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賈伯斯用過的4個方法,教你打造顛覆性的創新思維

賈伯斯用過的4個方法,教你打造顛覆性的創新思維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蘋果的座右銘「不同凡想」聽起來簡單,但研究創新的人發現,想要與眾不同地思考,就必須展開不同的行動。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傑夫.戴爾(Jeff Dyer)表示:「大多數高階主管將創造力和創新視為『黑箱』,或是認為這是別人擅長的事,而他們自己卻不知道該怎麼做。」2戴爾和另外兩位研究人員針對三千名高階主管和經理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表於〈創新者的DNA〉,關於受訪者如何產生創意,指出:「所有受訪者在產生創意之前,幾乎都曾經歷過某種行動,例如觀察了某些事物、與某人交流、進行某種實驗,或提出某個問題,而這些行動觸發了他們的創意。」不同的行動促使大腦做出新的創意聯想。雖然戴爾與他的研究團隊並未直接與賈伯斯交流,但研究的結論卻與我們對賈伯斯創新思考的理解相符。事實上,有些甚至與賈伯斯本人對創新和創意發展的說法不謀而合。

疑問

創新者總是樂於挑戰現狀。研究人員發現,成功的創新者會花大量時間思考如何改變世界。更具體地說,他們在集思廣益時,會提出問題,像「如果我們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許多企業家能清楚記得自己在取得最令人興奮的突破時,所問過的關鍵問題。

想提出有效的問題,研究人員建議應該從「為什麼」(why)、「為什麼不行」(why not)和「如果……會怎麼樣」(what if)這類問題開始。他們發現,大多數管理者只專注於小幅度的改善現狀,而非徹底顛覆。以「如何」(how)開頭的問題通常只會促成微小的改進,而提出「為什麼」和「如果……會怎麼樣」這類問題,則更可能激發突破性的見解。

如果不是賈伯斯提出了有效的問題,iPad可能永遠不會誕生。如果他當時只是問:「我們該如何為iPhone打造更好的電子書閱讀器?」那麼iPad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討論範圍內。相反地,他的提問是:「為什麼沒有一種介於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之間的裝置?如果我們來打造一個呢?」這個假設問題引發了團隊熱烈的討論:這種中介裝置必須在瀏覽網頁、欣賞和分享照片,以及閱讀電子書等關鍵任務上,優於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表現。這些問題最終促成了蘋果推出自iPhone以來最創新的裝置,一款可能徹底顛覆出版、娛樂和媒體產業的產品。

在1996年雜誌《連線》(Wired)的採訪中,賈伯斯曾表示:「佛教有個詞,叫做『初學者心態』(beginner’s mind),擁有這種心態非常美妙。」賈伯斯談論的是佛教禪宗所謂「初心」的概念,意指一種開放的心態、渴望學習、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禪宗大師認為,擁有初心的人就像小孩一樣,對生活充滿好奇心、驚奇與讚嘆,能夠自由提出「為什麼」和「如果……會怎麼樣」的問題,這種心態更容易挑戰現狀,對所有可能抱持開放的態度。

實驗

成功的創新者熱衷於「積極」實驗,無論是知識的探索、實際的操作,還是尋找新環境。賈伯斯是很有實驗精神的人,不管在現實世界還是精神層面。他喜歡拆解裝置,研究其中的運作方式,他對內部構造與外觀設計都同樣感興趣。同時,賈伯斯也不斷在精神領域中探索。例如,他在里德學院「旁聽」了十八個月,對禪宗產生興趣,他表示由於禪宗「重視經驗而非知識理解」,自己因而深受吸引。他解釋:「我看到很多人一直在思考,但他們似乎沒有得到太多啟發,我對於能夠超越抽象理論概念、發掘更深層意義的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很多人不知道,賈伯斯的精神探索其實也促成了蘋果早期的許多創新。例如,賈伯斯堅信,Apple II 不應該使用風扇來冷卻電源,他認為消費者會更喜歡安靜的電腦,「這個信念來自於他對冥想的興趣,因為當時市面上所有電腦的風扇都讓人分心,影響了機器本身的純粹優雅」。然而,要做到無風扇設計,需要不會產生過多熱量的電源供應器,這是當時的電腦所欠缺的。根據研究蘋果早期歷史的作者所述,沃茲尼克對電源問題並不在意,當時許多年輕的工程師也認為電源是無聊、不值得多加研究的電子領域。賈伯斯卻對事情有不同的「見解」,他基於自身知識探索所提出的願景,挑戰了現狀,他聘請工程師羅德.霍爾特(Rod Holt),設計出創新的電源,不僅大幅縮小了 Apple II 的體積,沒錯,也消除了風扇的需求。

