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底,台灣 VC 剛開始起來,我記得那時看到天下雜誌的報導,覺得創投這個行業很有趣,因此對這個產業開始產生印象。」美國矽谷創投基金 Translink Capital 的創始合夥人楊榮恭(Jackie Yang)說起當初為何進入創投行業,笑稱一切都是緣分。
清大機械系畢業之後,楊榮恭前往美國密蘇里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便於華新麗華的轉投資部門任職。當時,恰好適逢一名大學同學的老闆成立了普訊創投,進而找上熟知美國上市公司股票處理業務的 Jackie,他才因此漸入創投行業。
入行逾 15 年,Jackie 歷經零組件、硬體產業投資鼎盛的年代,在 2000 年後轉而接觸軟體,也走過二十世紀末突如其來的網路泡沫(Internet Bubble)時期,提起網路泡沫時的經歷,Jackie 忍不住感嘆,當時從歐美到亞洲多個股票市場影響甚鉅,以至於原本在矽谷相對活躍的台灣投資人們開始撤出,台灣的創業投資盛況不再、沉寂至今。
很難想像的是,台灣的創投金額在網路泡沫化發生以前, 約莫是1998 年與 1999 年到達巔峰,創投金額名列全世界第二高;然而經過重摔的往後二十年,台灣創投的活躍度愈趨下降,時至今日,由於台灣部分資金、人才與優勢仍然留在電腦、網通、IT 製造業、半導體產業內,以至於網路時代來臨後並沒有標竿企業的出現,也使得千禧年後台灣與世界創新的步伐缺少連結,因此在投資新創產業這一塊愈趨低迷,幾乎無法與 20 年前的投資盛況相比。
Jackie 的投資生涯幾乎橫跨世代產業的變遷,2006 年,他與過去同於企業創投任職的三位合夥人於美國矽谷成立創投基金 Translink Capital,在過去 14 年期間,投資觸手遍及北美以及整個泛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以及台灣。
雖主要活躍於矽谷,但 Translink Capital 成立的初衷即是協助包含但不限於美國的新創公司在亞洲尋找戰略合作夥伴:「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可在我們的網絡之內對接到亞洲一流的上市企業,拓展跨國業務。」Jackie 提到,目前 Translink Capital 的投資組合中包括四間台灣新創,分別為:Appier、iWeecare、Umbo、Winking Entertainment,主要以初早期新創為投資對象。
從 CVC 出發,Translink Capital 企圖連結新創與企業,打造雙贏局面!
「Translink Capital 成立的緣由與幾位創辦人的背景有關,我們過去都有在 CVC 服務的經驗。」Translink Capital 創始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楊榮恭(Jackie Yang)侃侃而談過往創業故事,除了他自己本身曾於聯華電子 100% 持股的企業創投 UMC Capital 任職之外,另外三名共同創辦人亦分別於韓國 Samsung Ventures、日本三菱集團等擔任過企業創投的角色。
也因此 Translink Capital 自成立第一天起,便深知新創公司該如何與大型企業合作與溝通,同時,也與合作企業培養起相當深厚的信任關係。Translink Capital 主基金的 LP 多以亞洲地區的跨國企業為主,包括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 NTT DOCOMO、三菱集團、產物保險公司Sompo Japan Nipponkoa Insurance 以及日本航空;韓國方面包括 LINE、Naver、KaKaoTalk、兩大電信商 SK tetlocom、Korea telecom 以及網路遊戲公司 NCsoft、現代汽車以及韓國政府基金在內都是主要投資人。
「從我們第三檔基金開始,國發基金也開始投入,除此之外台灣前幾大科技公司也是我們基金投資人。」Jackie 表示,這些大型企業無論是追求體制外的創新,抑或為了持續於該產業保有技術與服務領先的位置,都需持續關注、投資或收購同一賽道上的新創公司,而 Translink Capital 狹幾位創始合夥人過往於 CVC 的經驗,可以在最小化人力投入的情況下最大化投資與合作的成功。
Jackie 補充說道:「這些大型企業如果成立自己的基金,派人到矽谷或任何其他市場進行佈局,一到三年輪調一次其實很難與當地創業生態系有更深的連結,更何況是長期經營人脈。」因此,Translink Capital 以企業投資基金外包的模式與 LP 合作,他們作為財務型投資人,專找能與亞洲企業合作的新創公司作為投資標的,投資概念雖近似於 CVC 的運作形態,卻比起過去僅為單一企業服務,更可多方接觸多元領域的新創公司。
Jackie 提起離開企業創投後最大的轉變並說道:「CVC 限制比較多,他們與新創的合作必須建立在特殊的好處上,同時,在商業上可能也要有最惠國待遇,合作的合約容易變成談判的籌碼,但我們作為財務型投資人不需在意這些,投資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專注AI、大數據領域初早期新創,「國際競爭力」也是主要考量
Jackie 提到,其實目前活躍創投關注的領域皆大同小異,從 2008 年行動網路相關應用、社群網站,到四、五年前的 AR/VR、機器人;對投資人而言,當下關注的領域與科技趨勢息息相關,「就今天的角度來看,AI、大數據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他說道。
除了整體上須符合企業股東的投資策略之外,Translink Capital 也有自己的投資哲學,以台灣案源為例,他們認為,台灣有部分新創的產品與技術在全世界具有獨特性,此外,這些技術與產品有很高的程度具有全球化的潛能,在這兩項假設之下,Translink Capital 傾向投資台灣具有技術質量與跨境需求的新創公司,Appier 就是極佳的案例。Jackie 補充說到:「當初日本是 Appier 最大的市場之一,而我們基金包含許多日本企業的投資,因此找上我們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判斷投資與否也不僅侷限於技術或產品的好壞,同時也須考量到該公司於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而「競爭力」該如何評斷,更可說是投資的玄學了,對此,Jackie 也不吝分享道:「如果你沒有國際的第一手資訊,你很難知道手上這家公司排在市場的哪一個位置。」以開發醫療照護應用產品的愛微科(iWEECARE)為例,Jackie 提到之所以決定投資,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四、五年前便看過其競爭對手,證實市場上沒有人可以將智慧型體溫貼片做得如此輕薄且短小,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樣的產品不但具有技術實力,在市場上也具有獨樹一格的價值。
談及投資後與投資組合的關係,以及如何協助其進行市場擴張,Jackie 也坦言,Translink Capital 背後是具有豐富資源的 LP,因此過去受投資的新創團隊約有 95% 與其策略夥伴(多半是亞洲的大型財團、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同時亦有七成的策略夥伴會於同一輪或接下來的輪次進行投資。
Jackie 認為,對於一個新創團隊而言,若可以有一個平台將日本、韓國、台灣、中國甚至是矽谷的企業資源囊括進來,基本上能解決未來國際化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Translink Capital 透過與相關大型企業共同投資的經驗,結合新創與企業的長、短板相互結合,可為旗下的投資組合創造更大的效益。
為突破先天的市場限制,台灣團隊「必須」國際化!
