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創業家第一個想找的GP(General Partner)。」這是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成為創投的起心動念,如今他在這個夢想裡走過了10年。
10年來,心元資本的投資組合總資產淨值已突破500億美元,投資過市值突破百億、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遠距醫療企業Hims & Hers、被PayPal以27億美元併購的日本先買後付平台Paidy等新創。
心元資本下一步的目標,毫無懸念地是AI。不過對AI的狂熱與大筆資金的湧入,也引發了一些疑惑:在這場追求極致效率的資本遊戲中,矽谷是否已迎來一場高估值的AI泡沫?
心元資本10週年活動上,邀請到來自加密基礎設施公司Magic Labs總裁Jam Jin、保險與財富管理軟體公司InfrasAI的創辦人Nelson Lee、全自動醫療帳務AI代理Max AI的創辦人Zubair Ahsan,以及專注於超選拔創業加速器HF0的合夥人Dan Morse,一起探討矽谷當前的狂潮真相。
A輪門檻從「百萬」暴漲至「千萬」:AI究竟是泡沫還是被低估了?
矽谷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資本,許多新創可能在連產品都還沒有的情況下,就能讓投資人丟出大筆支票,加上近來NVIDIA、OpenAI、AMD、甲骨文等相互的投資、合作和訂單,不免讓人擔心AI泡沫是否愈來愈大。
HF0的合夥人Dan Morse坦承,如果從「市場動力學」來看,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泡沫。他解釋,自2021後,投入新創早期階段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隨著AI出現,創辦人所需的資本反而更少。這導致了「更多的資金追逐更少的資本需求」,根據簡單的供需曲線,估值自然水漲船高。
然而,Max AI創辦人Zubair Ahsan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AI公司其實是被低估了。他犀利地指出,AI與Web3泡沫大不相同,「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區塊鏈)新創兌現了承諾。」反觀自己的新創Max AI,已經在沒有「人類介入的情況下」處理了數萬筆索賠,即時交付真實價值。Zubair預言,未10年內這些頂尖AI公司IPO時,最低估值將達數千億美元,頂級公司甚至可能達到數兆美元。
也就是說,「營收期待被AI推高」將成為新的常態,對於投資人而言,他們追求的衡量指標可能會完全改變:100萬美元ARR(年度經常性收入)不再是A輪募資的基準、1,000萬美元ARR才是新的衡量標準。
為了達到這個新門檻,矽谷的創業文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創辦人炫耀的是「募資輪次、員工人數和投資人背景」:現在,新一代創業者追求的是「交付價值」、「不合理地提早實現盈利」。
「現在的炫耀資本是:『我只有10個人,但ARR已經達到1,000萬美元』。」Infestai創辦人Nelson僅用不到100人,就為多家財富500強客戶提供服務。為了達到這種「少即是多」的極致效率。Zubair觀察到,許多創辦人正在投入極高的工作強度,「996或更多」,只為在一年或更短時間內實現千萬美元ARR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AI新創每周工時上看80小時!996工作制逆襲矽谷,科技業不再是Z世代首選
創投關係進化論:從「價值增值」到「時間減法」
隨著頂尖創辦人越來越精明,創投與創辦人的關係也迎來了典範轉移。Dan Morse認為,過去30年,創投業一直朝著「價值增值」(Value Add)的方向發展,從提供建議、人脈網絡,到提供招募夥伴等功能性服務。
但現在,這個趨勢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價值增值已成為一種商品。對於連續創業者而言,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再需要這些協助,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速度」。
Dan表示,這些頂尖創辦人總是擔心競爭對手跑的更快。因此,HF0專注於提供槓桿和加速器,讓創辦人在12週內完成12個月的進度。這是一種「修道院遇上黑客松」的駐地模式,目標是替創辦人「減去」生活中的瑣事,讓他們能夠跑的更快。Dan預測,未來20年內,將有30%的創辦人會來自這類駐地模式。
對於VC而言,新的指標不再是提供多少建議,而是要知道如何為公司「加速」。
另一方面,為了領跑競爭對手,創辦人的所有決策變得更重要了,尤其是早期階段的選擇,畢竟一步錯,就會步步錯。最難、也是創辦人最後悔沒有更早做出的決定,往往與人事有關。
Max AI的Zubair坦言,當共同創辦人關係出現不協調時,他後悔拖延了數個月才決定「分道揚鑣」。Nelson也有相似的慘痛經歷:他花了8個月延攬一位高階主管,但在60天內就知道這是錯誤的決定。他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多拖延了數個月、期待情況好轉,「結果當然沒有更好。所以一旦心裡知道錯了,就要盡快採取行動。」
面對市場週期的起伏,InfrasAI的Nelson提出了最激進的建議,幾乎是對所有市場評論家和投資人的一次集體嘲諷:「完全忽略它。」他認為,牛市、熊市、媒體的評論、甚至投資人對你產業的熱度評論,通通都是「噪音」(noise)。
「唯一重要的是:你是否為客戶交付價值?」Nelson堅定地說。如果客戶願意付錢,你就能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Dan Morse總結了這場對談的核心金句,同時為文章劃下了強而有力的書擋:「重要的事,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依然重要。」這或許是矽谷「圈內人」對當前這場瘋狂AI遊戲,最為清醒而堅實的定錨。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