社交

大多數人認為「社交」是在商會活動中交換名片。研究人員發現,創新者確實會建立人脈,但並非依照傳統的定義,反而是讓自己多與有趣人士互動交流,以拓展知識領域。

賈伯斯雖然不常參加研討會,但他會與科技界以外的人交流,以拓展自己的視野。若你走進任何一家蘋果專賣店,會發現許多由賈伯斯的朋友史塔克設計的產品,這位當代設計師主要以飯店大廳和Target熱銷的膠帶台與嬰兒監視器等日用品聞名,而非電腦產品。

觀察

創新者會仔細觀察別人,尤其是潛在顧客的行為,而似乎正是在這觀察過程中,成功的創新者發現了自己的重大突破。研究人員回顧直覺公司(Intuit)創辦人史考特.庫克(Scott Cook)的故事,他看到妻子因無法有效管理財務而苦惱,便想到創造Quicken軟體;還有皮耶.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的故事,他1996年創立了eBay,靈感來自於串聯起三件毫不相關的事:「對創造更高效市場的執著……未婚妻想要找到稀有的Pez彈跳糖果機,以及當地分類廣告無法有效幫助人找到所需物品的問題。」

像英特爾這樣的創新公司早就意識到觀察的重要性。英特爾聘用了數千名工程師來開發下一代微處理器,以便應用於電腦、汽車、小筆電、GPS設備,以及其他各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子產品中。然而,工程師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當他們在開發下一代技術時,另一群員工往往會被派往數千英里外,走訪印度的小村莊、與馬來西亞的家庭同住,或在其他地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腦的情形。他們是人類學家,主要任務是幫助英特爾從顧客的角度看世界。

這些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將觀察結果傳達給工程師,工程師則根據這些資訊來設計更符合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術。例如,美國與亞洲在住房的大小和格局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而英特爾非常關注家用電子產品的未來發展,因此這些差異影響了針對全球不同市場的電腦和科技產品設計。

人類學家發現,在印度偏遠村莊,灰塵和缺乏穩定電力是主要問題,因此英特爾為筆記型電腦設計了延長電池壽命和防塵外殼的技術。人類學家還發現,許多家庭喜歡從筆電分享照片和影片,但多數人認為連接到電視螢幕太過複雜,只好圍在筆電的小螢幕前觀看。根據這些資訊,工程師創造了英特爾無線顯示技術,將筆電的內容無線傳輸到電視螢幕上。透過這種方式,英特爾系統性的落實了「走出辦公室」的理念。

記住,大腦的主要作用是節省精力,而敏銳觀察會激發創意過程,迫使大腦進行原本會避開的聯想。英特爾已經領悟到,要進行有效的觀察,必須走進使用者的環境,而不是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

艾卓安娜.艾雷拉(Adriana Herrera)是ERA 公關公司(ERA Communications)的負責人,辦公室設在夏威夷(Hawaii)和聖地牙哥(San Diego)。在進入公關領域之前,艾雷拉有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經歷,並研究創意思維。ERA致力於培養創意文化,做法是與客戶在非傳統的環境中會面。由於創意很少出現在單調的會議室中,ERA的客戶會議通常在戶外進行,如散步、健行,甚至衝浪(畢竟是在夏威夷)。腦力激盪會議也會在公共花園、海灘,或參與者們正划著衝浪板時進行。艾雷拉說:「我的心理學教育背景告訴我,人們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大腦神經突觸會被激活,血液會流向大腦。」

艾雷拉的公司負責宣傳一場減少廢棄物的聖地牙哥研討會。在安排與聖地牙哥的環境服務部資訊官員的會議時,艾雷拉建議與其在對方的辦公室或咖啡店見面,不如直接到垃圾掩埋場去「聊聊垃圾」。這次經歷給了艾雷拉靈感,幫助她有效傳達聖地牙哥零廢棄物商業研討會(San Diego Zero Waste Business Conference)的宗旨。

在開拓新領域方面取得成功的公司,通常都是由了解大腦需要幫助才能激發創意的人所領導的,無論是全新軟體交付方式的salesforce、開發微處理器的英特爾、策畫公關活動的ERA,還是推出全新的電腦、音樂和娛樂產品的蘋果公司。這些領導者會積極尋求新經歷,做出巧妙的聯想,將看似無關的想法連結起來,進而獲得新知識。

本文授權轉載自《跟賈伯斯學創新思考》
作者:卡曼‧蓋洛
出版日期:2025/09/11

TAGS: # 賈伯斯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商業周刊》出版 《商業周刊》出版

全台最有影響力財經雜誌《商業周刊》網站,每日更新最新「經濟、焦點、國際、職場、財經、生活」等深度報導文章。幫你掌握國家經濟時事、分析國際大事、財經洞察、管理知識、職場進修及新生活風格。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