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台大的「大學創投」,怎麼在財務與投資校友之間找到平衡?

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台大的「大學創投」,怎麼在財務與投資校友之間找到平衡?
曾令懷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由《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主辦的2025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於11月20日至22日,在台北花博爭艷館盛大登場。今年將有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等19個國家,共413家新創團隊齊聚,《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將帶來第一手的現場觀察。

20年,足夠讓一個剛畢業的工程師從菜鳥變成產業大佬,也足以讓一支傳統的10年期創投基金徹底清算2次,但是對於大學創投基金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家新創從誕生到出場的時間。

「我們投資的一位教授創立的公司,耗時整整20年,才以超過10億美元的估值在香港證交所IPO。」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投NUS Enterprise資深副總監Germaine He分享了這個真實案例。

大學創投在新創生態系當中是個相當獨特的存在,除了追求財務回報,還是將深科技(Deep Tech)商業化的「耐心資本」,更是校園社群養成的一種關鍵機制。

但是怎麼做到財務獲利跟社群養成的雙重目標?將學研結果商業化的過程中,大學創投又扮演什麼角色?

在Meet Taipei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E14 Fund、東京大學的UTokyo IPC 、京都大學的Kyoto-iCAP、新加坡大學的NUS Enterprise和台灣大學的台大校友創投基金,共同探討了「大學創投」的意義與哲學。

大學創投是怎麼運作的?

如果以創投基金的架構來看,大學創投與一般創投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資金來源會影響著大學創投的投資選擇。

MIT的E14 Fund雖然與校方仍屬於夥伴關係,並將部分利潤捐回給MIT,但是E14 Fund的資金來源主要外部投資人,因此投資項目雖然主要是MIT校友社群,但不是唯一限制。

類似的還有東京大學的UTokyo IPC和京都大學的Kyoto-iCAP,資金來源幾乎都來自政府,因此投資的新創就不限於自家學校的技術。UTokyo IPC是輔導日本國立大學或科研技術商業化;Kyoto-iCAP則更廣泛地協助科研的技術商業化,例如雲端解決方案企業優必達就獲得了UTokyo IPC管理的AOI Fund 1投資。

至於新加坡大學的NUS Enterprise的資金來源是校務基金,因此需要投資在新加坡大學的團隊身上,而台灣大學的台大校友創投基金雖然也限制只能投資台大校友,不過資金來源卻是外部投資人而非校務基金,「這是為了平衡財務回報與學校的生態系建構目標。」台大校友創投總經理江旻峻說。

2025 Meet Taipei_學術創投 × 創業:開啟全球新創之路
日本東京大學創投UTokyoIPC管理合夥人Takashi Chris Furukawa(左二)、日本京都大學創投Kyoto-iCAP新加坡辦公室代表Raymond WP Woo(右二)和台大校友創投NTU Ventures總經理江旻峻(右一)分享,大學創投的投資目標不見得鎖定在校園內。 曾令懷攝影
基金名稱 投資核心領域 (Investment Focus) 資金來源 (Funding Source) 投資年限 (Fund Life) Fund Size (管理資產規模) 學校關聯性 (Affiliation Requirement)
E14 Fund (MIT) AIDeep Tech (深科技);特別是 AI 代理人網路系統、任務關鍵產業的可靠編碼、量子計算、先進半導體封裝和機器人等。 獨立法人實體,主要向外部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募集。MIT 是基金的特殊有限合夥人(Special Limited Partner)營運合夥人(與學術部門相關,而非校務基金)。 無明確限制,但強調長期。基金通常採傳統 VC 結構,但行為像早期的 VC(可能追溯數十年關係)。 未明確提及總額,但已成立四支基金(2017、2020、2023、預計 2024 年下一支)。 主要在 MIT 社群,但不是唯一限制可與任何人合作、支持或投資
NUS Enterprise Deep Tech (深科技),聚焦新加坡國家戰略的三大支柱:Logic (AI、網路安全、軟體)、Meta (實體科學、半導體、材料)、Pulse (生技、治療學)。 校務基金。 VC 基金總規模為 S$150 百萬新幣(約 $112.5M USD),其中 S$50 百萬用於 FoF,S$100 百萬用於直接投資。 Patient Capital(耐心資本),沒有設定退出時間限制。案例顯示有公司耗時 20 年才 IPO。 S$150 百萬新幣(FoF $50M + 直投 $100M)。 必須有明確的 NUS 附屬關係。包括學生、校友、教職員、研究人員、授權 NUS 技術的新創,或 NUS 已持股的公司。
UTokyo IPC (東大) Deep Tech (深科技),涵蓋生命科學、硬體(機器人)、太空技術、AI/IT。投資案例包括優必達(AI/雲端運算力)。 主要來自日本政府。東大 IPC 是東大百分之百擁有的子公司。 15 年(較日本 VC 傳統的 10 年更長)。 基金總規模約 $420M USD。其中 Fund 1 約 ¥25B 日圓 ($162M USD),AOI Fund (Fund 2) 約 ¥25.6B 日圓 ($82.5M USD)。 有嚴格限制。所投資的公司必須使用來自日本國立大學的技術(包括東大及全國超過 20 所大學)。
Kyoto-iCAP (京大) Deep TechLife Science (生命科學)。高比重於生物醫藥/製藥/生技 (37%)、能源/材料/化學 (25%)、醫療科技/設備 (15%)。 主要來自日本政府 (Fund 1 & 2 約佔 90%)。正在籌集第三支基金,政府資金比例將下降至 40%,其餘來自外部投資人(正與大型台灣基金洽談)。 長達 20 年(包含延期),定位為耐心和風險資本提供者 Fund 1 & 2 約 $230M USD。總管理資產約 $245M USD 不限於京大或日本。職責是將全日本國立大學的技術商業化。新創公司不需要來自京大或日本,只要願意與研究人員合作即可。
NTU Ventures (台大) 台大校友創辦的公司。投資階段涵蓋 Pre-seed 至 Series B/C。 外部投資人(主要是校友),而非校務基金。目標是將財務回報作為第一優先,同時兼顧學校生態系建構。 未明確提及年限,但定位為私人 VC,以社群為核心。 初始目標為在三年內投資約 20-30 家新創。平均投資金額為 NTD $3-30 百萬 核心限制是台大校友身份。旨在建立台大創新社群。

