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出現後,運用AI工具來輔助語言教學成為一種新趨勢。Linggle團隊針對非英語母語者研發同名系列英語學習工具,透過AI深度學習技術,運用大數據優勢幫助使用者從文法、閱讀、寫作多方面高效率學習英文。
Linggle原本只是清大學校的研究計畫,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商品化?當AI走進教室,老師又該如何自處?
從檢索、閱讀到寫作,Linggle完全包辦
Linggle的產品著重於解決應用英語時會面臨的困難,目前擁有3個SaaS產品:Linggle Reading、Linggle Write和Linggle Search。
Linggle Reading會將詞彙、文法與文章的難易度評級結構,幫助學習者克服理解困難,用戶可以同時閱覽簡化前後的文本。
Linggle Write則根據4個層面(單字、文法、結構、內容相關性)替用戶的文章評分和給予建議,目前全民英檢也是使用Linggle Write為評分系統。
Linggle Search則是大數據語料庫中的英語搜尋引擎,操作方式類似Google,搜索結果按照使用頻率排列;特別之處在於引入了八大詞類的查詢,例如可以搜索「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後面應該接放什麼介詞,Linggle Search會告訴用戶「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的使用頻率比「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更高。
可是,Grammarly、Widget⋯⋯市面上AI英語學習工具並不少見,Linggle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目標不是創業,是產品能夠長命百歲
Linggle由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於2021年創立,團隊主要成員包括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張俊盛和研究生組成。
起初,張俊盛只是研究如何提高單詞記憶和寫作能力。偶然的契機下,張俊盛與其他專業教授開發了1個類似搜索引擎的工具,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特定資料。他發現語料庫中某個片語的出現頻率越高,它的正確性就越高,這發現也被引用到Linggle Search的搜索結果的排列順序上。
Linggle歷經漫長的輔助期,張俊盛曾加入多個創業相關課程,例如2010年清華大學工研院院長史清泰的I-Spin計畫、第3屆清大創業車庫、國科會產學中心的創業輔導,最終在2021年創立Linggle。
Linggle雖然是公司,但內核還是學校團隊,像是Linggle Read以及研發中的項目,許多都來自碩士學生的論文和研究,當學生畢業後系統就無人維護,富有潛力的產品就此沒落。
張俊盛指出早期教育部的酷英網站負責人陳浩然把團隊的產品放在酷英網站開放使用,張俊盛就發現學校團隊的產品不輸商業團隊。創業是為了產品能夠持久運作,被更多人使用。
AI新世代,老師任務大翻身
身為資深大學老師,張俊盛認為老師的價值與使命將會被AI的誕生而改變,「老師的新任務是協助同學用AI,學生不會突然知道怎麼用AI,所以老師要更早用、用更多。」
首先,學生有沒有用AI寫卷子?應不應該制止學生用AI考試?張俊盛認為老師要抓到學生有沒有用AI很苦難,所以在AI時代的考試跟作業都要重新設計。然而,老師仍然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AI作為工具可以自動化閱卷的過程,但並未能夠完全替代他們的指導和個人化的回饋。
張俊盛自己也在嘗試把AI融入教學,他表示AI的數據庫里面有很多平庸甚至錯誤的的資料,需要使用者去給AI一個好的預設,指導AI去找有權威性的資料搜索來源。張俊盛讓學生透過AI協助他寫論文,而老師扮演的角色就是討論論文框架,以及教導他們如何使用AI,告訴學生如何分辨哪些資料是平庸的哪些是有權威性。
張俊盛把現在和十幾年前剛引入電腦教學的情況做類比,「當時大家的疑問一樣,就是這樣學生不是變笨的嗎?但是沒有。」人類做複雜的部分,簡單的部分就讓電腦去做,AI教學也是如此。人類負責專業知識和個人化教學引導,AI解決語法等瑣碎問題。
社會花了10年的適應電腦教學,張俊盛認為現在社會也正正步入AI教學的適應期。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