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AI簡報工具大廝殺:「簡報版ChatGPT」完成9,000萬元種子輪募資

AI簡報工具大廝殺:「簡報版ChatGPT」完成9,000萬元種子輪募資
Presentations.ai官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想成為簡報界的ChatGPT。」Presentations.ai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Sumanth Raghavendra的目標,是讓企業方便又快速地獲得一份完整簡報。

但「AI生成簡報」的競技場擠滿人群,如Gamma、Tome都有不少投資人讚聲支持,Presentations.ai要靠什麼脫穎而出?

專門給企業使用的「簡報ChatGPT」:Presentations.ai

成立已有6年的Presentations.ai,在2022年,ChatGPT竄起後才開始正式運作。他們期望打造以「思維模式」設計簡報工具,直接把想法變成現實,讓企業能更迅速且省力地生成專業商業簡報。

presentations.ai-2.jpg
平台的特色——AI簡報助手「Clip-E」,操作模式和ChatGPT相同,僅需輸入關鍵字或是想法,就能產出標題、摘要、內容,也能生成視覺化數據與圖表。 Presentations.ai官網

平台的特色是AI簡報助手「Clip-E」,操作模式和ChatGPT相同,僅需輸入關鍵字或是想法,就能產出標題、摘要、內容,也能生成視覺化數據與圖表。除此之外,Clip-E相較於市場上的AI生成工具,更注重簡報的邏輯性,而不只是單純填充內容。

下圖是用Presentations.ai做的「介紹Presentations.ai」簡報內容。平台會先顯示嚴謹且合理的敘事邏輯和排列順序,並加上小標,之後加入內文解釋。

presentations.ai intro.jpg
由於Presentations.ai的目標群眾是企業,Clip-E會根據品牌風格調整字體、顏色與排版,讓簡報視覺呈現一致性,避免傳統模板制式化的問題。 Presentations.ai官網

由於Presentations.ai的目標群眾是企業,Clip-E會根據品牌風格調整字體、顏色與排版,讓簡報視覺呈現一致性,避免傳統模板制式化的問題。不過在生成簡報之前,若要調整主視覺,使用者能夠有多種色系選擇,也可以改變標題和內文的字型。

不到1分鐘內,簡報就會顯示在螢幕上。頁面排版相近於Google簡報,除了可以直接輸出成PDF和PPT等檔案格式。他們期望提供給企業使用,因此可以傳送共用連結,同時編輯文件。相較於適合個人作業的Gamma,Presentations.ai的協作功能更適合商業化、多人的組織,也符合他們面向企業的定位。

2023年,Presentations.ai公開測試版平台,在1個月內吸引100萬人使用,目前用戶數量已達500萬。

Presentations.ai收費方式為訂閱制。現在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美國,其次是印度,並將其他英語系國家與西亞地區列為主要市場,而由Accel領投的300萬美元(約新台幣9,800萬元)種子輪資金將會用於擴充套件。

擁擠的賽道:AI簡報生成工具

隨著企業納入AI代理的討論度提高,AI簡報生成工具也被廣泛應用在商業、行銷等場域。《BFA簡報》公布今年的簡報10大趨勢,文章觀察,AI工具已成簡報製作的起手式;《遠見雜誌》也寫道,2025年的生成式AI將會成為商務型工具,企業也嘗試讓生成式AI協助企業核心運作。

生成式AI工具成為工作不可或缺的助手,包含AI簡報生成,他們已廣泛應用於商業提案、教育簡報和市場行銷等場景。像是去年a16z公布的百大AI工具報告中,AI簡報生成工具Gamma就佔有一席之地。

不只Canva、Tome、Gamma和Presentations.ai等新創公司,連Google和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都試著建造生成式AI的簡報模型。可見這個仍在開發的新領域,已經有各家陣營想要插旗。

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下,Presentations.ai的投資方Accel,更在去年年中領投Gamma的A輪募資。自稱是「Gamma最佳替代方案」的Presentations.ai,以嚴謹的邏輯和商業定位站穩腳跟,嘗試和其他平台做出區別。

印度成發展新創的寶地?

india startup.jpg
1月底,印度經濟部長Nirmala Sitharaman設置了11.5億美元(約新台幣377億元)的新創企業基金。 DPIIT

創投在近年留意到印度的潛力。Accel表示,將會有6.5億美元(約新台幣213億元)基金投入印度和東南亞。Accel將專注於與AI、消費品牌、金融科技和製造業的早期創辦人合作,支援電子商務公司Flipkart和線上訂餐與外送平台Swiggy等新創公司。

可以確定的是,Presentations.ai絕不會是最後一個獲得大型創投領投的印度新創。印度新創的未來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CB Insights》、《Presentations.ai》《TechCrunch-1》、《BFA簡報》、《遠見雜誌》、《a16z》、《TechCrunch-2》、《Business Standard》、《DPIIT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蔡愷恆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蔡愷恆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