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存」是未來的必備能力,但這個想法模糊又遙遠:從何學起?要學寫程式嗎?還是學下指令(Prompt)就好?
對新創帕亞科技來說,一切的基礎都來自「邏輯」。AI源自數學、數學源自邏輯,因此帕亞科技設計出遊戲化學習平台,讓學生透過訓練模型、觀察決策過程,進一步理解什麼是「資料訓練」、什麼是「推論」、什麼是「強化學習」。
而這個結合AI訓練與教育的構想,讓帕亞科技成功入圍2025「高通台灣創新競賽」的前10強名單中。
用積木程式訓練AI模型,讓學生在經典遊戲中學習
帕亞科技認為,AI本質上是一種「用數學定義行為」的技術,與其強調技術細節,不如先讓學生透過遊戲、觀察行為變化,去理解什麼叫「訓練模型」、什麼叫「讓機器變聰明」。
帕亞科技設計的學習平台類似Scratch,以堆疊積木的方式建立程式語言,但加入了AI邏輯的操作方式。學生不需要寫一行程式,只要拖拉積木、設定條件與參數,就可以讓AI角色逐步「學會」如何在遊戲中得分。
舉例來說,在遊戲「魷來魷去」中,學生訓練的是一隻魷魚,要靠近食物、避開垃圾,吃得多就會變大、得分;吃錯就會變小、扣分。學生可以逐步調整遊戲中的參數,例如「靠近食物時要怎麼移動」、「什麼東西給獎勵」、「吃錯東西要不要扣分」、「每隔幾秒更新一次行為」等,觀察魷魚表現是否變得更「聰明」。
這些設定對應的,其實就是簡化過的AI模型訓練機制。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直覺地理解「模型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改變參數會改變結果」,進而理解AI是如何做出判斷與選擇。
帕亞科技執行長楊鴻志說:「這些數學和邏輯概念其實沒有那麼難,但傳統教法常常讓學生卻步。我們想讓孩子從遊戲中直覺地學會AI,這才是他們的語言。」
目前使用者以小五、小六的學生為主,但也有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提前上手。許多老師表示,即使學生沒有基礎,只要一週1堂課,3、4週內就能進入狀況。
為了讓學生們更有學習動機,帕亞科技將「比賽」設計成整個AI平台的核心機制之一。他們打造了一個可以上傳模型、即時對戰的線上競賽平台,讓學生在訓練完AI模型後,能立刻參加比賽、挑戰其他人的模型,而不是只是交一份作業、結束一堂課。
這些比賽不只是一次性活動,而是平台的日常功能,像「模擬電競」一樣設計成常態:有排行榜、有分數、有挑戰。學生可以參加班級賽、校內賽,甚至挑戰地區或全國賽事。
遊戲化的設計、競賽的機制,學生在比賽中產生成就感後,會主動想優化模型、學更難的功能,甚至主動問老師可不可以自己改規則、加功能。團隊分享,「有一次,有學生直接來跟我們說:『你們這個AI是不是用的是Q-learning?我覺得可以加個reward decay耶!』這時候我們就知道,學進去了,甚至我們辦比賽的時候,場邊真的會有人舉加油牌、喊『加油魷魚』,像電競賽一樣熱血!」
而這樣的設計靈感,其實來自他們過去在非營利組織「Program the World」的經驗。
偏鄉程式教育NPO累積經驗,spin off創業
帕亞科技的創辦人們,最初並沒有什麼創業的想法。他們出身成功大學資訊系,在研究所期間因教授邀請而參與偏鄉程式教育計畫,深入南投、花蓮、屏東等地教小學生寫程式。
這些教學經驗,成了創業的種子。他們在山裡教會孩子製作動畫、操控機器人,「我們遇過一個孩子,家裡沒有網路、學校也沒有資訊老師,但因為來上了我們的課,3年後竟然真的考上成大。」楊鴻志回憶,語氣依然充滿感動。
帕亞科技的創辦人會選擇創業,則是因為團隊為了建立一個「能長期投入的體系」,能夠提供足夠的薪資吸引並留住優秀的工程師等研發人才。同時,他們也發現教育並不如他人說的「沒有市場」。
