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千禧世代的Costco」為何殞落?台裔移民創辦的Boxed,從9億美元估值到破產的啟示

「千禧世代的Costco」為何殞落?台裔移民創辦的Boxed,從9億美元估值到破產的啟示
Boxed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經,線上量販零售商Boxed被譽為「千禧世代的Costco」,更一度被視為有潛力挑戰Amazon的電商巨頭。這家由台裔美籍創業家黃介邇(Chieh Huang)於2013年創辦的公司,在疫情期間抓住了電商爆發的浪潮,並在2021年底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當時估值高達9億美元。

Boxed
線上量販零售商Boxed被譽為「千禧世代的Costco」,2021年以SPAC上市。 Boxed Facebook

然而,上市不到2年,Boxed就在2023年4月2日聲請了Chapter 11破產保護,其股價從最高超過13美元跌至僅剩18美分。從風光一時的準獨角獸到黯然落幕,Boxed的殞落不僅反映了疫情時代SPAC上市熱潮的退燒,黃介邇也坦承在營運和團隊組建上,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車庫創業、員工至上:Boxed的崛起之路

Boxed的創辦人黃介邇,是一位出身於台灣移民家庭的創業家。他在紐澤西州的工人階級家庭長大,憑藉努力考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福坦莫大學法學院,並曾短暫擔任企業律師。然而,黃介邇很快便發現自己志不在此,於2010年與朋友共同創辦了手機遊戲公司Astro Ape,並在一年後成功出售給遊戲開發商Zynga。

2013年,搬到郊區的黃介邇,對於每隔幾週就必須開車到大型量販店採購生活用品感到厭煩,這激發了他的創業靈感。他在自家車庫創立了Boxed,一個專注於線上銷售大包裝商品的零售電商。

但是已經有許多零售巨獸的存在了,Boxed如在夾縫中求生?

首先,Boxed精準地抓住了市場缺口。當時Costco和Sam’s Club等傳統量販巨頭的電商業務發展相對緩慢,Boxed以更便利的線上購物體驗填補了這個空缺。它移除了強制性的會員年費門檻,讓消費者無需支付年費即可享受量販價格的商品。此外,Boxed簡潔流暢的App介面和更低的免運門檻(非會員訂單滿49美元即可免運)也更貼近年輕世代的消費習慣。

Boxed的APP介面.png
Boxed手機APP介面,相較於Costco更為生動年輕。 Boxed

其次,Boxed採取了「選物店」般的精準銷售策略。網站上僅提供約2,500種商品,遠少於Costco的4,000種,並優先販售重複購買率高的民生必需品。這種策略不僅優化了倉儲空間,也確保了高達90%的訂單能在兩天內送達。

最後,黃介邇「以人為本」的領導風格也成為企業文化的一大亮點。受到自己成長背景的影響,黃介邇深信照顧員工是企業的長期投資。

Boxed提供了優於業界的薪資、為員工子女支付大學學費、資助員工的婚禮等「人生大事」,甚至設立了500美元的員工應急基金。這些福利政策為 Boxed帶來了極低的員工流動率,黃介邇曾說:「驅使我個人的動力,是向下一代證明,你可以善待公司裡的同仁,同時仍然表現出色。」

延伸閱讀:台裔窮小子的創業翻身記!Costco線上最大競爭對手Boxed準備在美SPAC上市

SPAC上市後的逆風:財報浮現的隱憂

在疫情期間,線上雜貨購物的需求飆升,推動了Boxed的業務成長。搭上2020至2021年的SPAC上市熱潮,Boxed於2021年12月8日與Seven Oaks Acquisition Corp.合併,正式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除了零售業務,Boxed也積極發展其軟體即服務(SaaS)業務「Spresso」,將自家開發的電商系統授權給其他零售商,試圖打造如同亞馬遜飛輪效應般的成長閉環。

然而,上市後的Boxed並未一帆風順,財報數據透露出潛在的危機。

儘管SaaS業務的毛利率較高,但其營收佔比始終偏低,零售本業仍是主要收入來源。隨著疫情趨緩,B2C線上購物的需求力道減弱,而因遠距辦公而下滑的B2B企業採購需求又未能及時回補,導致Boxed在2021年的零售業務收入出現下滑。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的營運指標顯示其成長開始停滯。

2021年9月的數據顯示,Boxed的活躍用戶數呈現下滑,商品交易總額(GMV)的成長也陷入停滯。與此同時,公司的廣告費用卻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一倍,這意味著投入的行銷資源並未有效轉換為新客戶或營收成長。到了2022年第三季,公司的淨虧損更從去年同期的590萬美元擴大至2,640萬美元,虧損狀況急速惡化。

