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全球餐飲業逐漸擁抱科技的變革與創新。從餐廳線上訂位、訂餐、點餐、現場候位、外送平台、POS 服務、電子集點、行動問卷、會員管理等,台灣也逐漸發展出適應在地經營及消費習慣的餐飲應用科技。
長久以來致力於經營台灣餐飲產業社群的 Foodland Ventures 於 2020 年第四季成立「Foodland Ventures 扶田資本──餐飲科技創業加速器」,聚焦於雲端廚房、SAAS 系統、餐飲自動化機器、餐廳運用新科技等領域,串連產業資源,媒合國際創投資金,積極投資「運用科技解決餐飲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新創團隊。
昨(10/19)Foodland Ventures 舉辦「餐飲應用科技血淚談 Restaurant Tech & SaaS Survivors」,邀請餐飲 POS 系統 iCHEF 共同創辦人暨成長長程開佑、餐廳線上訂位平台 EZTABLE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翰林、頂級餐飲管家外送平台 Cutaway 卡個位創辦人暨執行長王耀誠、線上訂餐系統 Nidin 你訂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伯宇,無私分享多年來投入餐飲應用科技的實戰經驗,從產品雛型的過程、資金籌備、投資碰壁、產品市場驗證、到團隊管理等,揭開創業中的挫敗與成功經驗。
十年前與十年後,餐飲市場兩代之間的創業者有什麼改變與突破?
iCHEF 共同創辦人暨成長長程開佑:
最大的改變是八到十年前根本沒有所謂的 Food Tech 存在,我在創立 iCHEF 之前於麥當勞擔任策略總監,當時確實也透過數據和數位的方法輔助進行決策,但事實上還沒有意識到就是所謂的 Food Tech。我回台灣創辦 iCHEF 時,幾乎沒有人在討論小型店家的科技化是什麼,當時也沒有人相信夜市可以做支付和外送。
EZTABLE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翰林:
十年來,Food Tech 真正進入很棒的時代,因為智慧型手機普及且趨近於飽和,且餐飲界對線上線下也已經很熟悉。2008 年我們去找餐廳的時候根本沒料想過這樣的光景,當時我們甚至連可以用的硬體都沒有。
大家都知道,我帶著 Open Table 的概念回來時就想做 Saas 訂位系統,但當時所需成本和大環境對我們而言都非常困難,我們理解到,比起跟他講一個新的技術或是機器,專心把通路做好會是說服商家最好的籌碼。但事過境遷,現在的餐飲業者都非常有 Sense,整個大環境也比以前好多了,我們是台灣第一家做電子餐券的公司,曾經觀光局發函給飯店業者說 EZTABLE 的產品有點疑慮,瞬間引起大批的業者停止販售與使用我們的餐券。
我認為,仔細去看,餐廳到最後要解決的其實都是「庫存問題」,餐廳庫存(所剩食材、座位等)比飯店賣房、航空公司賣機位來得更困難,沒有人去想到,當客人沒有進去的時候餐廳其實都在耗費成本,包括房租以及可能過剩的食材等等,這對於餐廳來說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EZTABLE 的功用在於,媒合商家與賣家讓庫存降到最低,這其實跟訂房、訂機票的概念是一樣的,能夠協助餐飲業者銷庫存,資料一多便可以知道如何幫餐廳在離峰時間與尖峰時間提高客單價。
你訂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伯宇:
十年後的今天,餐飲市場還有什麼待解決的事情?我認為,今天品牌產生的不只是產品,但線下經營的老闆經常忽略數位工具對門市或品牌產生的效益,它可以大幅減少門市處理訂單上的複雜度,這就是你訂的價值所在。大家都有擔任揪團訂餐的經驗,沒有人要當主揪人,因為處理訂單太複雜,要問每個人還得跟店家溝通,總之這件事情就「你去訂」,這就是「你訂」的由來。
揪團是在 C 端的切身之痛,也對 B 端的工作效率與流程造成極大的負擔,因此我們的核心服務就是在幫店家省掉處理訂單時間、也幫消費者處理繁雜的訂餐程序。
我們提供很單純的 Saas 服務,協助他們很容易地建立線上銷售管道。過去大部分品牌要建立線上通路時都會想做電商系統和官網,但報價出來後很多經營者就會嚇到,特別是在餐飲界的 IT 人員不足,維護一個電商系統只有幾個 IT 人員根本不夠用。你訂提供渠道,協助商家與 Facebook、LINE 整合,甚至可與其他有會員通路的管道整合,促使商家經營會員的成本大幅降低。
除此之外我們也提高效率,一般來說,一個三十份的訂單最少要耗費十分鐘,電話溝通、再次確認、Key 單,飲料店每天大概有幾十筆這樣的訂單,累積下來的時間成本其實很高,我們的系統可以節省掉這些時間的浪費,包含外送、作帳的時間。過去大部分品牌要建立線上通路時都會想做電商系統和官網,但報價出來後很多經營者就會嚇到,特別是在餐飲界的 IT 人員不足,維護一個電商系統只有幾個 IT 人員根本不夠用。你訂提供渠道,協助商家與 Facebook、LINE 整合,甚至可與其他有會員通路的管道整合,促使商家經營會員的成本大幅降低。
除此之外我們也提高效率,一般來說,一個三十份的訂單最少要耗費十分鐘,電話溝通、再次確認、Key 單,飲料店每天大概有幾十筆這樣的訂單,累積下來的時間成本其實很高,我們的系統可以節省掉這些時間的浪費,包含外送、作帳的時間。
Cutaway 卡個位創辦人暨執行長王耀誠:
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時代感,卡個位是 2015 年創立的,在那之前我於台北的 Uber 工作,之所以創這個業也是受到 Uber 的啟發:眾所皆知,Uber 非常有效率,它用極度精簡的人力去運轉系統,但我意識到他有一個極限性,也就是科技進步到極限後沒有辦法再進化了,外送服務與叫車媒合很容易流於削價競爭甚至容易供過於求,比起那樣的商業模式,我更喜歡有品牌、有故事、有商品,我喜歡做小眾的商品,而這些小眾的選品聚集起來就是卡個位。
2015 年有 foodpanda、2016 uber eat、2017 Honestbee,但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其實外送業就是所謂的百貨業和賣場業,經營到一定規模,競爭也越來越激烈,2016 年會因為有跟外送平台配合而有更多的單,但現在不同,我認為,在餐飲業的戰國時代,商家要回歸到商品策略,才會有無限多的空間。
餐飲科技新創實際為業者帶來什麼樣的效益?省了什麼成本、創造什麼樣的業績?
