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結束時,如果你沒有完成清單裡的20項任務,你會覺得自己像垃圾。」Bento創辦人Francesco D'Alessio指出,待辦清單上繁複的工作事項,往往讓人們感到壓迫,進一步降低生產力,最大的漏洞就在於「無法界定工作優先程度」。
身兼30萬訂閱YouTuber的Francesco D'Alessio,常在頻道中分享Notion、Gmail等生產力工具使用技巧,可以說是見過形形色色的數位工具,從中察覺到生產力工具的市場痛點,親自跳入這片紅海市場打造Bento。
Bento的運作原理如同它的中文翻譯「便當」,先讓用戶思考最需要先執行的工作,並挑選3個大、中、小難度的待辦事項生成任務清單。如此一來,剛剛好、難度適當的任務份量,就像是將工作打包進便當盒的動作,保持營養均衡,不僅讓使用者輕鬆消化所有工作,完成時也能獲得更多成就感,更一度在今年年中登上美國App Store生產力工具第8名(截至12月20日為止,座落於第19名)。
身兼30萬訂閱Youtuber,介紹生產力工具的過程察覺市場缺口
Francesco D'Alessio過去曾是電子郵件工具CloudMagic行銷顧問,之後則身兼2個身份,一是擔任筆記軟體Evernote的社群大使,帶用戶學習軟體功能;二是擁有30萬訂閱數的YouTuber,專門研究五花八門的生產力工具,除了在影片中評論之外,也介紹Notion、Miro等工具功能,甚至是一款筆記軟體Mem的投資人之一,已在「生產力」界打滾多年。
但在不斷分享這些工具的同時,他也察覺到一件事情,「一天結束時,我們只完成15項任務中的其中7項,這讓我們產生『沒有把事情做完的感覺』。」
他提到,使用待辦清單整理出一個個工作,雖然能疏理目前工作進度,但相反的,也讓我們對於好幾10條待辦事項感到龐大的壓力,尤其是當一天沒辦法完成所有事項時,更令人感到焦慮,「在列表中添加越來越多的任務,自然不會考慮每項任務的價值,我認為目前生產力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
Bento將任務分級,只讓你填3個最重要的待辦事項!
於是Francesco D'Alessio今年創建一套待辦清單APP——Bento,將使用者創建待辦清單的過程,切分成前後2個步驟,分別是「選擇任務」及「工作流程」,並且出自於自己對日本文化的喜愛,APP一系列主視覺圍繞在日本風格。
為了阻止人們一次寫下好幾個待辦事項,或不斷執行太過困難的工作,導致自己消化不來,Bento首先把任務分級為「難、中等、簡單」3種程度:
- 難:需要高度專注力,約90分鐘完成
- 中等:適當注意力,約45至60分鐘完成
- 簡單:較輕鬆、容易的工作,約30分鐘完成
因此,使用者一次只能寫下3個待辦事項,再依據工作內容填入不同難度的欄位中。在這樣的設計機制下,Bento將工作量控制在剛剛好的狀態,避免超過人們的負荷程度,而任務本身也不會太難或太輕鬆。
不過正式執行所有待辦事項之前,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習慣不同,因此Bento也將工作流程分為3種模式,供使用者選擇:
- Eat That Frog:由難至簡單的工作流程
- Climb The Summit:先從中等難度的工作開始,再轉向完成困難及簡單事項
- Slow Burn:由簡單至難的工作流程,適合專注力及精神在起床時較低,至下午時反而達到最好狀態的工作者
選定偏好的工作流程後,Bento將啟動倒數計時畫面,讓使用者專心投入至工作中。不過Francesco D'Alessio也強調,Bento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取代其他待辦清單APP,而是作為「輔助」的角色,讓大家區別每個工作的優先順序,「Bento比較像是『一種工作的方式』,希望改變大家的生產力並進步。」
登上App Store前10名,Bento預計再推出訂閱、商務等多元商業模式
目前Bento的下載費用為4.99美元,未來預計推出訂閱制或商務版本,開發更多樣的商業模式。今年8月,Bento更登上美國App Store生產力工具排行榜第8名,除了用在記錄待辦事項之外,Francesco D'Alessio表示Bento亦可用於制定每月目標或團隊每月OKR(目標與重要結果)等。
對於自己一手打造的Bento,Francesco D'Alessio分享自身理念,「我們的想法有點不同,在生產力領域有很多讓你做更多的事情,而我們卻恰恰相反,我們想,怎麼樣能做得更少呢?」

21歲,吃飽心情就會變好,希望未來可以養一隻柴犬每天逗我笑。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