模式,客戶僅需支付基礎成本。如果鍍膜後沒有產生額外的發電量,加加減減就賺不到錢;反之,他們將從「多發出來的電」中分享利潤。「我們必須自己建立方法,驗證從單一面板到整個案場系統,都能產生可被測量的貢獻,這樣『以成效計費』的商業模式才能啟動。」張中星說,這個承諾讓客戶在8至12個月內就能回本,也因此成功說服了大同智能等10家業者投入合作。
未來規劃:風災後的產業契機,用AIOT技術,重新定義資產管理
不過,就在團隊成功說服早期客戶、初步驗證其商業論述的同時,一場席捲南台灣的風災,不僅考驗著產業的韌性,也意外地讓市場開始重新評估:在極端氣候下,什麼才是太陽能電廠最重要的資產價值。
2025年7月初,丹娜絲颱風挾帶17級陣風、120年來首度登陸嘉義,為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超過13萬片太陽能板在風災中損毀,不僅造成鉅額的資產損失,後續的清理進度與環境問題,更引發了從政府到民間的高度關注。
對此,張中星認為應回歸問題本質:「廢棄板的回收或清潔問題,其實不是技術議題,更多是政府政策執行的層面需要完善。」他舉例,像是業界目前雖然都是以清水清洗太陽能板,但仍有少部分業者會使用藥劑,而這就需要政府完善相關的規範。至於加加減減所使用的塗層,張中星強調該塗層沒有毒性,而是由微量的無機物所組成,並沒有污染的疑慮。
然而,這場風暴真正的深遠影響,不僅止於眼前的污染爭議,更在於它扮演了一個產業壓力測試的角色,催化並加速了產業內早已存在的兩極分化趨勢。張中星觀察,市場正朝兩個方向質變:「有能力的業者正積極利用台灣成熟的技術與資本優勢,佈局海外爭取更大的市場;留在國內的業者,現階段必須透過產業鏈整併,找出個別的利基市場,才能在政策紅利消失、土地取得困難的後時代挑戰中存活。」
這波挑戰影響著太陽能產業的未來走向,也連帶讓後端營運與風險管理的價值浮上檯面,但若期望商機就此自然引爆可能有些太樂觀。張中星提出了更為冷靜的觀點。「我個人覺得,要形成真正的產業級影響力,可能只有靠立法比較有辦法。」他說,因為歸根究底,太陽能產業還是要回歸到商業考量。
不過在此背景下,加加減減的服務仍然已做好準備,公司正啟動一輪1,500萬新台幣的募資,計畫將Edge AI影像偵測深度融入服務中,成為一種客觀的品質檢測工具,從根本上延緩廢棄流程。
「我們的服務必須施作於每一片模組。」他描繪了藍圖,「這讓我們有機會用AI近距離、即時辨識出劣化模組。」更重要的是,在進行第二次施作後,系統將能比對數據,清晰地判斷出哪些廠牌或批次的板材品質下滑得特別快。「我們可以提供這些關鍵資訊給電廠,讓他們透過汰換少數異常模組,就能大幅提升整體的發電效益。」張中星說,「而我們的光學層膜,也能吸收造成模組材料(EVA)失效的紫外光,從而延緩其老化速度。」
此外,公司目前也正在開發機器人及無人機的塗佈技術,預計將分別於2026、2027年研發完成。三者齊備時,就能加速覆蓋地面型、海面型和屋頂型等不同條件的案場,為進軍國際市場打下基礎。這讓加加減減的角色,從單純的鍍膜商,升級為能協助業主進行資產健康管理的關鍵夥伴,準備挾著這項獨特優勢,進軍泰國與中東等對新技術接受度高的市場。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由於「鍍膜即服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在相對保守的台灣太陽能產業中,要說服客戶願意第一個嘗試非常困難。
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市場教育:強調服務背後的「光學物理」原理,重複溝通與解釋。
尋找早期採用者:先建立成功的示範案例。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為了實現「自動化」與「全球化」的下一步目標,最缺乏的兩類關鍵資源:資金與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創業教會了團隊務實,並在不確定性中學習。 與第一次創業相比,這次做夢的比例變少很多,會更務實地審視每一個細節、預算支出和行銷項目,避免將錢花在那些看起來會結果的事情上。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建立了一個清晰且能被驗證的商業模式:團隊最成功之處在於,將「技術」與「服務」結合,打造出一個在國內外市場都能被快速理解和驗證的商業模式。
2. 找到了能實現規模化成長的關鍵客戶:找到像「大同」這樣契合團隊模式,且未來訂單潛力巨大的指標性客戶,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3. 實現了敏捷的客製化研發能力: 最幸運的一點是,團隊能跳出「一個配方打天下」的思維,成功地根據不同案場的實際需求,快速開發出相應的客製化配方。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加加減減
成立年份:2024
官方網站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