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間,Gamm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Grant Lee(美籍台灣人)為了配合時差,只能在倫敦的公寓中,把自己塞進廚房與洗衣間之間的狹小角落,在深夜進行Zoom簡報。他得輕聲細語,避免吵醒熟睡的兩位幼子。當他滿心期待等待投資人回饋時,對方只給了一句無情的評論:「這肯定是我聽過最爛的主意。」
隨後,那位投資人直接掛斷了電話。
這個被打入冷宮的新創,在5年後宣布完成a16z領投的6,800萬美元B輪募資,估值衝上21億美元,而且以僅約50名員工的精簡編制就創造了超過1億美元的年經常性營收(ARR)。更瘋狂的是,Gamma自2023年起就處於盈利狀態。也是在這一年,台灣創投達盈管顧的天使基金也成為了Gamma的投資人。
簡單來說,Gamma是一款AI簡報工具,只要輸入一句話就可以用AI生成簡報。這看起來沒什麼護城河,畢竟只要能串接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公司都可以做出類似產品,但是讓Gamma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打造產品之初的定位就不是「簡報工具」,而是「表達工具」,這讓Gamma的產品設計、行銷策略與成長飛輪都產生了細微卻帶有複利效果的差異。
跳脫「簡報」形式,回歸痛點本質
先回到被投資人狠狠拒絕的那段故事。
因為疫情,Grant Lee與2位共同創辦人Jon Noronha、James Fox當時想的是簡報協作平台,是疫情期間非常擁擠的紅海市場,所以Gamma馬上就面臨用戶留存問題:95%以上的用戶註冊後,並沒有持續使用。
這在根本上來說,是產品市場契合度的問題(Product-Market Fit)。協作功能當年滿地都是,消費者為什麼一定要用Gamma?所以團隊繼續深入理解了「簡報」這件事,才發現一個弔詭的情況。
「簡報的意義在於把故事視覺化和傳達想法,並不是製作出精美的投影片本身。」接受《Lenny's Podcast》採訪時Grant Lee表示,大家會花費90%的時間在格式調整、排版、移動素材上,只用10%的時間專注於內容,整個過程就像是在執行一場「設計儀式」(performing a design ritual),完全本末倒置。
但是Grant Lee認為,這並非人們的錯誤,而是簡報工具的錯誤引導。傳統簡報軟體自1980年代以來就沒有太多變化了,都是16:9的格式、永遠從空白頁面開始,如果不善於使用佈局、圖層等設計工具的人,就只能做出白紙黑字的列點式簡報。
至此,Gamma重新確立了創業哲學:讓大家從想發開始做簡報,而不是從「投影片」開始。但這件事情怎麼進行?很幸運的,2022年底,ChatGPT問世,Gamma從生成式AI看到了希望,產品核心從協作變成AI生成簡報。
做出產品差異化關鍵:把簡報變成了卡片
不過在人人都能呼叫LLM API 的AI軍備競賽時代,單純「用AI生成簡報」不太可能存活,「我與其做得更好,不如一開始就跟別人不同。」Grant Lee在a16z的訪談Podcast節目上說。
在技術面,Gamma運用超過20種AI模型執行不同專業任務,也就是「適材適所」原則:針對大綱擬定、敘事塑形、版面佈局、圖表繪製和圖像選擇等工作流程中的每一個步驟,使用最適合的模型來運作,這種AI基礎架構讓Gamma能最大化每一分成本的效益,是公司及早盈利的關鍵。
但不只是Gamma,還有許多新創也開始使用類似的概念建構AI產品,Gamma的成長核心關鍵另有其人。
既然Gamma的核心是「表達」而不是「製作」內容,Gamma在產品設計上其實已經跳脫了傳統的簡報形式,而是將簡報再切割成更小的元素:卡片(Card),這是Gamma打造產品時相當重要的核心概念。
卡片具備高度的延展性,這打破了過去16:9的限制,而且可以隨著瀏覽器(手機、平板或電腦)的不同而變化,這讓簡報不再像是一個僵化的檔案,而是一個網頁,也因為是「網頁原生」(Web-native)的底層架構,Gamma的簡報可以容納更多互動式元素和多媒體內容。
成長飛輪的串接
由於Gamma簡報是網頁原生連結而非傳統的檔案附件,這降低了分享的門檻,成為Gamma規模化的起點。
AI解決了空白頁面的設計難題後,使用者打造的每一個產品簡報都會變成最有力的的行銷資產,形成 「產出即是發行」(Output is distribution)的成長飛輪:寫下草稿、讓AI精煉、與他人分享、邀請、新使用者加入。Gamma揭露,超過50%的新用戶成長來自於口碑或直接搜尋,目前的全球使用者已經來到7,000萬人。
而且Gamma聚焦在微型網紅的行銷宣傳上,尤其鎖定在教育工作者、顧問等特定領域的微型網紅,其中LinkedIn的轉換率是其他平台的4倍以上,這成為Gamma的行銷重點。
不過這裡有個重點值得關注。上述的策略都是在吸引新客,但是Gamma如何維持舊客呢?
答案是一個Slack上的私人群組「Gambassadors」。Gamma針對最活躍且最有價值的使用者建立獨立的Slack工作空間,用於進行使用者訪談以及功能開發測驗,讓Gamma能夠以極小的團隊規模獲得即時、深度洞察,並將產品市場契合度的風險降到最低。這是Gamma保持精實組織的同時,還能高速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
「我基本上可以說是住在裡面。」Grant Lee在創投凱鵬華盈的Podcast上笑稱,這是為了資訊透明以及展現社群忠實度。
下一步的成長:企業級API
完成6,800萬美元的募資後,Gamma接下來要從單人與消費者的市場,切入到企業應用,這可以說是規模化的重要一步。
有趣的是,推出年度480美元的企業級方案,代表Gamma又撿起了最初創業時被投資人洗臉的概念:協作。Gamma將會升級為「多人模式」,專注於協作、共享工作空間等企業客戶重視的功能,核心戰略之一是API業務。
Gamma的發展路線將朝向「內容基礎設施」的平台前進,透過API,使用者可以將Gamma與CRM或數據庫連接,這在簡報生成上將大有助益,例如用Gamma連接企業知識庫後,快速產生季度業務回顧或策略簡報;對外部客戶,Gamma能自動化生成品牌化的PDF報告。
Grant Lee認為,雖然PowerPoint和Google Slides等巨頭擁有15億用戶,且微軟和Google持續投入數十億美元於AI,但Gamma的AI原生架構使其能專注於視覺化故事講述的深度工作流。他計畫利用這次募資增聘高薪的AI工程師,同時也暗示可能會進行收購或團隊招募(Aqua-hires),以整合那些未能找到產品市場契合度的競爭對手。
「如果你看得夠仔細,你會發現那些一夜成名故事,其實都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是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的名言,也是Gamma竄紅劇本的註解。
資料來源:《Kleiner Perkins》、《Lenny's Podcast》、《a16z Podcast》、《The New York Times》、a16z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