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我們仍在找尋Top 1%的團隊!」面對新創募資寒冬,創投們給出什麼建議?

「我們仍在找尋Top 1%的團隊!」面對新創募資寒冬,創投們給出什麼建議?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週參加了台杉的一場分享,主要是針對過去一年來市場下滑後,投資人對於市場的看法,以及對於創業者的一些建議,也很榮幸可以跟台灣幾個很有指標性的創投一起在台上分享,例如:可以說是台灣的主權基金的台杉,Huang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矽谷,所以有很多矽谷新創的第一手觀察;心元資本也從過去台灣、美國與中國的投資中,投資到很多厲害的獨角獸,也是台灣非常國際化的一支基金;普訊則是台灣非常有經驗的創投,Allen過去在硬體Deep Tech產業也獲得蠻大的成功,投資遍布美國、台灣、中國及以色列。透過這樣的介紹大家應該很期待分享的內容吧。台杉有將分享內容錄製成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之後找來聽。我這邊則是針對幾個問題,列上我的想法,以及從其他投資人身上也得到讓我頻頻點頭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上半年度的創投產業募資金額仍面臨挑戰,如何看待下半年創投及新創募資的發展?

凱爾的一個比喻很好:創投跟新創是互相共生的一個生態系,唇亡齒寒,所以說新創面對到的挑戰也是創投面對的挑戰,資金的緊縮並沒有因為你是創投的身份就有所不同。但從2022年初公開市場的下滑,到最近從美股或者是台股來看,幾乎都有比較穩定的狀況,大家也希望景氣可以Soft-Landing,只要市場不要有其他意料之外的情況,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的募資發展應該有機會變好。但過去的一年真的可以說是非常的糟,有些LP(創投的投資人)也會叫創投緩一點,或者是創投本身自己投資的步調也會稍微放緩,看看市場的反應,也確定市場開始有調整後,可能就會逐步的回到較正常的投資步調。

延伸閱讀:新創淘汰賽升級!2023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獨角獸大減四成、投資人將更謹慎
資本寒冬_鈔票_鎖鏈_shutterstock_230428603_Lr.jpg
在過去一年,資金緊縮且創投市場陷入寒冬,但最近出現了一些穩定的跡象,預計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機會出現好轉。 shutterstock

在目前悲觀的氛圍下,是否看好哪些產業不受現況影響,能逆勢突圍?

雖然題目問的是「產業」,但台上的投資人也似乎有志一同的把「團隊」放到比「產業」更前面,也就是說還是要看團隊,壞的時間點也有能夠募資成功的團隊,要是你持續是在那個前百分之幾的團隊,投資人也是怕沒有案子投,在這個時間點能有好案子,當然更要支持。對於早期投資人而言,團隊是更重要的,像心元資本就是早期投資的代表,他們往往希望都是寫創業者的第一張支票的那樣早,Tina就有提到,他們還是跟過去一樣,看團隊。而普訊的Allen則提到:對的團隊在錯的市場還是可以投資,但錯的團隊在對的市場卻是不能投資的。這跟我之前在AppWorks得到的結論也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什麼原因讓創投決定不投資?創業家難以募資的3個陷阱

但回到產業來看,2023年可以說是AI出來解救了投資,參閱:[Addin短評006]GenAI無法挽救AI投資下滑的趨勢,雖然說以OpenAI為首的幾個生成式AI或語言模型的供應商,讓大家對於AI有更多的可視的想像,許多投資人甚至笑稱,如果你沒有提到AI的話我也很難投下去。但就算如此,AI還是無法對抗整個市場環境的下滑,根據Crunchbase的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的新創投資金額,相較於2022年上半年同期而言,年減51%,而較2022年下半年而言,減少了10%。但隨著市場穩定,AI還是會是有機會逆勢突圍的產業。

