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破壞性創新、技術不重要、獨角獸都只是炒作和迷思?這些年我們誤信了什麼創業神話

破壞性創新、技術不重要、獨角獸都只是炒作和迷思?這些年我們誤信了什麼創業神話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很多新創事業利用大家對新科技的興趣來募資,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眾所周知的「獨角獸」。

但是數據證實,有實力的獨角獸在10年內就該實現獲利:蘋果只花4年;谷歌、網飛(Netflix)為5年;輝達也只花6年。

如果一家公司老是用「擴張期」來包裝虧損,靠著一輪又一輪融資生存,這就是泡沫。共享經濟、叫車服務、共享單車、餐飲外送企業,實際上都還在虧損。但在這之中,為什麼Airbnb卻成功了?

Airbnb
Airbnb官網

我們必須說,「科技的可能」未必等於「市場的需求」,投資什麼樣的獨角獸才會賺到錢?這其實有跡可循。

破壞性技術的迷思

「破壞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這個詞,來自克里斯汀生1997年的著作《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他在書中指出創新者必須面對抉擇:服務新顧客或老顧客?由於新顧客有時候是新推出創新事物的第一批使用者,往往和公司的主要客群不一樣,因此公司必須積極瞄準新的顧客群,以期成為那種創新的領導者。

根據克里斯汀生的說法,有時候新顧客對性能的需求會降低,反而要求別的東西,通常是較低的價格。隨著新技術越來越優良,當既有的老顧客認為產品性能夠好時,往往就會跟著採用。

這套理論的問題是克里斯汀生的延伸詮釋,而他的支持者又更過分;他們主張低端創新會自然取代主流產品,因為對這些創新的需求,會導致成本和性能的迅速改良。不論是磁碟機、烤麵包機、挖土機或共乘服務,據稱改良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的10年,《經濟學人》和其他居領導地位的雜誌時常討論克里斯汀生的理論,最終破壞性創新的限制與炒作在2014年被戳破――歷史學家兼新聞記者吉爾.勒波雷(Jill Lepore)在《紐約客》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後來《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也在2015年刊登一篇)。

說起來,《紐約客》是評鑑管理學理論的奇怪場所,不過也許是唯一能讓批評言論見光的地方。勒波雷不僅描述破壞性創新這項理論的問題,還討論了支持者過度延伸克里斯汀生原始理論的現象。勒波雷強調克里斯汀生不願意批評這些破壞性創新的狂熱分子,為了他們,已經殃及許多位好老師。

比較籠統的說,克里斯汀生的理論誇大了需求的重要性,以至於許多創新者相信一旦需求開始上升,改良就會「自動」出現。這一來塑造了先前提過的許多科技的學習曲線和S曲線炒作,也就是前2章討論的那些技術。

相信需求增加自然會使這些技術獲得改良的倡導者,以為技術真正的經濟無關緊要,同時忽略並非所有產品的改良都遵循這個道理。有些服務並沒有變得便宜,譬如叫車服務,因為需求並未影響車輛或道路的成本或效能。

shutterstock_1163375089_uber.jpg
Snapic_PhotoProduction via shutterstock

四十多年前,史丹佛大學前經濟系主任內森.羅森堡(Nathan Rosenberg)就強調過需求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1974年,羅森堡在《經濟學雜誌》(The Economic Journal)上發表論文批評以需求為基礎的理論,他提醒讀者,希望有更好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存在數千年,人們以渴望長壽來表達,然而直到特定技術(作家高登強調包括潔淨的用水)在經濟上變得可行,更優良的醫療照護才得以產生。

令人遺憾的是,羅森堡所提出的課題――供應的重要性遠大於需求――已經被炒作汪洋淹沒了。由於羅森堡的論文使用邏輯和敘述性證據,而非統計數據,所以他寫的大部分論文如今都無法出版,真是太可惜了。

對需求重要性的誇大,其實正是科學、技術與破壞式創新的「魔法」案例之一。科學家兼科幻小說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曾說:「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和魔法難以區別。」其言雖精妙,卻給了那些胡說八道推銷東西的人一張王牌,隱晦的宣揚破壞式創新,至於破壞如何發生、技術或科學如何作用,根本不需要詳細解釋。此外,它還鼓勵下一項迷思――商業模式。

重要的是商業模式,不是科技

商學院(以及大型顧問公司)犯下的最大錯誤是宣揚這句口號:「重要的是商業模式,不是科技。」藉此四兩撥千斤,轉移學生和管理者對於性能與成本的任何質疑,這一招拿來當擋箭牌,可以用來推託:新科技的效能和成本、突破性技術的角色,以及為何這麼少技術能夠商業化。在商學院看來,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捕捉價值的方法,而不顧更重要的創造價值。

價值「創造」與科技密不可分,而最大的價值創造來自於突破性技術,例如蒸汽機、汽車、微處理器、個人電腦及電子商務。價值「捕捉」和營利模式綁在一起,營收可以來自產品銷售、廣告、訂閱或推薦,也可以從多重顧客獲取這些營收,譬如套利平臺(platforms with arbitrage)。

過去10年商學院最熱門的營利模式之一,是配對多重用戶(multiple users)或囊括互補產品的平臺。優步公司的平臺幫乘客和駕駛配對;二手車網站如Carvana則為買車和賣車的人配對;點對點網路貸款網站配對貸方和借方。很多種商業軟體組合多種形態的軟體和硬體,最有名的是微軟Windows和英特爾合組的Wintel聯盟。

Intel_限編輯用_StockStudio_Shutterstock.jpg
shutterstock

當今新創企業在首次公開發行的初始登記和其他文件中,往往迅速的炒作「平臺」這一概念。商學院也一樣,在他們開設的策略課程與創業課程中炒作這些平臺業務,效法過去微軟、英特爾及谷歌等企業成功的經驗,不過最初那些成功的平臺和今天的平臺之間,有相當顯著的技術差距。舉例來說,個人電腦透過摩爾定律創造了龐大的價值,因此能與平臺上的很多成員一起分享,包括顧客、員工、眾多公司及股東,但現今的平臺並不適用這一情況。

另一個捕捉價值的熱門方法,是透過去技能化(deskilling)之類的方法削弱勞工的力量。艾塞默魯與強森在合著的《權力與進步》中,描述工人與資本家的這種鬥爭,過去三十年來資本家似乎占了上風,最近鬥爭的領域則是人工智慧。作者指出人工智慧(包括ChatGPT 在內)看起來,並沒有先進到足以導致大量勞工失業的地步。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工業機器人很像,只能執行一小組工作,對就業的影響有限。儘管如此,人工智慧正在前進的方向有所偏頗,即將損及勞工的工作機會,它最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是讓很多人的薪資比現在更低,而不是創造完全沒有工作的未來。問題是就算人工智慧的大部分承諾都失敗了,卻仍然能夠減少市場對勞工的需求。

假如新創公司能夠更審慎思考價值創造,那麼或許會比現在成功得多,生產力的提升也會快得多。創新不只是關於平臺和價值捕捉,還應給予使用者比現在更好的東西――那些東西需要改善效能和成本,才能夠實現。

本文授權轉載自《獨角獸,炒作與泡沫:新科技熱門話題,是真商機還是假訊號?》
作者:Jeffrey Funk
出版日期:2025/09/25

TAGS: # 獨角獸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