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是許多人接收資訊的方式之一,但所有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信件雜亂無章,最後真正點開的電子報寥寥無幾。
美國新創Stoop設計了一個集中管理電子報的平台,使用介面就像是Apple Podcasts:每一份電子報都有專屬欄位,讓讀者可以一次瀏覽。目前已有超過50個媒體及個人創作者使用Stoop的服務,包含《紐約時報》、《彭博社》、知名部落格Farnam Street及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等。
媒體推播新管道,電子報熱潮來臨
許多媒體、自媒體會選擇用「電子報」與讀者溝通。
雖然社群平台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都有人經營,但是這些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多半不公開,觸及的成效也成為謎一般的存在。讓愈來愈多人回頭使用電子報,與讀者「直接」接觸。
電子報作為內容傳遞的形式近幾年受到矚目,其中個人電子報平台Substack於2017年上線後,至今已累積超過200萬名付費用戶,並總計收到超過8,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元)的投資。而Facebook及Twitter都曾表態有意跨入此領域,並分別在2021年推出旗下電子報平台Bulletin和Revue,但皆在一年後宣布退場。
儘管電子報因成本低廉、直接面向讀者、不受演算法控制成為新寵兒,但當來自四面八方的媒體電子報同時湧入單一讀者的信箱,讀者卻有可能因郵件缺少管理,而難以快速找到想回顧的電子報,這是Stoop想解決的問題。
類Podcast的電子報集中訂閱平台,簡化管理不同報導來源的步驟
為了減少電子報四散在個人信箱深處的窘境,電子報管理App Stoop於2019年上線。Stoop類似Podcast平台的設計,首頁會出現讀者訂閱的各大電子報頻道,搜尋頁面也會列出各類型媒體,讀者可依據關鍵字搜尋或同類型媒體推薦,尋找喜歡的媒體進行電子報訂閱。
上線至今,至今已有超過50個媒體及個人創作者使用Stoop的服務,包含《紐約時報》、《彭博社》、知名部落格Farnam Street及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等。
目前Stoop應用程式可在iOS及Android平台免費下載,同時提供每年9.99美元(約新台幣310元)的會員版,開放讀者自行建立喜歡的電子報資料夾、提供深色模式的介面給讀者,還有無上限典藏文章數量及去除應用程式中的商業廣告。
隨著合作媒體名單逐漸增加,Stoop預步上第三方平台的後塵?
儘管官方並未公布每月使用人數及付費用戶的數量,但隨著合作的媒體數量逐漸增加,大眾也開始懷疑Stoop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第三方平台。畢竟Podcast的平台不論是Apple Podcast或Spotify,經營者也都不斷想盡辦法拆解「擠入排行榜」的演算法,當Stoop變得更加熱門,難保會走上相同的道路。
此外,Stoop做為中間人連結媒體及讀者,讓讀者透過Stoop平台、Stoop帳號訂閱電子報,使得媒體難以完整收到讀者的名單及資料。
Tim Raybould表示,Stoop應用程式的推出最終目標是希望能提供一個更好的報導閱讀環境,並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儘管團隊表示短期內並未有改變商業模式的規劃,但日後Stoop團隊是否能保留初衷,仍需時間證明。
參考資料:Technical.ly、TechCrunch、CNBC、Forbes、Entrepreneur、OpenBundle、Medium、Vox、The Rebooting、Substack

手搖飲重度患者,喜歡天空喜歡月亮,處在想被看見卻又害怕被看見的矛盾狀態。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