但是哪種類型的AI團隊會受惠,每個投資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如果要簡單的劃分的話,我們可以把2000年叫做Internet的時代,2010年為Mobile Internet的時代,那現在就是AI Internet的時代,我的看法是AI只是個技術,最終大家會將AI當成跟Internet或是其他科技的元素一樣,融合在一般的生意中,所以反而是看誰有AI DNA思維去運用AI讓你更有效率的創業。而從數據層、模型層到應用層來看,我認為台灣的團隊對於應用層應該是更有機會的,特別是嵌入式AI類型的團隊,就是你過去就有一定的服務與用戶基礎,你透過把AI裝到你的服務中,讓使用者有更好的服務體驗,會是接下來大家發展的重點。

AI.jpg
投資人更在意團隊是否具備AI思維,能否運用人工智慧提升創業效率,而非單純看好AI產業本身。 Unsplash

在缺乏新資金的狀況下,你們會如何建議團隊調整其資源配置,以利團隊更能度過這段期間?

多數的投資人還是以「節流」為手段出發,首先是必須了解外部環境已經跟之前不同了,過去也許募資可以抓資金可以使用18個月,花一年的時間做Traction,六個月的時間來募資,但現在光募資可能就要抓9-12個月,那你也是得花一年以上才比較能有機會做到下一個里程碑,所以前後加起來你可能得準備的Runway就是24-30個月不等。如果你已經在前一兩年完成募資的,那木已成舟,你只能夠看你手上剩下多少現金,Runway = Cash/monthly Burn,如果現金無法變多,那就是把每月的支出減少,來提昇Runway的月份數,讓你可以度過這波募資比較低迷的期間。另外就是跟你的客戶洽談付款條款,看看能否有些款項延後付款,讓你可以多一兩個月的資金運用,也是個做法。

而過去創業者可能比較有本錢在募資完成後,一次開比較多的戰線來達到下一個里程碑,而現在可能就更得要專注或者是更精簡地去找到成長動力,例如,可以選擇暫時不開發某些產品線或模型,也許這樣就能夠延長Runway。同時,也要記得很多早期的創業者,還沒有真正的找到PMF,所以中間可能也需要Pivot。但Pivot是需要時間成本跟資金成本的,也就是過去你可能可以在某個模式可以在堅持久一點,如果沒有成績再Pivot也許資金還夠,或是會有投資人願意在中途繼續支持你,直到找到PMF的那一刻,但現在你得更靠自己。

我認識的有些創業者有些做法可以提供給你們參考:例如考慮用自己的營收,先小規模的做到損益兩平後,某種先求立於不敗之地,再來求大勝利的做法,所以將公司縮小到最小可獲利規模,來度過這個時機點。但也有創業者光要調整組織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特別是過去你從來沒有資遣過員工,或者是大規模調整組織經驗的創業者,往往還是內心充滿著某些小期待,如果怎樣的話,說不定現金是夠的,但有時候在經過三個月發現外在環境沒有改變,隨著資金變少,屆時可能要調整的幅度就會更大了。

以上就是簡單將當天活動有聊到的幾個角度,提供給創業者思考。我也蠻欣賞其他創投的看法,就是你就得做好你平常該做的事情,有些創投在資金過剩時,沒有更仔細的去面對案子,導致現在才會去要求一些基本功,但當天分享的投資人,有蠻多都是說「我們就是做我們平常該做的事情」,或者就是在追尋那Top 1%的創業團隊,所以不管現在景氣是好還是差,只要鎖定那Top 1%的團隊,就是他們日常所做的事情。但這件事情真的不容易,因為你要能投資到Top 1%的團隊,有時候你也得是那Top 1%的投資人,所以作為投資人也得勉勵與督促自己,要能成為頭部部位的投資人,這樣不管外在環境的起落,你才能夠有穩定的產出與表現。畢竟創業是個Power Law(冪定律)的分佈,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你認為這些內容很有幫助,也請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創業者,甚至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這樣好文章就不會錯過啦!

《創業小聚》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mee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創業小聚》的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布蘭登觀點》,作者:江旻峻,原文標題:[布蘭登觀點 120] 台杉 Survival Kit 分享小記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熟悉網路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趨勢,曾輔導超過100家之網路新創,給予實際建議並提供團隊長期策略思考。更曾投資及管理數十家以上網路新創團隊,範圍橫跨早期至C輪融資階段甚至是獨角獸新創公司,透過與創業團隊交流及相互學習,期待能有效鏈結資源協助團隊快速茁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