EZTABLE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翰林:
EZTABLE 主要的任務就是帶單、增加新業績。
餐廳其實是庫存的生意,餐廳每天要進不同的新鮮食材,這跟經營旅館和航空業是差不多意思的,我們做通路端的目的是帶新流量進入餐廳,但後續如何留客、創造回購率等,就是在 FoodTech 生態系中其他夥伴可以承接的任務了,現在這個世代,生態系內的角色分工會越來越細,我常常鼓勵餐飲業者,流量進來要有好的會員管理,就必須將人流轉換為會員,這個時候 iCHEF、Ocard 就可以起很大的幫助。
市場蓬勃後,餐飲業者可以透過跟不同餐飲科技公司合作,把所有狀態調配到最好,這就好像在旅館有一個叫做 revenue manager,我覺得未來餐飲業也會有這樣的概念出現,expedia、agoda、airbnb 它們各有市場,旅館可以做調配,代表餐飲業當然也可以。其實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餐廳沒辦法跟旅館、航空業一樣可以動態定價(笑)。
iCHEF 共同創辦人暨成長長程開佑:
我們剛創業時本來想做平台,做平台最難的是價格問題,提到要「分潤」對於商家來說摩擦力是很強的,你必須創造出一個公平的定價模式,才能更好的說服業者。iCHEF 從一開始就想成為 POS 界的 IKEA,眾所皆知,IKEA 不是最好也不是最便宜的傢俱,但它給你了某種情況下優良的設計商品,我們也希望釋放餐飲業者的創造力,透過使用我們的系統,把你夢想的店面給創造出來。
大家對於餐飲業都有永續發展的想像,其實它只是一個過程。開店美好的地方在於它歡迎任何人,iCHEF 希望建立一個可以跟商家一起演化、進步的系統,裡頭有很多應用程式,把開店的門檻降到最低,讓所有的資訊和應用程式都串在一起。我們的願景是,把卡個位、你訂、EZTABLE 這些應用程式都放進去,庫存資料、會員資料都可以同步,這樣能提升產業的效率,而效率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發展。
Cutaway 卡個位創辦人暨執行長王耀誠:
我也想用一個比喻來描述卡個位,你可以把我們想成外送界的 Costco,我們不用上線一萬家、兩萬家店,我們去挑最重要最精華的兩百家;你可以試著想想 Castco 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其實關鍵在於它「很能賣」,而「很能賣」來自於他的會員經營,對卡個位來說,經營會員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當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會越來越貴,你的支出會一直變大,所有人的個人消費變多,薪資的上升讓開店成本變很高,餐廳跟兩件事情競爭:降低成本、提高營業額(平台通路),而我的選擇是站在通路端,養最有消費力的一群會員,反過來不斷提供他們想要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平均客單價可以上看好幾千元。
如何選擇「財務型投資人」還是「策略型投資人」?能否分享與投資人交涉的體會、以及目前的狀態?
iCHEF 共同創辦人暨成長長程開佑:
我覺得後者(策略型)就像娶你老闆的女兒,娶了之後就變一家人了,如果你這老闆關係很好,為你節省二十年努力固然很好,但他背後畢竟是豪門,很有可能認為透過你來完成公司某部分的目標是理想的,此時若雙方共同擁有願景非常可貴,但重要的就是了解「經營者和創辦人的想法是什麼」以及「你到底想要成就的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更積極的想法,娶老闆的女兒會很辛苦。我認為跟投資人間有共識很重要,這當然沒有對錯,每個人其實基本上都是好人,背後都會有很好的理由想跟你合作或投資,但關鍵在於背後的目的性跟你是否一致。
EZTABLE 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翰林:
我覺得,做通路的不要拿策略型投資人的錢,因為會得罪平台上的其他餐飲業者。如果這個通路帶有任何一家餐飲集團的角色,其他餐廳多少還是有一些疑慮,你必須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麼?每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的職業道德,長久下來這非常重要。
我呼應前面提到的老闆女兒,我想在結婚之前一定要跟女兒先同居一陣子,人跟人最後相處,跟共同創辦人、投資人之間都一樣,互相理解才會知道合作是否能朝向彼此都期盼的方向。真的要講的話,我認為「同居」的財務型投資人、「同居」的策略型投資人,我覺得重點在同居,但回歸到創業本身,如何把公司建立好更重要。
創業就是捲起袖子、進入泥巴水裡把數字做起來,投資人自然就會來,若只想要靠投資來成長、做生意是很困難的,生意成長要靠自己,不是靠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