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裡有一支我10年前寫的程式,到現在還在改!」執行長陳震閎一語道破了工廠裡最普遍的困境。他解釋道,工程師常常為了單一目標不斷優化,但往往在品質達標後,卻發現成本失控了;而當成本被控制住時,產能或品質又掉了下來。
這種永無止盡的蹺蹺板效應,正是源於缺乏一個能同時兼顧多重目標的決策工具。而過往在製造業的戰場上,最寶貴的資產往往鎖在老師傅的腦中與泛黃的紙本筆記裡。如今,那憑藉手感調校出的千萬價值參數,正面臨技術的斷層與傳承的困境。
對此,一群來自交通大學在職專班、平均擁有10多年產業資歷的大齡學生,正試圖用AI徹底改寫這個遊戲規則。他們創辦的夆泩數位,以一套獨特的雙引擎AI平台將老師傅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傳承、可執行的數位資產。
這支曾自嘲「只求初賽通過」的黑馬團隊,不僅已協助傳統產業客戶將2年的開發時程縮短至6個月,更即將叩關半導體大廠。
策略佈局與核心痛點:為何從「鍍膜」工藝,切入製造業的兩極困境?
夆泩數位選擇從「鍍膜」這項最古老的工藝切入市場,是一步經過深思熟慮的棋。「這是一個完美的灘頭堡市場。」陳震閎解釋,「鍍膜技術從手機面板、光學鏡片、太陽能板到工業刀具,無所不在。」
這個高度通用性的特點,讓鍍膜成為串連不同產業的最佳樞紐,也讓夆泩數位得以在挑戰半導體的高門檻之前,先在應用廣泛的傳統產業練兵。
而他們看到的,正是橫跨產業光譜兩端的共同困境。在傳統產業,最大的問題是經驗的斷層與數據的匱乏。「我們問客戶『你的數據在哪?』他們往往一臉茫然,然後從櫃子裡翻出紙本筆記。」陳震閎坦言。知識掌握在老師傅的腦中,許多工廠甚至連基礎的感測器都為了省錢而不裝,導致珍貴的技術在老師傅離開後隨之斷層。
而在半導體產業,問題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數據的氾濫與決策的困難。「一台設備從一樓搬到二樓,參數就跑掉了。」陳震閎解釋。工程師陷入了海量的數據與複雜的非線性關係中,急需更高效能的工具來解決機差與良率的難題。
產品解方與實戰案例:AI雙引擎如何終結技術斷層?
為了解決上述痛點,夆泩數位的核心武器半導體製程AI優化平台應運而生,它由兩大引擎構成,旨在從技術和人才兩方面徹底優化製程。
第一個引擎是扮演數位老師傅角色的AI Agent知識庫。不同於通用型AI,夆泩的Agent預先搭載了由學界顧問與團隊成員提供的深厚領域知識。在面對數據匱乏的傳統產業時,夆泩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數位轉型的顧問。他們的第一步並非強推AI,而是透過導入語音AI會議記錄等方式,協助客戶從零到一,將老師傅的隱性知識轉化為標準化的數位資料。
第二個引擎則是AutoML自動化機器學習,其內建的多目標演算法是提升製程效率關鍵,「工程師常常為了單一目標斷優化,但往往在品質達標後,卻發現成本失控了;而當成本被控制住時,產能或品質又掉了下來。」
陳震閎說,面對數據氾濫的半導體產業,這個引擎能讓工程師設定品質、成本、產能的不同權重,直接從數百萬組參數組合中找出最佳解,讓新進人員的調適時間得以大幅減少。「例如,當成本變得更重要時,你只需做個微調,AI就會告訴你新的最佳參數組合,你不用再從頭思考。」
這個策略的價值,在一個緊急的刀具鍍膜開發案中得到最直接的體現。起因是一家客戶的訂單,突然被效能更好的競爭對手搶走,問題就出在那層關鍵的抗磨耗鍍膜上。
「對客戶來說,一把刀具用100小時跟用200小時,那個成本就差了一倍。」陳震閎說,最終,夆泩透過建立知識庫與優化模型,成功將這家廠商長達兩年的新產品開發時程,大幅縮短至僅僅六個月。
目前,團隊已有2家合作測試廠商,以及8到10家橫跨光學、刀具、太陽能與半導體設備的客戶正在深度洽談中。在服務模式上,夆泩也展現高度彈性,從傳產所需的專案式客製化服務,到半導體追求的平台化自主訂閱服務,全面佈局,準備迎來市場需求的快速爆發。
一支不被看好的「社會組」黑馬:從交大在職班到半導體挑戰者
夆泩數位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這支團隊的核心成員,並非剛踏出校門的年輕學子,而是一群在半導體工程、設備、IT等領域打滾了十幾二十年後,才重返交通大學在職專班進修AI的產業老兵。
