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天使俱樂部「台灣天使俱樂部」(TGA)成立3年後,近期正式宣布成立第一支創投基金TGA Fund I,目標募資1,000萬美元,將成為一個既投又打的「雙刀流」創投平台。
之所以說是雙刀流,是因為天使基金的運作形式是「先有案、再找天使投資人出錢投資」,「可是好案子根本等不到你回頭去召集會員、開立公司、跑完銀行流程,如果手裡沒有一筆隨時可用的資金,人家早就已經不知道走哪去了。」TGA共同創辦人黃沛聲(首圖中)坦言,但是創投基金則是手上隨時有銀彈,那更容易搶到好的新創。
TGA成立的3年內,已經投資了1家上市、2家準備被併購出場的成功案例,對於仰賴集體決策的台灣天使組織而言其實並不容易,不過隨著美中兩大強權角力,全球產業再次變遷,這是TGA再成立基金加快搶案子的速度的原因。同時,也是提供台灣新創鋪設一條出場路徑的策略。
槓桿美國市場資源,為台灣創造「併購出場」的成功案例
「世界局勢與5年前已經全然不同,美國政府正全力捍衛國家利益,」TGA共同創辦人詹益鑑(首圖左)表示,由於大缺工狀況和人口老化,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不足,美國的本土意識加強,從要求台積電在美設廠、國防領域的大力投注,都在力求AI、生技、國防等領域的技術領先和本土控制權,「所以大趨勢下,美國市場再次成為創新的主戰場。」
TGA的投資哲學從一開始就鎖定美國市場(US-Centric),但這並不表示TGA與台灣的關係只是「創辦人是台灣人」而已。
詹益鑑認為,台灣新創的機會不在於與OpenAI這類巨頭「掰手腕」,而是要思考「AI+」的可能性,發揮台灣在軟硬整合與韌體方面的世界級優勢。例如,利用AI提升硬體作業效率、自動化製造業或生技醫療流程,這都是「優化式創新」,而非破壞式創新,也更符合台灣團隊的發展軌跡,最終目標是要幫助台灣產業從「代工」的客體思維轉變為「經營市場、具備出場思維」的主體思維。
也就是說,TGA要將台灣的硬體、生技醫療等優勢資源與美國的早期新創進行對接,而這件事情有機會促成TGA的核心目標之一:投資美國新創、設計可行的出場路徑,為台灣創業家的併購出場鋪路。
為什麼併購出場很重要?
「台灣社會缺乏併購出場的思維,大家都想著上市,」黃沛聲指出,美國新創有7成是以併購的方式出場的,而且新創很可能在發展5年左右就被併購,這樣的速度增加了美國資金與人才滾動的頻率,也是美國新創生態得以成長茁壯的關鍵,「如果你沒有出口,投資人不會想投,因為投進去是一灘死水,大家就卡住了。」
舉例來說,如果台灣新創的無人機或高階醫材技術被美國新創相中,台灣創業家便有機會成為更大市場的高層管理者,甚至是具備國際經驗的連續創業者,為台灣未來世代培育出具備全球格局的頂尖人才,同時給予投資人更多投資的信心,「我們除了打造成功案例,更希望打造能帶動新創成長的投資人。」黃沛聲說。
所以,可以主動出擊投資的TGA Fund I,將有機會加速這件事情。
除了製造成功案例,還要打造願意投資投資人
說「有機會」,畢竟創業投資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不過在TGA Fund I和原本的天使俱樂部上,TGA的投資哲學維持一致:尋找連續創業家,聚焦在物理AI和醫療生技產業上面。
透過這套嚴謹的篩選機制,TGA在3年內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投資的新創帳面估值已成長至約3,500萬美元。
「創業最難的還是出場的那一步。」詹益鑑表示,連續創業家曾經走過完整旅程,更懂得設計從產品到出場的路徑,所以在TGA投資組合中,超過60%的創辦人為連續創業者,例如AI膠囊內視鏡系統CapsoVision已經在那斯達克上市,另外有兩間正在談論併購出場的新創,都是TGA投資的成功案例。
不過,既然基金的成立是為了更有投資的話語權,目前籌集的1,000萬美元規模並不算太大。
「的確,雖然1,000萬美元不是一個超大型基金,但是也夠讓我們敢跟人家搶進300萬(美元)的募資案了,」黃沛聲說,如果沒有這筆錢,TGA在面對美國好案子時,即使搶到額度也無法及時投入,而且TGA投資的案子估值通常在2,000萬美元左右,如果募資300萬美元的金額,TGA Fund I這樣的規模就有能力佔據100萬美元的份額。
TGA希望TGA Fund I的成立可以在台美之間的資本水道中安裝一個高速加壓泵:以基金的速度搶奪美國頂尖案源,也能透過天使會的彈性與網絡,將台灣的產業資源精準槓桿出去,為台灣新創和投資人打開一扇通往國際併購出場的窗。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