深入矽谷、也熟悉亞洲各國的投融資市場與新創生態的 Jackie 回望台灣新創現況,語帶感慨地說,台灣的新創生態仍受到本地市場、產業、教育與文化影響,以產業而言,過去十多年來,世界上的新創成功案例多為 2C 的商業模式,然而,仰賴流量與市場規模的服務在台灣有先天性的市場限制,「如果你想做 2C 的生意,那麼你的市場規模會決定是事業的大小,你的服務可觸及網絡的平方視為你的價值,以韓國來講,他們的人口是台灣的兩倍之多,也就是足足多了四倍的價值。」Jackie 認為,若是 KKbox 可以早先 Spotify 一步搶攻國際市場,或許早就是 billion 的企業了;再者,無名小站若有美國、中國大陸的市場,那麼如今也許更不同反響。
「事實上,創業從 0 到 1 的這個步驟無論在美國、中國或是台灣沒有什麼不一樣,但如果是 1 到 100 這個階段,台灣可能只有別人千分之一不到的價值,這是先天市場上的劣勢,也是為何台灣團隊必須要國際化的主要原因。」Jackie 語重心長的提到,礙於台灣先天性的侷限,過去十年來並沒有發展出相對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以至於創投的錢不敢果斷地投入,年輕一代的人才仍多鎖在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型企業裡,很難往新創流動。
事實上,VC 在創業生態系中的角色就是希望能加速催生成功案例,讓指標企業帶動後進者發展,於此同時,也會有更多的 VC 相信投資新創有所收穫,促使資金流動。「台灣確實需要一個指標企業,無論是 17 Media、Gogoro 還是 Appier,如果他們有一個好的出場,便有機會能促成正向循環。」一直以來,檢討「創投為何不投新創」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其實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Jackie 認為,除了將問題歸咎於創投本身,創業者不如在尋求投資前好好思考,這門生意從創投的角度來看是否值得投資。台灣上市公司的門檻較低,若從國際規模的角度來看實屬不足,因此,想要吸引國際投資人,需要更強烈的誘因。
「Translink Capital 會投台灣團隊是因為我是台灣人,有這個情懷看更多台灣團隊,但其他國際投資人呢?」Jackie 提出較為現實的問題,他認為,新創團隊是否適合 VC 投資的關鍵在於 「這筆生意的報酬對於 VC 而言到底是否 make sence」 ,如果團隊自己都沒有辦法把握短期內高速成長,或是產品、服務於國際市場中站得住腳,那麼尋求國際投資者勢必難上加難。
獲得國際投資人的第一步:如何說好你的創業故事?
「你必須要講出一個說服人的故事,你要有征服世界的決心,國際投資人才有意願投資你。」談及台灣創業者的野心,Jackie 提出多年的觀察,由於教育與文化養成的背景不同,台灣創業者多半缺乏說故事的能力,同時,在面臨市場競爭時的攻擊性和野心也相對中國、美國的創業者來得不足。
「當然,我認為現在比三年前好多了,」Jackie 提到,近年來政府在推動新創事業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花很多力氣支持種子基金外,也透過學校內的育成單位、加速器點燃了鼓勵青年創業的第一把火,對於台灣整體創業生態的活絡具有相當的作用。
Jackie 話鋒一轉,談起台灣的優勢,他認為:「台灣其實在生醫、醫材領域是有機會的。」
豐富的研究能量加上強大的 IT 產業做備援,具有一定的發展潛能;除此之外,醫學領域的服務或產品需要長期耕耘,技術上有一定的門檻,一間新創從研發、製成、量產到成功進到市場少說也需耗費十年不等的時間,這對中國大陸的公司來說太耗時費力,他們無法消化這麼長的時間成本,「目前,中國的創業者與投資者多半還是想在三年內就把公司做上市。」Jackie 提到,在生技醫療產業上,台灣的技術、耐心與文化底蘊是為與他國競爭時的極大優勢,在台灣的創業者,除了善用自身優勢之外,想要進軍國際市場,創業者也必須了解:究竟自己做出來的東西位於國際市場上的哪一個位置,以及我們的產品及服務與其他人差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