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日本到丹麥,各國對於再生醫療的法規與文化雖不盡相同,但一個明確的趨勢是:利用類器官(Organoid)取代傳統動物實驗,加速藥物開發。
在這股浪潮中,一家來自台灣的新創正試圖扮演關鍵角色。2020年成立的創生醫電,正帶著自主研發的「AI全自動化類器官製造平台」,瞄準全球老年黃斑部病變超過1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3,000億元)的龐大市場。
創生醫電的核心,是為了解決生物製程中最棘手的難題:標準化與穩定性。生物的成長充滿變數,傳統實驗室極度仰賴專家24小時的人力看顧,不僅成本高昂,良率也難以控制。
為此,創生醫電反其道而行,將目光從單純的生物感測,轉向了更根本的組織製造,試圖以AI技術提供高效、標準化的人類來源視網膜類器官,目標成為類器官領域的台積電。
他們是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建立起技術壁壘?
2,400小時不間斷監控:AI如何從10萬張影像中,預測80%類器官成功率
創生醫電的技術核心,是一套結合特殊培養晶片、自動化灌流、光學感測與AI監控的整合系統。
共同創辦人楊健宏解釋,整個系統從流體控制、顯微影像拍攝到下游生物標記檢測,全部自主研發。其中,特製的培養晶片模擬了體內的微血管灌流環境,能在供給養分的同時,避免流體直接衝擊脆弱的細胞組織。
但在這套看似流暢的自動化背後,團隊必須先解決一個生物製程中最根本的難題:如何將專家的直覺,轉化為機器能理解的數學語言?
「我們一開始很好奇,專家怎麼能看3天就說『這顆(類器官)不會活』?」吳子珩解釋,當你追問原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經驗,例如「看這個邊緣亮亮的的。」這種模糊的描述,根本無法用於工業化生產。這正是AI介入的關鍵——學習解碼這種複雜的專家直覺。
因此,團隊必須克服兩大挑戰。
第一個是標準的建立:專家的「金標準」是透過具破壞性的分子檢測(Molecular Testing)來確認生物標記,而創生醫電的AI模型必須學習在非侵入的前提下,將即時影像與最終的分子檢測結果進行關聯預測。
其次是數據,專家之所以稱之為直覺,是因為他們同時觀測了數十甚至上百個參數,如囊泡的顏色、周圍的粗糙度、體積大小等,「人是沒辦法一次讀懂這麼多參數的。」研發長張浩禎說。
創生醫電的解方是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透過AI學習,將非侵入的即時影像與最終的分子檢測結果進行深度關聯,從而建立起一套的測標準。張浩禎說,他們會利用AI分析超過10萬張影像,找出「好的」與「不好的」類器官各自遵循的發展路徑,將模糊的直覺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模型。
有了標準後,他們會進行連續2,400小時不間斷的自動監控。張浩禎指出,當AI判斷培養皿中廢物過多或組織已進入下個階段,系統便會即時介入,自動更換培養基質,「我們在前12個小時,就能預測它24天後的成功率。」
克服了這些挑戰後,AI才真正能扮演如同鷹眼般的關鍵角色,目前這套系統的預測準確率已高達80%至90%,能將傳統人力養殖僅30%的良率大幅提升,並將製造成本降低至人力成本的十分之一以下。
3個月打造原型機:從製程廠泥濘中找到藍海
創生醫電的誕生,源於一場關鍵的轉型。其核心團隊由執行長吳子珩、系統整合專家共同創辦人楊健宏組成。
公司成立初期,他們專注於開發生物感測平台並銷售硬體。然而,在與日本藥廠、法國國家研究所等早期客戶的合作中,團隊反覆聽到同一個痛點:細胞與組織的培養製程,極度不穩定且難以管控。
「研發要比使用者需求走得更前面。你不是賣一台機器叫他解決問題。」吳子珩說,這次經驗讓他們意識到客戶真正的痛點,並非缺乏檢測工具,而是生物製程本身。
這個轉捩點發生在2023年初。在與重要合作夥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的教授鄧智強開會討論後,團隊決定將重心全面轉向更具挑戰的組織製造。
當時,UCI的教授以自身經驗評估,要打造出所需的全自動化系統,可能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共同創辦人楊健宏回憶,吳子珩當場轉頭問他:「健宏,3個月可以嗎?」他當下回應:「好,我跟你拼拼看!」
憑藉團隊過去的整合能力與台灣製造業的緊密配合,他們確實只花了3個月時間就展示出原型系統。這個執行速度,也讓他們的法國合作夥伴相當驚訝。
目前,創生醫電的商業模式並非銷售複雜的機器,而是成為再生醫療產業的代工廠,直接銷售高品質的類器官組織。
初期,他們專注於量產視網膜類器官,供給藥廠或研究單位進行藥物篩選與毒理測試,取代傳統的動物實驗。吳子珩透露,除了已穩固合作的神經與唾腺類器官,團隊也正往心臟類器官擴張,以滿足所有新藥開發都必須進行的「心毒性」測試需求。
目前,團隊除了與學術界的UCI緊密合作,他們也正積極與美國的CRO(藥物委託研究機構)及台灣的抗體廠接觸,希望能切入全球藥物開發的供應鏈。
目標100萬張影像資料庫:創生醫電啟動新一輪募資,搶攻CRO供應鏈
為了加速發展,創生醫電已於2025年10月正式啟動新一輪募資,預計2026年1月完成。
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目標:第一,將核心的影像資料庫從現有的10幾萬張擴大至100萬張,建立更強大的AI模型;第二,啟動試營運計畫,與更多藥物委託研究機構(CRO)合作,切入其供應鏈;第三,達成全自動化的「無人實驗室」並於2026年對外展示;第四,持續深化與台大醫院等合作夥伴的臨床前應用。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1. 類器官跟人體組織製造的浪頭到了嗎? 我們從2025年初開始看到的法規的鬆綁、各國臨床試驗的風向變化到跟客戶訪談的經驗來看,各種類器官的浪潮已經快速湧現,再生跟試藥應用都很近了。
2. 類器官製造,跟細胞製造不是一樣的嗎? 類器官複雜程度高很多,工藝要求也截然不同。
3. 公司的未來定位? 我們希望成為『類器官製造的台積電』,我們不只會做製造、系同還會作組織封測,要做標準化製造的第一人。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資金。類器官製造轉入再生的應用是一個潛力非常大的市場,競爭者也陸續慢慢也湧現,趕上這個浪頭的關鍵就是速度。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1. 選擇了社會公益價值、經濟價值都高的題材; 以視網膜類器官為例,它不僅是一個數千億的藍海市場,更是大家對於再生跟未來的想像,成為關鍵供應商的目標,是我們每天最大的動力。
2. 著手解決問題,就會看到需求: 創生從開頭第一天就在嘗試解決問題,透過與客戶持續的打磨技術,我們才能打造了現在的橫跨自動控制、人工智慧以及組織製造的根基,更是進一步深入了產業的需求。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創業初期就接觸客戶,無論是現階段已經進入測試的抗體廠客戶或者是準備切入的CRO客戶,都是透過時間、技術跟信任培養出來的。
2. 組建一個持續成長的精悍團隊: 我們的成員有多次成功創業的夥伴、美國的技術專家,也有市場聚焦的能力。這讓我們在技術上持續被國際期刊認可、被合作夥伴採用,同時也在國際合作上,例如國際研發合作都有重要斬獲。
3. 投入自動化結合機器學習的領域,這樣的技術確實能徹底突破生物製造的難點。
團隊資訊
成立年份:2020
公司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