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主辦的2025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於11月20日至22日,在台北花博爭艷館盛大登場。今年將有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等19個國家,共413家新創團隊齊聚,《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將帶來第一手的現場觀察。
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開發者工具正迎來一場徹底的典範轉移。AI原生程式碼編輯器Cursor迅速成為全球數百萬開發者和NVIDIA、Adobe、Uber等超過5萬個企業的工具首選。熱潮之中,其母公司Anysphere近期不僅宣布年化收入已超過10億美元,更在最新一輪募資中成功募得23億美元,估值達到293億美元。
這家AI超新星背後的核心推手之一,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創始工程師黃紹儒。在Meet Taipei上,我們得以窺見這位程式少年,如何輟學加入矽谷頂尖團隊,並親手打造出改變無數工程師工作流程的AI工具。黃紹儒的經歷也揭示了在AI新創百花齊放的時代下,Cursor之所以成就非凡的幾個核心要素:極致的專注、驚人的迭代速度,以及對使用者體驗永不妥協的偏執。
一場500顆星的賭注:從Minecraft少年到斬獲3,000+ GitHub Star
黃紹儒的程式設計之路始於2014年。
當時13歲的他因沉迷於Minecraft與iPod,在設備被母親沒收後,轉而在母親的電腦上寫C++程式,因此開啟了他對程式設計的興趣。進入台北美國學校後,家人希望他加入知名的機器人團隊,但他本人對硬體並不感興趣。為此,身為台灣大學教授的父親提出了一個條件:「專心寫程式可以,但到年底,必須在GitHub上拿到至少500顆星,否則明年就得去做機器人。」
為了贏得這個賭注,黃紹儒開發了一個用JavaScript打造的Minecraft複製專案,該專案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最終為他贏得了超過3,000顆GitHub Star。雖然專案最終因版權問題下架,但這段經歷對黃紹儒意義非凡。
「即使那個專案被下架了,我還是深深地愛上了打造東西這件事。我尤其喜歡視覺呈現的部分,每次我重新整理頁面,我就是喜歡看到螢幕上有東西發生。我也愛上了看著人們試用我的專案,他們給我回饋,然後我再去改進我的專案。」他分享道:這段經歷不僅鍛鍊了他的技術,更讓他深刻體會到「產品-使用者-迭代」的創造循環,為他日後的職涯埋下伏筆。
如何從回報一個bug開始,意外贏得Cursor入場券?
接著,到了2020年大學二年級的暑假,黃紹儒開始思考,既然自己很喜歡打造東西,那何不試著創辦一間公司、組建一個團隊?
於是,他開始研究創業學校,並打造一個叫做InfoCat的產品,能夠讓使用者打造自己的日曆、清單、追蹤看板和篩選器,隨心所欲地建立自己工作空間的產品。
「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當時我問我爸,我能不能在暑假中途就輟學。然後他就說,這不是個好主意,你應該先拿到錄取通知 再來考慮輟學。」改變發生在2023年底。作為Cursor的早期使用者,黃紹儒因為回報了一個bug而收到了共同創辦人Michael Truell的面試郵件,在完成兩輪線上面試後,Michael直接請他飛到舊金山,進行為期一週的工作試用。
「我清楚地記得,Michael讓我坐下,然後他拿走我的筆電,把整個Cursor的程式碼庫 複製到我的筆電上,在本地端運行起來,他只說了一句:『好了,你玩得開心點 (Okay, you just have fun)。』」
拿到原始碼的黃紹儒非常興奮,他回憶自己當時沒想太多,只心想:「好吧,作為一個使用者,我對Cursor其實有一些抱怨,那我就順便開始把它們修好吧。」試用的第四天,一位團隊成員進而向他提出挑戰:為一個功能實作出UI。
黃紹儒接受了挑戰,在一天之內,不僅完成了功能,更一口氣打造了7種不同的UI版本供團隊成員試用和回饋。這個高效的執行力,最終讓他獲得了團隊的認可。試用結束後,黃紹儒獲得了正式Offer,並在10分鐘內便簽署了合約,正式輟學加入Cursor。
從20人到240人:零行銷預算下,打造億級營收產品的三大秘訣
黃紹儒加入Cursor的第一年,團隊約20人,他說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探索AI與程式碼結合的終極形態。
在這段時間,他深刻體會到Cursor成功的核心秘訣。第一,是對產品的極致專注。「直到年收突破一億美元,我們從未在行銷上花過一分錢。」黃紹儒分享道,創辦人Sualeh Asif曾告訴他:「只要產品足夠好,人們自然會用;如果產品不夠好,再多行銷也沒用。」
這種理念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即使團隊已具規模,核心成員仍會定期親自使用並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家產品。「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常常會大概10個人一組坐在白板前,把所有我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寫下來。」黃紹儒強調,正因為團隊努力打造一個自己都喜愛的產品,才相信透過使用這個產品,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好。
第二,是極高的人才密度。黃紹儒指出,團隊中有超過15位員工是前公司創辦人,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極高的自主性與責任感,能夠被充分信任,並交付出高品質的工作成果。
三,則是深受《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影響的企業文化。整個團隊時刻抱持著危機感,從不對現狀感到滿足,這種精神讓他們始終專注於做正確且重要的事。
基於這些深刻的體會,黃紹儒也分享了他一路走來的個人心法。
他鼓勵學生利用在學期間,去深入思考如何改善既有的工作流程。對於工程師,他則建議要愛上自己的手藝,關注到像素級別的完美細節,並且一定要成為自己產品的使用者。「我個人的習慣是在Slack上建立一個給自己的頻道,隨時記錄下使用時發現的任何不順暢之處,並在每天睡前花時間將它們修復。」
最後,他提醒所有工程師都應保持開放心態,因為技術的進步飛快,三個月前做不到的功能,現在可能已經完全可行。「工具本身是無辜的,是使用它的人,決定了它是否有幫助。」黃紹儒分享,至今仍有些人不願意嘗試新的編碼工具,因為他們可能在一兩年前對AI編碼工具有不好的印象。「但如果我們把AI看作是一種規則,我們就必須對可能性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或許,在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保持開放心態,專注於打造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的偉大產品,依然是不變的成功法則,而黃紹儒與Cursor的傳奇旅程,就是最好的證明。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