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創投藍海出現?Uber前副總裁投入「科技諮商」引起投資者高度興趣!

社企流 / 簡育柔 2019-10-17
新創投藍海出現?Uber前副總裁投入「科技諮商」引起投資者高度興趣!
社企流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步調快速與高壓的社會環境之下,人們感到極度焦慮、不安,甚至引來各種心理疾病找上門。研究顯示,全球每7人就有一人曾有藥物濫用或心理狀態失衡的情形;曾患焦慮症者人口數約為全球人口總數的4%。

心理健康議題已成為現代社會顯學,除了傳統心理諮商之外,諮商輔具隨著科技發展也變得更智慧,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與諮商師嘗試採用 AI(人工智慧)與 VR(虛擬實境)來進化輔具,或直接以 AI 與 VR 直接進行諮商,克服了傳統式諮商空間上的限制。

心理健康領域的科技進化,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也引來創業投資者的高度興趣。由史丹佛心理學家 Alison Darcy 結合心理諮商專業與聊天機器人所創辦的諮商機器人 「Woebot」便是個成功的例子。Woebot 由 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與 Andrew Ng's AI Fund 領銜投資,目前融資額已達 800 萬美元。

Woebot.png
Woebot是跨界心理學的聊天機器人。 tubblog

不過,並不是每個企業都像Woebot一樣倒吃甘蔗。Uber前副總裁Andrew Chapin所創辦的「Basis」,也是科技融合心理諮商所創造出來的新興產業,卻開高走低,大量資金挹注最後卻引發諸多爭議與質疑。

成敗關鍵:醫病之間的信任感

2018年10月4日,Uber前副總裁Andrew Chapin創辦心理諮商平台「Basis」 ,媒合消費者與心理治療師。平台包含網站與app,主要透過線上通話或影音的方式來進行諮商。該平台上的治療師是擁有研究訓練背景,但是沒有獲得正式認證的「次專業治療師」;使用者每次消費35美金,與治療師線上晤談45分鐘,費用略低於證照診所或自由治療師的收費。Basis 的目的是希望改變以往人們尋求心理諮商須付出高額診療費之情形。

Andrew Chapin從創投公司Bedrock募得375萬美金來經營Basis,主要參與者還有Wave Capital與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這兩家創投基金。令人意外的是,Basis並沒有因為資金挹注而蓬勃發展。2019年6月,Basis悄悄地將網站及app關閉,該團隊中多數人皆辭職,包括其合夥人兼首席科學技術長Lindsay Trent也退出公司。

關於Basis網站與app關閉的原因,Chapin僅表示公司正值「轉換商業模式」階段,並未提供更多細節。此外,Basis聘用無執照的治療師在使用者社群之間也引起嘩然,平台並沒有提供諮商師關於使用者可供診斷的可靠症狀,像是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諮商師與使用者透過 Basis 難以建立堅強的信任關係,使用者也無法完全信任Basis。

Harley Therapy與Basis同為心理諮商平台,不同的是,與平台合作的心理諮商師全數具有專業證照及臨床專業。創始人 Sheri Jacobson ,同時為認證顧問與心理治療師,她指出 Basis 服務的瑕疵,對她來說,屏除專業人士,讓這樣的「次專業治療師」遠端進行治療,對病患或者醫病關係都將有巨大的潛在風險,她表示「你敢讓一個實習駕駛,去領航一艘油輪嗎?」

科技心理諮商,究竟是不是創投藍海

近年來創投者對於投資心理健康領域興趣激增,Basis 是受益的多個新創公司之一,隨著社會風氣對於「心理諮商」的汙名越來越少,科技進步也使個人化的諮商工具發展蓬勃,越來越多創業者投入該領域。雖然 Basis 擁有多項新創公司的成功要件,然而,該團隊欲運用科技讓使用者可遠端使用心理諮商服務的企圖心,目前為止似乎難以找到成功的路。

shutterstock_broken_glass_heart_125524061.jpg
無論人工智慧或虛擬實境,高科技的心理治療最終都要回歸到「人」。 Domagoj Burilovic via Shutterstock

Basis究竟能否找到立足點,還有待討論。目前明朗的是,創投客仍然願意試試水溫,朝心理健康領域挹注資金。但如果新創公司再不調整商業模式讓投資人足以信賴,或是學著從複雜的企業生命週期中理出頭緒,未來可預見的是更多新創再度擱淺於沙灘,而正要發展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技,也恐會跟著急速夭折。

本文授權轉載自社企流,作者:簡育柔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