「我們回學校,原本只是為了加薪或提升技能,壓根沒想過創業。」陳震閎笑著說,創業的契機,源於專班獨特的跨領域學術環境,還有團隊中首席顧問,來自陽明交通大學的理學院院長陳俊太的鼓勵,不僅不斷鼓勵這群經驗豐富的學生,將他們看到的產業痛點與AI結合勇敢創業,更在之後引薦授權演算模組及鍍膜專長專家,這讓來自不同產業、不同背景的他們,產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
「我們想證明,在職專班的學生,並不比一般生差。」陳震閎指出,團隊抱著這個單純的念頭,幾位同學便將各自根植於真實產業痛點的論文題目,半導體材料的AI應用整合成一個商業計畫,半開玩笑地報名了校園創業競賽。
沒想到,這個提案,竟一路過關展將,更讓團隊猛然意識到,他們多年累積的產業經驗、人脈、以及對真實痛點的深刻理解,正是最珍貴、也最難被複製的資產。於是,從一個證明自己的玩笑,到真正意識到自己手握解決產業痛點的鑰匙,夆泩數位就此誕生。
「如果半導體推得不夠好,我們還有其他的鍍膜產業可以接生意;如果連鍍膜都不要我們,我們回到產業還是很搶手的人才。」陳震閎自信地說。
夆泩數位的短期目標,是在2026年成功打入指標性大廠的供應鏈,將在傳統產業驗證成功的模式,複製到更高規格的半導體市場。目前團隊已簽下3份正式合約,另有超過8家客戶正在深度洽談中,進度遠超預期。
展望未來,他們的藍圖極具野心。在台灣的半導體鍍膜市場如果驗證成功,他們將快速把這套成功模式,複製其他關鍵製程,目標是實現十倍以上的成長。陳震閎表示,團隊目前雖仍在自籌階段,但已規劃在明年啟動A輪募資,為擴大團隊、進軍國際市場儲備充足的銀彈,更希望能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最寶貴的製程智慧,以AI的形式留在台灣。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應用實績與可擴展性。已在光學/刀具鍍膜驗證: 開發週期縮短50%,專案費用節省150萬元,能源改善10%。但我們核心是將此AI軟實力導入半導體,目標是將人為經驗的波動消除,實現良率最大化與機台20%稼動率的精準提升。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我們最缺乏的是將單點成功快速複製的組織能力。具體而言,我們需要資深銷售領導者來建立標準化擴展流程,以及客戶服務與後端架構工程師,來承接未來260個以上佈署實例的穩定維護需求。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創業教會了我兩件事:從『我懂技術』到『我懂價值』的思維轉變,以及極致的資源分配紀律。一開始我們認為技術好就夠了,但事實證明,如何將1%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客戶100%的商業價值,才是企業存活的唯一命題。我們學會了將所有的經驗、資源與時間,都投入到能直接創造客戶營收和公司現金流的關鍵點上。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組成高效的跨領域核心團隊:「我們做得最好的第一件事,是組建了具備『產業深度經驗』與『AI技術』的跨領域核心團隊。這支團隊結合了半導體製程十年以上的實戰經驗和頂尖的AI演算法能力,確保我們能準確識別行業痛點,並將技術無縫轉化為可落地、可擴展的商業解決方案。」
鎖定高價值、高成長的「智慧鍍膜」賽道: 「在賽道選擇上,我們果斷鎖定了『智慧鍍膜』這一製程門檻極高、且應用市場廣泛的領域。這項決定使我們能服務全球最大的晶圓製造與高階光學/刀具市場,確保我們的技術壁壘極高,同時擁有數億美元的廣闊潛在市場,實現高價值的技術賦能。」
精準把握產業轉型時機,加速模式驗證: 「我們精準地把握了產業轉型的時機。透過回到學界資源(育成中心/創業競賽),我們有效利用外部資源,以極低的成本和極高的速度驗證了產品實績。這讓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從單純的技術研發者,轉變為具備市場擴展能力的商業實體,為未來的爆發性成長搶佔了先機。」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夆泩數位發展
成立年份:2025
官方網站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