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病患成為創業家,Kura Care創辦人為什麼說醫療新創最重要的不是「技術」?

從病患成為創業家,Kura Care創辦人為什麼說醫療新創最重要的不是「技術」?
Wendy Wu 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陽光普照的人造草皮上悠哉打著高爾夫球,Kura Care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楊凱傑只覺得一陣暈眩,身體發燙。緊急連絡美國的家庭科醫師之後,抽血檢查才發現自己罹患白血病。

所幸有醫療保險和捐贈的骨髓,楊凱傑的病情穩定下來,沒有三度復發。這次的經驗,讓楊凱傑決定投入醫療創業,幫助更多人能有預防治療的觀念和資源,因此在美國成立預防醫療新創Kura Care,並在台灣設立子公司。

他第一時間獲得白血病的念頭是什麼?現在的醫療環境又有哪些痛點需要解決?

白血病二度發病,經歷化療與骨髓移植

2011年,楊凱傑的白血病因各方面壓力過大而發作。緊急送醫後,及時將腫瘤切片、化療,花了楊凱傑將近8個月的時間才恢復。3年後白血病捲土重來,楊凱傑只能靠基因風險大且新舊器官排斥的方法。很幸運地,他找到了骨髓捐贈者,並再度入院觀察。

national-cancer-institute
3年後白血病捲土重來,楊凱傑只能靠基因風險大且新舊器官排斥的方法。很幸運地,他找到了骨髓捐贈者,並再度入院觀察。 Unsplash

楊凱傑望著窗外,躍過峽谷便是過往的辦公大樓,但這已經不是他的生活重心。「怎麼活下去?」是他唯一掛念。

他在病中深深感激他人的協助,並藉此從醫療重度使用者的身份。白血病伴隨的心臟疾病也使他痛苦不堪,不過他再深入研究,才發現心臟病變可能會影響超過10年。

基於自己的經驗,以及他後續做出的研究與AI技術結合,他下定決心要幫助其他病患,儘早找出病徵,改善其他人的生活。

為此,他短暫加入Qualcomm LIFE的計畫,建立相似於Google Health的個人醫療資料庫平台。後續因為已經達成里程碑,且楊凱傑想要做公司沒有興趣的遠距醫療領域。故在2018年辭職,找團隊創立Kura Care。

成立遠距醫療新創,楊凱傑:核心是use case!

kura care - cover.png
在2018年辭職,楊凱傑創立Kura Care。 KURA care

Kura Care是一家在美國聖地亞哥成立,並在台灣設置子公司的醫療新創,他們期望把醫療從被動治療推向預防保健,團隊包含2位台大醫師,美國醫療業務與具AI專長的成員。他們替出院後的心臟疾病患者進行遠端醫療照顧以及追蹤服務。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其實醫療AI新創IBM Watson Health(現Merative)也嘗試和Kura Care一樣提出相似的服務。不過他們僅與一間診所合作,且沒有利用真實數據訓練,引起爭議。這不但讓他們的資料庫受到限縮,也因為不斷提倡AI技術卻未達到預期目標,本末倒置。

楊凱傑也從IBM Watson Health案例中了解,技術並不是優先,而是臨床、金流、患者體驗和醫護人員結合的「使用情境use case」。他說:「這才是最核心的地方。」

雖然非醫療專業,不過楊凱傑在涉入不熟悉的領域沒有裝懂。他找了醫護人員、保險公司以及就讀台大醫科的親戚以掌握產業真正痛點,也才能掌握建構出好策略,以免步上提倡技術優先的IBM、Google和Intel後塵。

「當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明白健康的重要」從病患出發的醫療之路 - Kura Care 創辦人暨執行長楊凱傑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蔡愷恆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蔡愷恆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