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小聚想要讓你知道:
1. 個人電子報平台Substack的商業模式與引起的爭議
2. 為什麼科技巨頭也要加入個人電子報平台的戰場
你有算過自己訂閱了哪些電子報嗎?如果你有訂閱付費電子報的習慣,你可能聽過一個快速竄紅的電子報訂閱平臺「Substack」。Substack 今年(2021 年)三月拿到 6 千 5 百萬美元(約新台幣 18.5 億元)募資,由知名矽谷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估值達 6.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5 億元),科技巨頭 Facebook、Twitter 在 2020 年時紛紛宣布加入這個電子報戰場,人們也開始注意到電子報即將帶來了媒體革命。
創辦於 2017 年的 Substack 是一個提供創作者寫作的電子報平台,創作者可以提供免費或是付費的訂閱內容,2020 年 Substack 知名度大增,因為疫情關係,媒體產業受到影響,許多位記者因此離開原本的傳統媒體集團,跳到 Substack 成為全職寫作者,例如《The Verge》的 Casey Newton、《BuzzFeed》的 Alex Kantrowitz,也有不少記者則是以此來經營副業,增加自己額外的收入。
如果是訂閱 Substack 付費內容,平台規定最低費用一個月 5 美元(約新台幣 150 元),或一年 30 美元(約新台幣 900 元),平台會從每個創作者的營收中抽成 10%。Substack 的商業模式其實並不特別,共同創辦人 Chris Best 曾在節目訪談中提到,他們是受到知名科技商業分析電子報 Stratechery 啟發,而有了付費電子報的概念。
Stratechery 創辦於 2014 年由矽谷知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 所打造,該電子報每天提供一週四篇付費文章,另外每週一篇免費文章,有人推估其 2020 年營收約 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8,600 萬元)。
被控對少數族群不友善,平台怎麼面對爭議?
不過 Substack 近期引發了爭議,一名部落客 Jude Ellison Sady Doyle 揭露了 Substack 會特別與一些具有網路聲量的創作者合作,而那些人對跨性別人士及女性非常不友善。
共同創辦人 Chris Best 則在一篇文章中反擊,他提到 Substack 專業計畫合作的對象,大部分是女性,而且超過三分之一不是白人。
關於這個「秘密專案計畫」,共同創辦人 Hamish McKenzie 也發表聲明,提到 Substack 的確正在開發與頂級創作者合作的商業模式,稱為「Substack Pro program」方案,平台會先給合作的創作者一筆費用(或稱為「預付款」,Advanced Payment),再從營收中抽成 15%,到了第二年平台不會再給創作者金錢,平台也只會從營收中抽 10%,這項商業模式是為了吸引更多自帶流量的創作者到 Substack 上寫作,不過仍在初步階段,至今也還沒揭露這些合作對象的名單。
其實,科技巨頭像是 YouTube、Facebook、TikTok 一直都是透過讓使用者為平台產生內容的商業模式運作,但也會積極與有影響力的創作者提出合作,像是 YouTube 就曾主動與知名歌手 Modana 跟 Jay-Z 合作;Facebook 在 2016 年時也曾為了宣傳新推出的功能「Facebook Live」,付錢給一些主流媒體希望他們能利用自己的網路聲量幫忙宣傳,這些媒體包含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BuzzFeed 還有赫芬頓郵報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現已改名為 HuffPost)等。
Substack 的商業模式不只引起這個爭議,另外有人認為 Substack 上一些創作者的內容偏頗,平台也該負起相關責任。關於這個爭議 Substack 則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聲明,他們認為平台其實不需負擔審查機制,因為讀者其實擁有權力決定要訂閱哪一位寫作者,但平台仍然有內容規範,例如創作者的寫作不可以有騷擾、威脅、有害、違法等內容出現。
創辦初衷很簡單,奪回注意力而已
Substack 三位共同創辦人當初觀察到人們因為在社群媒體浪費了大量時間,吸收了碎片化的知識,希望能幫助人們從資訊爆炸的世代奪回注意力,因此打造了 Substack 這個訂閱制電子報平台,提供讀者與創作者更安靜、更具互動性的空間,沒有五花八門的廣告、自動播放的影片、滑不完的動態消息,讀者能夠決定自己真正想吸收的資訊。目前平台上已經有五十萬個訂閱制電子報,前十名頂級創作者一年總營收超過 1,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2 億元)。
Substack 小心了,科技巨頭來了!
Substack 這一路以來的好成績,其實也證明了人們越來越希望從社群媒體中奪回自己的注意力,社群巨頭似乎也注意到這件事情,紛紛宣布要進軍電子報市場,譬如 Twitter 在今年(2021 年)一月時收購了電子報服務商 Revue,二月時有人發現 Twitter 的網頁版 App 在偷偷測試 Newsletter 功能;Facebook 也在今年四月時宣布將推出電子報服務,不但免費,還可以在個人頁面上放上不限文字的內容,包含影音、照片等,Facebook 甚至有意打造推薦系統,幫助創作者、讀者找到喜愛的、客製化內容。
Facebook、Twitter 會加入這場戰局其實不意外,因為 Substack 有一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從 Twitter 跟 Facebook 上來的,《Recode》主編 Peter Kafka 在他的 Twitter 上揭露了這件事,另外《The Verge》報導中則提到一位年收約百萬美元的 Substack 創作者 Heather Cox Richardson,他的 140 萬訂閱戶有絕大部分是從 Facebook 上來的。
科技巨頭劍指 Susbstack,叫陣意味濃厚
Facebook、Twitter 推出電子報服務時,其實就是劍指 Substack 所佔據的電子報市場,Substack 則是展示出「主人」的氣度,大方歡迎兩個強勁的競爭者加入,部落格甚至為此出了一篇文章,標題就寫上「Facebook、Twitter,我們真心誠意地歡迎你。(Welcome, Facebook and Twitter. Seriously.)」
Substack 共同創辦人 Hamish McKenzie 曾在自己的 Twitter 上轉推過相關新聞,當 Twitter 宣布推出電子報服務時,他比喻這就像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推出電動車 Bolt 一樣,乍看並不清楚他的意味如何,不過他之後就在 Substack 部落格的文章中說明,其實自己是真心地樂見科技巨頭們加入訂閱制電子報市場,他認為有這樣的良性競爭能幫助到更多獨立創作者推出好內容,媒體產業也有更好的發展。
Hamish McKenzie 除了在文章中對科技巨頭表示歡迎,也不忘呼籲未來的對手們要把內容主導權還給每個創作者,別利用 AI 技術干預內容生產,頗有叫陣意味。
雖然 Twitter 跟 Facebook 進場時間稍晚,但他們的資產雄厚,也能提供創作者更多優惠,譬如 Twitter 宣布其電子報平台,只會從創作者的營收中抽 5%,這是 Substack 價格的一半;Facebook 則沒有公佈收費細節,也有可能不抽成改採取其他獲利模式。距離兩位社交媒體老大正式上場還有段時間,Substack 如何加緊腳步拉開差距,又該選擇什麼武器作戰?Facebook 跟 Twitter 進軍這個電子報市場後是否還會再重洗排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參考資料:Substack、The Verge、Axios、TechCrunch、Re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