生態系的建構對大學創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任務,這和大學創投的核心使命相關。

協助深科技落地的關鍵,是社群資源

觀察這5家大學創投的投資組合,幾乎都將焦點放在了「Deep Tech」(深科技)領域,涵蓋AI、機器人、半導體、生命科學、能源材料等。這相當合理,因為大學就是學術和創新的發源地,而且攸關國家安全與基礎建設發展,可以說「商業化」是必要的目標。

不過這類技術要落地的時間周長相當久,風險也較大,為什麼學校會以追求高倍數獲利的「創投基金」模式來推動這件事?

「我們認識這些人已經很久了,這種信任是大學創投的優勢。」MIT E14 Fund的管理合夥人Calvin Chin表示,身處大學的創投們與學研單位朝夕相處,這讓大學創投得以享受到獨家且高品質的案源,盡職調查(Due Dilligence)的時間也遠比外部創投短,更能承擔其創新風險。有這層把關,大學創投就可以幫助團隊們吸引到原本不敢投資的創投和投資人的資金,增加商業化的速度和可能性。

2025 Meet Taipei_學術創投 × 創業:開啟全球新創之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投E14 Fund 管理合夥人Calvin Chin(中)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投NUS Enterprise 資深副總監Germaine HE探討大學創投如何協助技術商業化。 曾令懷攝影

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要轉化為具備市場價值的產品時,社群的重要性就誕生了。

「在教室裡不實際去創辦公司,就像學游泳卻不下水一樣,這真的不可能。」Calvin Chin說,E14 Fund深度參與企業社群,並與企業共同舉辦密集的工作坊和黑客松,讓研究人員參與實際運作。

東大IPC總經理Takashi Chris Furukawa認為,科學家不懂商業是一個常見的難題,因此他們需要引入CEO或具備商業能力的成員;台大校友創投採取了「校友優先」的策略,投資那些具備多次成功退出經驗的校友創辦人。他們讓這些資深校友在社群中發揮作用,幫助第一次創業的台大校友學習真實世界的商業語言。

大學創投也必須有國際化策略——尤其是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大學的NUS Enterprise的資金並不只用於直接投資,另一部份則選擇投資其他基金(Fund of Fund),「我們一位創辦人向來自矽谷的創投介紹了自己研發的技術時,那個創投卻說這項技術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存在超過10年,」Germaine He說,「這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自己是處於多麽封閉的環境。」

NUS Enterprise選擇Fund of Fund的策略,就是為了打開國際視野、獲取情報並跟上市場節奏,目前投資了Granite Asia和專注在生醫領域的4BIO Capital等基金。

這個策略帶給台灣的提醒是,我們同樣是天花板不高的市場,就算是學研團隊創業,也必須第一天就考慮國際市場。

江旻峻針對這個議題則表示,台大校友創投是個以社群為核心的基金,因此會以「在地化」投資策略彌補國際視野,「與其將台灣團隊硬推出去,不如直接投資那些已經在矽谷或海外市場具備多次成功退出經驗的校友創辦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作為教育場所,就算是培養新創,也必須格外有耐心。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