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忙碌不代表卓越!時間管理大師教你如何用拒絕打造高效生活

忙碌不代表卓越!時間管理大師教你如何用拒絕打造高效生活
Gearstd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現代人庸庸碌碌,行事曆總是塞得滿滿的,但是忙碌的生活其實不一定代表生活過得充實,或是事業有成。

適時的拒絕,學習不全盤接受。為自己創造留白,或許更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品質。

扭轉「工作太忙」的刻板印象

德瑞克.西佛斯(Derek Sivers)的職涯從音樂家開始,之後他創建一家名為CD寶貝(CD Baby)的線上獨立音樂公司,並於2008年成功出售,成為企業家。

但西佛斯不像其他許多企業家,一頭栽進另一家新創公司或天使投資,反而走了不同的路,他移居國外(新加坡、紐西蘭、英國牛津),並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寫作。

對他來說,忙碌不代表地位,而是奴役的標誌。「我對於疲憊不堪、驚慌失措、『天哪,我太忙了!』這類忙於工作的刻板印象非常負面。」

他說:「他們看起來失去了控制,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我遇過一些超級成功的人,他們冷靜、鎮定、不受影響,並對你全神貫注,看起來掌控一切。所以,我寧願像他們那樣。」

改變我們對於欽佩對象的看法是強而有力的第一步。

當我們扭轉對於「忙綠」的刻板印象後,或許可以發現忙碌不一定代表地位。 Happy Stock Photo via Shutterstock

學會「拒絕的藝術」

但是,當然,即使尊敬那些完全掌握個人日程表並有足夠時間做最重要事情的人,也不代表成為他們很容易。

就連人際關係最單純的專業人士所收到的請求(午餐、晚餐、視訊通話、企劃會議、確認進度會議、開會集思廣益、尋求建議和介紹等)也可能超過他一週內能夠處理的量。

這時就必須懂得拒絕,千萬不能全盤接受。但是為了創造留白,於是拒絕所有人,或者幾乎所有人⋯⋯似乎也太不可能。萬一讓人傷心失望怎麼辦?錯過機會怎麼辦?

這並不容易,關鍵是:如果崇尚忙碌(即使只在潛意識中如此認為),也可能做出帶領我們朝著忙個不停方向前進的決定。相反地,重點在於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旦真正掌握行程安排,也有配合的計畫和思考能力,就必須堅定且勇敢做出相應的選擇。

戴夫.克倫蕭(Dave Crenshaw)就是這麼做的。

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後,重握行程安排的選擇權,就必須堅定且勇敢的學會適當的拒絕。 ShutterStock

總是在列清單,卻永遠做不完

「我的成長環境並不好,所以想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戴夫從二十多年前念大學時,就有這樣的念頭。他記得有一堂課,教授要每個人寫下未來生活的願景。戴夫的夢想是:「賺到一筆錢,在當時的我看來是一大筆數目,而且我打算每週工作不超過四十小時。」教授讓學生評論其他同學的計畫,有位同學告訴他,「你的計畫太不切實際了。為了賺到那一大筆錢,你不得不長時間工作,也不得不犧牲與家人共處的時間。」

戴夫發誓要證明同學錯了。如今,他是時間管理和生產力領域的作家和專家,每週工作大約三十小時,每年七月和十二月都會與妻子和孩子共度假期。他並未打造出狂熱的工作模式,只能擠出一點空閒時間與家人相處。反而從一開始,他就依照計畫與家人共處的時間建構出方法與制度。

「一般人每天都會遇到大量沒有效率的工作情況,卻只能忍受,甚至沒意識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容許自己能做多久就做多久。」他說,「當你默許自己長時間連續工作,就會不斷出現雖然只是小事、但在方法和策略上毫無效率可言的工作狀況。」

相反地,如果開始設定「我整個七月都會休假」或「我每晚六點前會完成工作」,就會迫使你在開發新的工作方法上發揮創造力。無論是速度緩慢的電腦還是糟糕的行程規劃,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往往是沒有餘裕。你不得不提出更宏觀的問題:

  • 我該接下這任務嗎?

  • 我可以委託給其他人,或是根本不要做?

  • 為了獲得最大的回報,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裡?

  • 如果能重新開始,我還會選擇投注在這項企劃上嗎?

就像決定以十四行詩的格式寫作的詩人一樣,積極的約束可以用來讓自己變得更加敏銳。

設定工作目標後,將會迫使你在開發新的工作方法上發揮創造力,從而減少總是忙碌的情況。 shutterstock

習慣塞滿行事曆,換來的是被待辦事項追著跑

安排行程時,許多人會生出一股莫名的自信,太常說「好」,卻暗自希望一切都能及時完成。隨之而來的現況卻是工作不斷積壓、同事覺得失望,以及總是落後他人。

戴夫說:「最重要的是改掉按照待辦事項清單操作的習慣,因為待辦事項清單會讓你想著,『好吧,把所有事都放進去。』結果你總是在列清單,卻永遠做不完。」

許多人都希望戴夫能透露他最喜歡的生產力應用程式,卻得到失望的回答:行事曆,就是這麼簡單。

「你想決定做什麼最重要,然後盡快安排在行事曆中,」他說,「沒那麼重要的事,都可以安排到之後的行程。一點也不重要的事,根本不用排進去。你可以擺脫這些瑣事,或委託出去,也可以直接拒絕。如果你能根據行事曆安排事務,而非列出待辦事項,就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一天。」

這是追求完美飲食的生產力版本。生酮飲食?阿金飲食?邁阿密飲食?間歇性斷食?事實上,只要少吃就對了。

習慣性塞滿行事曆,可能導致被代辦事項追著跑,工作品質下降的情形。 Pixel-Shot via shutterstock

成為有策略的長遠思考者,第一步就是清除不必要的東西

幾乎沒有人喜歡周遭可見依短視主義實行的結果:不間斷的工作狂、忙得要死卻一事無成、積極追求很可能不是正確目標的目標。但是,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需要力量。

這既是內部力量,因為必須面對關於我們是誰以及真正想要什麼這樣令人不安的問題,也是外部力量,因為必須與仍然習慣透過面對面時間和數量來衡量生產力的老闆、同事和客戶打交道。

我們必須願意做出選擇。最基本的是,首先必須相信有可能改變。

多年前,我認識著名的生產力指南《搞定!》作者大衛.艾倫(David Allen)。

當我為著作《脫穎而出》(Stand Out)採訪他時,他分享有趣的見解。「你不需要時間來想出好主意,你需要的是空間。如果腦袋裡沒有空間,就無法好好思考。擁有創新想法或做出決定不需要時間,但如果沒有心靈空間,雖然不能說不可能實踐,但那些想法或決定不會是最好的。」

並不是說需要留出數百小時這麼冗長的時間來培養長線思維,也不必特地跑去托斯卡尼修道院靜修或租用農舍。但你確實需要心理的空間和一點時間來想一想。

要成為更好、更敏銳、更具策略的長遠思考者,第一步是清除不必要的東西。

本文摘自:《長線思維:杜克商學院教授教你,如何在短視的世界成為長遠思考者》
作者:多利‧克拉克
出版日期:2022/5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方智出版社 方智出版社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