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子報平台Substack近日成功完成一輪由Bond和The Chernin Group領投的1億美元募資,並使其估值達到11億美元,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此次募資還吸引了Andreessen Horowitz、Klutch Sports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Rich Paul,以及SKIMS共同創辦暨執行長Jens Grede等投資人。
就在今年初,Substack才宣布平台上付費訂閱人數達到500萬人,如今又獲得破億資金,顯示創作者經濟的強勁增長。
Substack:沒有演算法又有收入保證的內容創作平台
Substack於2017年成立,是一個能直接向讀者發佈文章和盈利的數位內容平台,無論是作家、記者還是內容創作者,都能運用Substack發布電子報、Podcast及其他數位內容的平台。
自成立以來,Substack已經籌集了總計2億美元的資金,成為內容創作者的重要發聲平台。由於傳統出版業的限制,許多獨立創作者難以賺取收入、建立忠實讀者並保持內容所有權,而隨著數位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用戶轉向像Substack和Ghost這樣的電子報平台,因為它們能夠避開傳統社交媒體算法,提供更好的用戶定位。
簡單來說,創作者在Substack上寫完內容後,就可以直接將內容發送到訂閱者的信箱。
事實證明,Substack的財務模式對作家和記者特別有吸引力。由於Substack僅收取訂閱收入的10%(加上支付處理費),創作者保留了大部分收入,這與傳統出版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假設你有500名每月支付新台幣199元的忠實讀者,扣除費用後還是有產生超過8萬元的月收入。
另一方面,Substack D2C(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模式,也讓創作者可以專心經營深入、專業且黏著度高的小眾群體,與讀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
剛晉升獨角獸,Substack仍面臨3大危機
儘管Substack目前取得了新進展,不過平台曾面臨諸多危機,甚至可以說,完成新募資並不代表Substack已經解決之前所面臨的狀況。
首先是商業模式層面。2021年Substack營收僅約1,190萬美元,卻因保證支付寫手最低收入而付出高昂的費用,造成約2,200~2,500萬美元的淨虧損,甚至在2022年裁撤約13~14%的員工。雖然2025年訂閱用戶數增至超過500萬,是2023年的兩倍,目前仍然尚未獲利,也可以看出平台成長的不穩定性。
第二個風險在於內容管理。2023年,Substack允許極右等極端立場的作者營利,引發超過100名創作者聯署要求下架。後來Substack決定關閉部分極端內容,但其立場仍引發分歧與人才流失,例如Casey Newton選擇離開並在Substack的競爭對手Ghost上撰寫內容。
有趣的是,Casey Newton在Substack完成募資後馬上就發布了文章:「其實我從未真正理解Substack的商業模式⋯⋯10%的收益真的能讓公司存活嗎?會不會其實是先向創作者提供優厚的條款,然後隨著財務狀況愈來愈糟而逐漸收回這些利益?」
Substack面臨的第三個風險,就是競爭愈來愈激烈。包含Beehiiv、Ghost、Buttondown等電子報平台如雨後春筍湧現,內容飽和、讀者付費疲乏的趨勢愈來愈明顯,美國記者Dylan Byers更是直接批評,Substack上的「垃圾內容」過多了,這家新創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媒體出版業者,只是披著「科技公司」的外衣,未來肯定會為此付出一些代價。
新資金到位,重新給予營運信心
不過,新的資金到位,還是為Substack重新注入了一些信心。
Substack團隊在官網表示,這筆資金將用於開發更多創作者工具以及手機App,幫助新手和資深作者擴大受眾群並增加收入。具體來說,Substack未來的產品開發包括新的社群功能和Podcast工具的研發,同時計劃進行國際拓展,推出多語言選項,努力使獨立出版在全球範圍內變得更加可及。
本次領投的The Chernin Group是由媒體資深經營者Peter Chernin成立的媒體集團,Substack方面認為這有助於團隊帶來對創作者文化及產品擴張方向的重要資源,而另一個投資人Bond的合夥人Mood Rowghani將加入董事會,監督Substack接下來的發展與運作。
資料來源:《路透社》、《WIRED》、《The Verge》、《Axios》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