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舞鶴村的茶香縈繞山谷間,吉林茶園在此傳承四代,見證地方茶產業的盛衰與轉型。
第四代茶農謝瑋翔十多年前選擇投入自家的茶產業。從一名青農一路走來,在疫情、地震與天候的重重考驗中關關難過關關過。隨著日復一日的嘗試、調整,慢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從自己的產業、田間開始,在源頭端(田間)能夠走向更穩定的產能和數位化管理,讓每一片茶園都能健康循環、生產有序。在茶品牌端則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土地的價值,讓茶不只是飲品,而是能品出在地風土的滋味。讓茶葉的語言能夠更靠近生活,隨著茶樹的生長、季節、品種與氣候的變化,每一次的茶葉批次都有不同的故事。
穩定產能、凝聚夥伴、共築未來,茶產業的另一種永續路線
「聲量能吸引注意,但沒有穩定的產能,也難以生根。」謝瑋翔直言。一直以來,也持續在強化品牌,推出禮盒與各式包裝,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花蓮的茶。五年前也開始規劃規格化的茶園,除了能夠維持原有的人工採收,也同時能夠機械化,除了能節省時間與人力,也能讓茶園維持一定的產能。機械化的導入也開拓了中價茶的企業客戶,toB的供應與同業的代工,讓運作的資金得以更彈性運用,也讓茶園能回歸到本質,更專注在穩定生產與品質管理上。「比賽茶(精緻茶)我們仍會生產,但與其單追求高利潤,我更在意茶能穩定流通,讓茶園成為產業長久循環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庫存壓力綁住。」他說。
除了管理自家的茶園,也替其他農友提供代管的服務,協助修茶、除草與製茶。「機器設備的初期投入高,但不是只自己用。幫別人服務,不僅能分攤成本,也讓地方農友有機會使用機械化設備,縮短設備的攤提期。」這樣的共享模式,不僅讓投資回收更快,也拓展了地方合作網絡。在機械化的基礎下加入數位化工具,讓農機具能夠穩定的定速和高度,使田間運作更精準,降低對單一人力的依賴。科技不是炫技,而是確保茶園在有限人力下依然穩定運作的基礎。
談到人力資源與工作夥伴人才議題,謝瑋翔表示,返鄉不是浪漫口號,首先要懂得生存下來。要先學會面對現實,掌握資源、管理團隊,返鄉的理想才不會只是空談,而能轉化為可持續的實際成果。工作的安排與生活保障,讓部落青年能長期的參與田間的日常作業,不僅讓留下的人能穩定投入,也促進團隊協作,凝聚志同道合的夥伴。最終目的更是希望打造一個可持續的人力與合作網絡,讓大家在土地上有長久的歸屬感與成長機會。
同時,他也試著把茶帶到國際舞台。連續兩年受邀自台灣咖啡研究室參與日本咖啡展(SCAJ),將花蓮茶帶進新的客群圈。讓茶與咖啡同時亮相,互相加乘,觸及不同的客群。兩個產業的受眾雖然不同,但大家對台灣的好產品都有興趣。透過這樣的跨界展示、互動式的分享,我們的花蓮茶也能被更多人認識,也因此打開了新的市場通路與潛在客群。
茶、風土與共享空間:借鏡咖啡思維,讓茶更貼近生活
2015年,謝瑋翔在台九線旁創立 Ba han han non 好茶咖啡工作室。取名自阿美族語「休息的地方」,這裡不只是喝茶的店,更是一處讓人慢下來的所在。也是一間以咖啡廳的形式提供本地咖啡、本地茶及茶甜點的店。別於傳統茶行茶師坐在半圓桌中央,客人圍坐一圈,目光都落在壺與杯之間,總是帶著一點距離感且多半由店家主導,客人只能靜靜品嚐,卻不一定理解手中的茶來自何處、又有何不同。這樣的喝茶方式雖然典雅,卻讓茶成為只有內行人才能解讀的語言。於是瑋翔嘗試借鏡咖啡,將分級、批次與茶水比(粉水比)的概念也帶進茶裡,讓喝茶不再是高門檻的專業體驗,而是一種人人都能參與、理解與分享的日常享受。
這樣的思維,也延伸到與客戶之間的合作方式。不只是一杯茶的體驗,而是嘗試讓茶在產業鏈中發揮更大的靈活性與價值。不只是服務中價茶的大型企業,也針對小型店車提供客製化建議。「理解客戶需求是關鍵」無論是作為糕點原料、飲品基底,或其他應用,會從成本、產量或是最終店家呈現的方式去做考量,推薦最合適的茶葉方案。
在產品發展上,謝瑋翔延續傳統,也結合地方特色。他將起源於西部客家庄的「酸柑茶」帶入花蓮風土之中,作為連結家族文化與在地農產的象徵。傳統酸柑茶多以茶葉與中藥材填入柑橘中,而瑋翔則承襲父親的客家文化,與花蓮的農友合作,選用當地不同品種的柑橘,單純加入茶葉、果肉與果汁填滿,呈現出屬於花蓮的酸柑茶風味。這樣的做法並非大膽的創新,而是一種延續——延續家族的茶文化,也延續土地與季節的味道。酸柑茶在他手中不只是商品,更像是一個融合傳統與地方風土的故事。
謝瑋翔也希望讓 Ba han han non 好茶咖啡工作室 成為一個開放的場域,讓更多人能在此相聚、交流與學習。讓工作室能成為聚集的平台。這裡不僅有茶香,也有關於地方、農業與生活的討論與想像。
回到地方,好好生活
「做再多事情,最後還是要回到地方好好生活。」謝瑋翔說。對他而言,經營茶園與咖啡,不只是工作,而是一場與家鄉同行的旅程。希望透過每一片茶葉、每一杯咖啡,把花蓮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傳遞給更多人。茶不只是商品,更是連結人、土地與時間的媒介。希望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感受季節的變化,也能看見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活力與可能。
回到地方、好好生活,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選擇。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他都希望透過茶與咖啡,讓花蓮的好滋味、好故事持續延續,讓這片土地在每一杯茶香中,慢慢被更多人看見、理解、珍惜。
簡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