當使用者數量增加、教材愈做愈多時,他們發現協會運作方式已不敷使用,「非營利有很多限制,沒辦法養研發、也留不住人。我們才決定成立公司,打造一個能長期投入的體系。」
創業初期,他們面臨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真正的客戶」。學生會用、但不會買;家長看不懂、老師不敢教。於是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微調平台結構、重做課綱對應,最後鎖定老師與教育局作為主要窗口。
「老師願意教、學生學得開心、家長看得到成果,這三者才會正向循環起來。」他們說,這也是平台後來設計出即時比賽、積分系統、家長回饋介面的原因。
帕亞科技團隊目前成員不多,6人身兼多職,每天切換工程、教學、行銷與行政。「我們有時候是老師,有時候是產品經理,有時候是比賽裁判。」楊鴻志笑說,「早上寫code,下午演講,晚上還要回去debug。」
儘管成員身價在業界都不低,仍選擇留在教育現場。「我們不是來做一個又一個專案,而是想要建立一個教育系統,一個讓孩子自我成長的環境。」他們不怕工作量,也樂於讓每個人發揮專長——不管是寫程式的、寫教材的、設計遊戲的,甚至是曾經的學生,如今也成了設計團隊的外部合作夥伴。
這股力量,不只是來自技術,而是來自當初那份在偏鄉教室裡,孩子眼神發亮時的感動。
不只是學AI邏輯,還要學以致用
當學生從遊戲中學會AI邏輯之後,帕亞科技也進一步思考:學生學會訓練模型之後,能不能真的把AI應用到現實中?
於是他們開發了另一套進階學習系統PROS(Programmable Robot Operating System),讓學生訓練的不再只是虛擬角色,而是真實世界中的機器人任務。
PROS的核心概念叫做「數位孿生」,也就是讓學生先在虛擬模擬器中訓練模型、驗證策略,再把成果轉移到實體機器人上跑。這個流程,其實和業界的機械手臂開發方式如出一轍。
帕亞科技技術長陳麒麟解釋:「這就像機械手臂在業界開發時,也會先用模擬器做訓練。我們把這樣的概念搬到國高中甚至國小課堂,讓學生先在虛擬空間玩,再把成果放到真實機器人上去跑。」
這樣的設計有2大好處。一是大幅降低學習門檻與設備風險,楊鴻志補充:「小朋友程式如果沒寫好,機器人會亂撞,實體成本很高。但虛擬環境就可以無限嘗試,怎麼撞都不會壞。」
二是讓學生學到的不只是概念,而是完整的AI應用流程:從模型訓練、邏輯設計,到任務執行與錯誤修正。這比單純玩遊戲更進一步,也讓學生真正理解「AI怎麼跟現實世界互動」。
新款3D遊戲是過往學生打造,帕亞科技希望台灣教育科技發光
在帕亞科技的平台上,目前已開發了9款以AI訓練為核心的教育遊戲,接下來的重點將會放在3D遊戲的設計與IP角色的塑造。「現在小朋友看2D畫面看得膩了,真的要有點Minecraft的感覺他們才會覺得酷。」楊鴻志笑說。
帕亞科技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是B2G(銷售給政府教育單位)。未來計劃往B2B(學校授權、補習班合作、講師培訓)及B2C(針對國外的自學教育,採軟體訂閱制)發展。他們也提供機器人硬體套裝銷售與零件銷售。
「我們的願景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小朋友快樂地學AI。」楊鴻志說,他們一直希望AI教育不只是精英導向的技能訓練,而是一條讓孩子找到自信的快樂道路。而這條路,現在也走回了帕亞的產品設計現場,由他們曾經教過的孩子一起參與打造。
目前帕亞科技正在開發的一款3D遊戲,就是由當年參與他們偏鄉課程的一位學生親自繪製的角色與場景。「那個孩子以前在我們協會的課程裡對3D建模很有興趣,我們教他一點點程式,他就自己上網學更多。後來他還真的去日本的遊戲公司實習了!」楊鴻志笑著說。
「他現在變成我們的合約設計師,付費請他幫我們做遊戲美術,這不是壓榨喔,是認真付錢的那種。」楊鴻志補充,語氣中帶著既驕傲又欣慰的語調。
