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鄉的堰塞湖,沖垮的不止是基礎建設,還有脆弱的資訊流。
當花蓮光復鄉的農地被洪水淹沒,當救災資源急需協調時,民間和新創的力量已經在混亂中找到突破口:主推AI對話式商務平台MantaGo的以力科技,在災後不到一週時間就站出來為民間救災團體提供一站式的資訊整合服務;曾在微軟、Airbnb工作的花東共生共好創辦人蔡文宜,則回到花蓮為受災戶兒童進行心靈療程。
從科技人到地方推手:光復鄉孩童的「心靈救援」
曾擁有法律人身份、科技業背景的蔡文宜,稱自己是「不小心」回到家鄉花蓮、踏足地方創生的。
任職Airbnb台灣暨香港公共政策總監的職務時,蔡文宜注意到國際旅客對台灣觀光的想像仍然停留在台北101、夜市或者日月潭等景點,花東並不存在在國際旅客的旅遊地圖上。
「壯闊的山與海,才是台灣獨特的地方啊!」為了這個信念,蔡文宜從研究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起步、到回鄉成立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和花東共生共好,就是為了協助花蓮地方創生。
蔡文宜表示,光靠「協會」的非營利力量難以持久,像是許多企業雖然理念上想幫忙,但合作往往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這就是典型的「做好事但賺不到錢」的困境。因此,共生共好選擇了「社會企業」這條路,透過實體產品——旅盒——進行商業模式測試,例如請企業購買集結在地品牌的旅盒作為送禮首選。
然而,這次光復風災,直接將商業模式的齒輪卡住。光復受損嚴重,尤其是大部分有機農地被淹沒,產品無法銷售。面對這種不可抗力的衝擊,蔡文宜迅速調整了重點。
「有些是十年的事,有些是三年的事,有些是現在的事,這就是現在的事。」蔡文宜說,花蓮現在需要協助,暫緩企業的發展速度,會是得更好的選擇,所以花東共生共好立即投入受災戶孩童的心靈重建。
花東共生共好攜手在地協會,將旅盒中的明信片義賣所得全數捐出,用於聘請專業講師,對受災地區的學童進行身心靈放鬆課程。這不是一時的心理諮商,而是長達半年的專案,在光復鄉光復國小、光復國中、西富國小等三個學校展開,講師費和交通費皆由義賣支撐。
蔡文宜也觀察到,這場災難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對援助的認知。「我真的很謝謝將近30萬名『鏟子超人』(志工),讓台灣人逐漸接受『付費志工旅遊』的概念。」蔡文宜說,當志工還要付錢給在地組織,是因為組織要幫志工策劃,這是一種圈內人才懂的觀念轉換:將無效率的熱血,轉化為有專案管理、有溝通策劃價值的服務,確保資源用在刀口上,而不是造成當地人的困擾。
不到一天上線!以力科技如何推動救災現場的數位轉型
組織策劃的工作聽起來簡單,但是在規模大、短時間發生的災害現場,數位科技才能解決這個「快速決策」的壓力。
當地震或風災發生時,志工忙著救災,災民忙著求援,但最缺乏的是一個透明、快速、雙向溝通的平台。以力科技技術長劉若珊指出,當時光復超人這個民間組織雖然正在建置網站,試圖解決資訊不對稱和資源媒合問題,但開發網站需要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和設計師。
然而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速度就是一切。
以力科技將原本用於企業的AI對話工具,迅速轉化為LINE官方帳號模組,例如資訊公告、救災之勢圖解懶人包等等功能,無償提供給「光復超人」救災組織使用,商務開發潘綾緹補充:「我們不到一天就建立完了。」
這個官方帳號的架設,解決了三大核心痛點:
- 資訊快速發佈:相比傳統網站需要工程師開發才能更新,LINE帳號讓組織快速發佈最新消息、天氣預警或物資需求。
- 精準分流與媒合:登入者會被區分為「志工」或「災民」。志工可以查詢住宿、交通和行前準備;災民則能獲得庇護所、醫療站、心理資訊,以及捐款連結。
- 透明化平台:所有的資源需求和援助都能在統一的平台上曝光透明化。
在這次數位衝刺中,以力科技有效地利用了台灣社會對LINE的高黏著度,「大家不會馬上知道網站,所以LINE官方好友可以馬上知道該去哪裡找資訊。」潘綾緹說。
對於追求成長的新創來說,投入資源到光復鄉現場可能無法帶來營收,卻展現了技術敏捷性和社會公益價值,更展現了台灣人的韌性,以力科技和蔡文宜證明了一件事:新創的力量,從來不只在於成為下一個獨角獸,更在於能否在社會最需要的時刻提供最需要的價值。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