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電影《全面啟動》,還是漫威系列的《奇異博士》,都會有一座讓人物逃不出去的階梯或迷宮。這樣的畫面,就像是過去10年日本新創場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好像將出現重大轉折,但這種轉折從未出現,彷彿陷在一座逃不出的牢籠,如今情況終於出現變化。
根據日本新創資訊平台Initial統計,2013年日本新創企業的募資總額僅有870億日圓(約台幣199億),但到了2022年,募資總額足足成長10倍到8,770億日圓(約台幣2,003億)。Initial指出,在美國、歐洲新創募資總額急劇下滑的同時,日本新創募資不僅成長,還可望突破1兆日圓大關。
很多資深投資人表示,日本受到政府激勵措施、通貨膨漲、人口結構老化壓力的共同影響,引領新創圈走上募資成長軌道。且不只是募資成長,日本在新創重要的出場方式——併購面——也獲得政府、社會環境等4大因素構成的成長動能。
在其他市場陷入寒冬之際,日本新創圈的強勁表現更顯彌足珍貴。
募資爆炸式成長,以種子輪、A輪新創為主
支撐這波新創募資熱的主要是尋求種子輪、A輪募資的早期新創公司。根據Initial統計,2022年種子輪和A輪募資金額分別較2021年成長6.2%、20.3%。
針對發展初期新創不斷成長的主因,據Initial分析,2022年前後有大量新創投成立,比2019年前後增加近4成,這些新設立的小型創投,對發展早期的新創投資意願較高。
例如,日本太空通訊新創SpaceData,一直致力運用衛星數據和3D電腦合成影像技術,在虛擬空間產生出地球的精確複製品,也是時下最熱門AI應用的一環。SpaceData在今年獲得14億日圓(約3.19億台幣)資金,是該公司自2017年1月成立以來,首度獲得外部資金挹注。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日本自駕車新創Turing,在2021年8月成立以後,短短不到一年,就吸引10億日圓(約2.28億台幣)投資。
但與此同時,更接近準備上市、更成熟的新創處境卻很艱難。根據Initial的數據,D輪以後的新創募資縮減了28.8%。這主要和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不佳有關,企業上市前對企業的估值,和實際上市後的市場市值落差很大。
併購熱不減,4大理由支撐種子輪、A輪新創
募資金額攀升外,日本新創也掀起併購熱,並反映在統計數字上。根據Statista研究,日本新創併購案件數在2016年僅有53件,但2020年增加至90件,2021年甚至成長到143件,2022年統計尚未出爐,但市場熱度明顯不減。
總部設在東京的創投公司自然資本(Shizen Capital)執行合夥人馬克・畢凡斯(Mark Bivens)分析,基於4大理由,日本新創將是充滿活力的併購市場。
原因一:日本新創不再視併購為失敗
首先,日本創業者對併購的觀念已在改變。過去他們普遍把上市視為新創成功的例證,而把公司出售給另一家公司就是失敗,但現在創業者逐漸認為透過併購出售公司並非承認失敗。
造成這種觀念轉變的原因很多,包括日本追求上市的新創企業數量早已達到臨界點,而且伴隨著上市,企業有很多必須恪遵的法規、投資人關係義務,會讓習慣自由的新創業者感到厭煩。
而且,越來越多外國企業家來到日本,他們的觀念和日本新創業者並不同,沒有背負和併購相關的情感包袱,反而是透過併購樹立典範,影響日本新創業者對併購產生正面觀感。
原因二:政府推經濟改革,企業投資獲利壓力變大
其次,日本企業正面臨股東、監管機構越來越大的壓力,希望他們對股東更友善,特別是要增加他們的投資報酬率,這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推動的經濟改革有關。日本政府在2014年推出《盡職治理守則》,鼓勵投資人必須監督企業高層提升獲利,甚至隔年上路的《公司治理守則》還規定公司必須引進更多外部董事,改革一成不變的董事會結構,讓公司運作更有效率。
一連串的改革確實帶來改變。日本企業老闆更加關注財務表現和股東需求。長期擔任企業外部獨立董事的亞瑟・米契爾(Arthur Mitchell)直指,「他們(日本企業)非常關心報酬率和資本成本。」
而很多日本新創都享有低加權平均資本成長(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代表現金流折現回來的價值較高,而且也更有投資價值。同時,日本很多新創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方面,面臨極大困難。上述這種反差,為企業併購日本新創,創造極為理想的條件。
原因三:人口老化持續,可透過併購新創攬才
再者,受日本人口結構老化影響,目前每134個職位只有100人應徵,而這種缺工潮將持續延燒。新創企業通常由年輕人組成,而且成員都有創業家精神,在這波人才荒中更顯價值,日本傳統企業可以透過收購新創攬才。
原因四:政府祭稅收減免,打造日本新特色產業
日本政府也積極鼓勵併購,從今年4月開始為收購日本新創企業的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允許公司併購新創股份時,若企業取得過半以上股份,且該新創企業5年內銷售額增加1.7倍、研發預算成長2.4倍以上,收購成本的25%可以從企業所得稅中扣除。
日本政府指定此新政策背後的盤算,是希望有系統支持從札幌到福岡以工業為技術重點的新企業,包括生產半導體的機台、工廠內自動化系統等,不只要弭平實驗室與市場鴻溝衍生的資金缺口,也要協助新創企業開發出商品原型。
透過鼓勵大型企業釋放資本到新創企業的另一層意義是,政府正在把未來重點產業的決定權交給這些企業,而非自己獨斷決定。企業決策通常有明確市場力量支撐,往往具有獲利能力,目標也較實際,和舉國投入特定目標研究發展的另一種模式有很大落差。
《彭博社》專欄作家亞香緹・崔薇迪(Anjani Trivedi)分析,如果日本政府能用這次稅務改革培養一批創投資本家,就有機會再創一批傳奇企業。然而,這樣的策略是否奏效,仍待時間觀察,因為創新回報往往得花費好幾年才能實現。
對台灣新創而言,進入日本市場門檻不低,但近來台日產業交流頻繁,如國發會就率團前往日本舉行新創高峰會,也有包括台日官方資本在內的創投資金,值得善加利用。但若能得到日本創投投資,將有助於深化日本客戶、合作方的信心,隨著日本募資、併購熱不減,日本政府未來5年也宣示將強力支援新創企業發展,相關趨勢值得有意赴日發展的新創注意。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Washington Post、Initial、Economist、The Bridge、Stat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