這樣的回流,不只一例。帕亞科技團隊分享,有些從國中起就參加他們營隊的小孩,現在已經考上大學、甚至研究所,「有人念成大不分系,還有人回來幫我們設計關卡流程,他們會說:『我以前玩這個遊戲長大的,現在可以幫忙改進它』,這句話真的超感動。」
除了學生參與設計,帕亞科技也著手培養師資與課程設計人才,讓AI教育持續滾動。「我們團隊才6個人,要辦比賽、營隊、還要研發,所以其實真的很缺人,但大家留下來是因為相信我們的理念。」楊鴻志說。他們目前正徵求更多教育科技人才,希望有志之士能加入團隊,一同推動更多區域教育專案,並複製到六都甚至國際市場。
未來他們希望將這些「從學生到設計師」的故事串連成完整的教育生態,並計畫在2027年舉辦第一屆國際性的帕亞與PROS機器人大賽,讓台灣學生設計的遊戲和AI模型登上全球舞台。楊鴻志說:「我們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帶著自己訓練的AI,代表台灣去比賽、去交流,那將是台灣教育科技的一次真正發光。」
創業快問快答
Q: 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你們的產品有市場嗎?真的會有學校或家長買單嗎?」這是我們最常被問的問題,而我們的答案是:不是因為我們做了AI教育,所以大家會買,而是因為我們解決了老師教不動、學生學不起、家長看不懂價值的問題。 對老師,我們提供可教、好教、有資源的教材與模擬器,讓沒程式背景也能帶班。 對學生,我們把艱深技術轉化成闖關遊戲與比賽,學起來有成就感也有舞台。 對家長,我們讓孩子做出能展示的AI專題,升學歷程與學習成就一目了然。與其問市場在哪,不如問誰能讓 AI 教育變得「好用、好玩、願意付費」——我們正在做到這件事。
Q: 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我們的下一步目標是推動AI × 數位孿生教育的訂閱制服務,讓更多老師、學生、家長可以在線上自學或教學使用。
目前我們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UX)」與內容模組整合能力:
1. 我們需要UX設計師與教育內容設計師,讓平台從功能導向變成真正「好用、想用」的學習服務。
2. 教材與模擬器已經具備,但要設計出「自學任務路線圖」與「課堂教學介面」,需要更多設計整合。
3. 同時也需要測試用戶回饋與數據追蹤機制,為訂閱服務建立穩定的產品核心體驗。
Q: 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讓我學會一件事:不是把技術做出來,而是把人帶進來。 老師怕教不來、學生怕學不會、家長怕沒用,我們的工作不是解釋技術多強,而是讓這三方都敢用、喜歡用、看到成果。 這些年我們從自己寫遊戲、模擬器,到陪老師上課、陪學生比賽,過程很辛苦,但每次看到孩子用自己訓練的AI可以完成任務、看到老師因為學生表現被肯定,我就知道,我們做的是有意義的教育,不只是產品。
Q: 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把難教的AI變成學生能闖關的遊戲 不再只是課本知識,而是能玩的教育工具,學生學得快、老師教得下去。
2. 從真實課堂與比賽中驗證我們的產品價值 不只是做出技術原型,我們實際與學校合作授課、辦比賽,並在花蓮、台南等地獲得回饋與成果,證明這不只是理論。
3. 建立一個能教學、能實作、能推動場域應用的團隊 團隊能整合教案設計、軟硬整合與活動推動,不只會做產品,也能實際走進教室與現場,確保教育價值能落地。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帕亞科技PAIA Tech
成立時間:2021年
產品名稱:PAIA、PROS
官方網站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