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內憂外患的夾擊

Boxed的最終破產,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從內部營運來看,其商業模式的單位經濟效益始終面臨挑戰。線上雜貨配送的利潤本就微薄,Boxed主打自有品牌「Prince & Spring」以提升毛利,但面對Costco等巨頭在全國性品牌上的價格優勢,Boxed仍難以匹敵。一位分析師指出,Boxed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才能讓其商業模式擁有穩固的護城河,但他們顯然未能達到這個目標。

Boxed Up.png
線上雜貨微薄的毛利,是Boxed營運上的隱患。 Boxed 官網

從外部環境來看,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化。首先,競爭格局日益激烈。疫情加速了所有零售商的數位轉型,原本在電商領域反應較慢的Costco和Walmart等實體巨頭,挾其龐大的規模和品牌優勢,迅速收復失地。同時,Instacart等新創競爭者也持續瓜分市場。Boxed在這場競爭中,逐漸失去了早期的先行者優勢。

其次,資本市場的逆轉是致命一擊。Boxed選擇的SPAC上市方式,雖然在當時能快速募集資金,但也伴隨著高股東贖回率的風險。許多透過SPAC上市的公司,特別是那些尚未實現盈利的早期科技公司,在2022年後資本市場緊縮的環境下,難以獲得後續融資以維持營運。Boxed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其在上市時便遭遇了高於預期的股東贖回。

最後,矽谷銀行(SVB)的倒閉成為了導火線。Boxed大部分的現金存款都存放於SVB,雖然最終資金得以轉移,但這次事件加劇了公司的流動性危機。在尋求出售或引入新資金失敗後,Boxed不得不走上破產一途。

延伸閱讀:SVB倒閉始末一次看!台灣受災創業家分享面對危機的3大心得

創辦人的反思:成長快很重要,但更要建立穩定性

在宣布破產時,黃介邇坦言:「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是在我們仔細評估並用盡所有可行選項後才做出的。」他承認,Boxed的殞落與大環境的劇烈轉變有直接關係,目前科技公司和電商很難再享有過去幾年那樣的高估值。

Boxed的興衰顯示,一個創新的點子和以人為本的文化,雖然能幫助公司在初期脫穎而出,但終究需要一個可持續規模化的穩固商業模式作為支撐。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先行者優勢稍縱即逝,企業必須不斷調整策略以應對巨頭的競爭壓力。

黃介邇認為,在營運持續擴張的階段,團隊組成相當重要。回顧創辦Boxed的旅程,他指出其中一個關鍵失誤是「過早地聘用領域專家」(hiring for specific expertise a little bit too early)。

黃介邇解釋,在公司剛起步、還在車庫階段時,真正需要的是像「瑞士刀」(Swiss Army knives)一樣的多功能人才。這些人能夠處理各種雜務,不計較工作內容,並且能夠快速學習、解決問題。然而,他們當時卻雇用了一些只能或只想做單一特定工作的專家,這在公司需要靈活應變的草創時期,成了一個錯誤的決策。直到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才真正需要領域專家的深度知識。

第二個錯誤,則是「匆忙完成招聘流程」。黃介邇說,當團隊急需人手時,很容易產生「我只是需要有個人來做這份工作」的心態。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看似解決了問題,但長期來看卻像一場賭博,常常因為沒有進行足夠嚴謹的篩選而導致失敗。這不僅對公司造成「短期獲益,長期痛苦」(short-term gain but long-term pain),對於被草率錄用的員工來說也不公平,因為他們可能是在未完全了解工作內容的情況下加入的。

也因此,新創必須建立嚴謹的招聘流程來篩選人才,而且管理者必須相信自己透過這套流程所做出的判斷,減少事後進行過多員工管理的任務。

「有時候先行者優勢是成功的關鍵,但是不保證100%能成功。」這是黃介邇在2022年說過的話,如今卻一語成讖。儘管Boxed的零售業務以失敗告終,但其SaaS平台Spresso被出售給債權人後將繼續營運,黃介邇對此表示:「我們還是很高興看到Spresso業務在繼續發展。」

Boxed的故事雖然令人惋惜,但它所留下的經驗與教訓,將成為創業生態系中一筆寶貴的資產。

資料來源:PYMNTSSkaddenModern Retail

TAGS: # SPAC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