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時鐘走得比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快。
曾幾何時,OpenAI從某個模型迭代到下一個版本需要耗費1年。如今,這個週期已經縮短為6個月,甚至3個月。所有不具備自研晶片或超大型雲端運算能力的亞太新創,都面臨一個殘酷拷問:如果你不是Google、不是OpenAI,那你的活路在哪裡?
為此,SparkLabs Taiwan舉辦了「Scaling Asia’s AI Startups for Global Impact」論壇,與來自ZVC、LINE PROTOSTAR等重量級CVC和VC分享:新創若想在這場超高速賽局中活下來,必須從3道關鍵防線築起自己的「護城河」。
關鍵1:專業領域數據壁壘,築起在地防禦
AI時代的競爭,最終將歸結為數據的戰爭。ZVC管理合夥人James Lim犀利地指出,Google和OpenAI幾乎已經掌握了網路上99.99%的公開數據。對於夾縫中求生存的新創而言,公開數據已是紅海,真正的機會在於建立「數據壁壘」。
這意味著新創必須將目光投向那些受監管的專業領域,例如金融服務、醫療保健或法律。這些領域的數據通常具有高度的「國內在地性」(highly domestic data in country),使其成為外國巨頭難以輕易跨越的壁壘。例如,要讓美國的法律AI服務Harvey直接進入台灣並稱霸市場,難度極高。此外,在製造業和國防工業等封閉產業,數據同樣能夠形成有效的競爭優勢。
要攻克這些專業壁壘,新創團隊必須是「T型人才」——具備深厚的領域專業知識(domain expertise)。James Lim強調:「(我們)喜歡擁有專業背景的團隊,因為你更能懂這個領域,尤其是數據。」缺乏這些專業背景,就難以理解產業的內在邏輯和數據的價值,最終可能只會做出另一個「Me Too」產品。
關鍵二:從「功能海」中撤退,專注解決痛點
在AI產品爆炸的時代,新創很容易陷入「功能越多越好」或「價格越低越好」的迷思,但SparkLabs Taiwan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邱彥錡直言:「功能多不代表產品就好。」
AI新創成功的關鍵在於:高度專注在真正的痛點,這要求創業者必須極度專注在目標客群願意付出10倍價格去解決的關鍵問題。許多創辦人常常急著打造產品,卻沒有深入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以及自己解決方案的「價值創造」在哪裡。
成功的創辦人,不論背景如何,都必須在產品建立之前,就深度訪談目標用戶,挖掘出核心洞察。邱彥錡表示,在台灣,從半導體廠、法律事務所到醫院,他們都在尋求如何將數據整理好、訓練成模型,並從中提取洞察。創辦人必須成為雷射光般專注的執行者,專注於解決問題和取得進展,而不是過度分散精力在公關或社交媒體上。
關鍵三:懂得槓桿企業資源,搭上巨人的肩膀
對於渴望走向國際市場的亞洲新創而言,與在地科技巨頭合作是快速成長的捷徑,例如:LINE。LINE在台灣、日本和泰國等地擁有強大的滲透率,光是台灣就有2,200萬活躍用戶,每天傳輸超過10億條訊息。
LINE PROTOSTAR資深經理Chris Huang表示,與LINE合作(例如透過LINE PROTOSTAR計畫)不僅是獲取用戶的管道,Chris Huang更直接點出圈內人都知道的潛在價值:與LINE合作可以讓你擁有更容易的投資者查核紀錄,這等同於拿到了進入VC視野的綠色通行證。此外,ZVC作為CVC,也明確表示他們投資會側重於能為其核心戰略領域(金融科技、電商、媒體娛樂)帶來價值加成的AI方案。懂得槓桿這些資源,新創能夠更快地從在地市場走向國際。
發揮半導體優勢、補足「害怕失敗」的劣勢
ZVC CEO In Joon Hwang最後指出,面對這場全球AI競賽,台灣擁有獨特的起點:世界的半導體中心,而這有機會成長為全球的AI中心。然而,台灣新創圈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心魔」:對失敗的極度恐懼與產業「從眾心理」(FOMO)。
邱彥錡觀察到,台灣投資人往往缺乏「熱情資本」(passion capital)的心態。與矽谷VC相信團隊願景並支持其長期發展不同,台灣投資人更常追問「何時才能損益兩平」或「何時上市」。這種對「不能失敗」的文化要求,導致台灣出現許多「僵屍新創」——它們還在動,但沒有實質的進展,因為創辦人害怕承認失敗並重啟。
James Lim和邱彥錡皆強調,亞洲創業者需要更大膽、更具野心,學習矽谷文化中「聰明的失敗」。投資人也需要學會押注在那些「失敗得夠聰明」的創業者身上。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