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用AI做菜單能提升7成訂單量?Superorder讓餐飲業者無縫用「數據」做生意

用AI做菜單能提升7成訂單量?Superorder讓餐飲業者無縫用「數據」做生意
Superorder官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還會叫外送嗎?

疫情期間全球掀起了外送潮,也讓「幽靈廚房」——主打中央廚房系統、面向外送消費者——火熱到不行。新創JustKitchen在風口順勢而生,為近20家虛擬品牌出餐,並在加拿大、德國、美國3個國家掛牌上市。

幽靈廚房讓餐飲業者不再需要店面,只要有廚房、外送平台串接好,就可以開始營運。挑戰從餐廳選址、翻桌率、客流量變成管理與經營品牌。曾是Y Combinator的美國新創團隊Superorder,提供線上餐飲店家「一站式」的品牌管理服務,例如透過生成式AI為店家客製化線上菜單的配圖。美國知名外送平台Grubhub也指出,有配圖的店家與沒有的相比,能多出約7成的訂單量。

目前規模約70人的Superorder團隊,累積處理的訂單數已達150萬份,服務橫跨180座城市的1,500家餐飲業者,並在A輪獲得1,000萬美元的投資。

Superorder幫小吃店打造數位形象,拓展客源於鄰里之外

Superorder(原Forward Kitchen)創辦人Raghav Poddar也是外食一族,他發現許多餐飲店家因為有固定客群,所以忽略了塑造「品牌」的重要性,讓他們侷限於服務社區內的顧客。

他開始思考,要如何協助這些餐飲店家維持競爭力,用最低成本經營自己的品牌形,並透過網路服務到更廣大的客群。

Superorder(原Forward Kitchen)創辦人Raghav Poddar
Superorder(原Forward Kitchen)創辦人Raghav Poddar。 linkedin

Forward Kitchen成立於2019年,看準外送、自取的服務興起,協助過去僅經營店面的小型餐飲業者數位轉型。希望餐廳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前提下,用原有的廚房設備和餐點,在線上跨足經營不同的虛擬品牌。舉例來說,披薩店的沙拉、特調飲料等產品原本不是主打餐點,但在線上就能分別成為不同品牌。

過去,要經營一家餐廳,很大部分的支出會用於外場的空間和人力。如今有了外送平台的搭配,餐廳可以捨棄經營內用空間,讓廚房本身就能形成商業模式,著重於提供配送服務。除了節省成本外,虛擬品牌提供有別於實體店面的菜單,也可以打破消費者對品牌的既定形象。台灣的中高價位燒肉品牌「胡同燒肉」就有和JustKitchen合作,用「胡同燒肉丼 X JK廚房」的虛擬品牌推出丼飯產品,拓展客源至(稍微)平價市場。

Forward Kitchen幫業主建立數位店舖,讓顧客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下單,平台從中收取手續費。對店家來說,同時在不同通路上架雖然能快速拓展客源,但容易出現漏看訂單、錯估量能等狀況,進而損害自己的品牌形象。2023年改名為Superorder後,著重於提供餐飲業者「一站式」管理系統,讓業者統一管理UberEats、Grubhub等外送平台上的訂單及品牌形象。

創建後台系統,Superorder協助店家管理各通路的訂單及品牌形象

Superorder建立了一套整合各通路的後台管理系統,店家一旦在平台內更新自己營業資訊、菜單,就會同步更新於Ubereats、Grubhub等所有販售通路。透過Superorder,店家在各通路所接到的訂單也會被匯入到系統中,可以在平台上統一接單或退單。

在交易的過程中,Superorder同時收集了店家銷售的數據資料,透過數據分析運算找到消費者喜愛的食品與口味,並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虛擬品牌菜單。在打造虛擬品牌的過程中,小型餐飲業者並不會花過多成本就可以拓展客源、獲得額外收入。

Superorder 後台管理系統
Superorder的「一站式」管理系統,讓業者統一管理UberEats、Grubhub等外送平台上的訂單及品牌形象。 Superorder官網

從餐飲業者的角度來看,「虛擬品牌」及「幽靈廚房」讓他們不用承擔運營實體店面的風險。但是在疫情之後部分人們又回歸了內用,外送市場的發展也不如以往樂觀。

2021年,大型連鎖速食品牌Wendy's原本預計開設700家幽靈廚房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區,如今卻宣布關閉美國地區的所有幽靈廚房,原因是疫情過後得來速的服務就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所以Superorder先從「統一接單」出發,也是希望先解決餐飲業者最痛的一環,再往上加值替餐飲店家建立虛擬品牌。就算熱潮退去,「保底」的需求仍在,讓Superorder可以持續營運下去。

參考資料:TechCrunchSuperorderYahooRobotsNetArkansasOnline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葉子萱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葉子萱

2002年生,新聞系,希望文字能代表自己。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