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通勤車流中,執行長黃昱鈞和無數上班族一樣,困在方向盤前。這是他一天中吸收新知的黃金時段,但要從茫茫的Podcast海中找到一集恰好符合當下需求的內容,往往比塞車本身更令人煩躁。
「我需要一直去追產業趨勢、新的科技和產品,」黃昱鈞回憶道,「每天早上光是『找』這個動作,就消耗掉太多心力。」一個念頭在他腦中萌生:「如果我只要說出想學的主題,AI就能立刻為我生成一集專屬的Podcast,那該有多好?」
InstaPodz將複雜的生成式AI技術,包裹在一個極度簡單的體驗中:輸入任何主題,從「台灣黑道的歷史」到「如何應對產品經理的面試」,AI會在幾分鐘內生成一集由兩位虛擬主持人對談的Podcast節目。這個源自通勤痛點的想法,在短短3個月內,創下台灣新用戶7日留存率30%的成績,並累積了超過8,000次下載、每週活躍用戶達1,600人。
然而,在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今天,InstaPodz如何殺出重圍?關鍵在於創辦團隊的核心哲學。許多人抗拒新知是因為「要開啟新的一個學習,其實Mental Effort(心力負擔)很高」。
InstaPodz的目標,便是要將這個門檻降至最低,打造一個輕鬆的學習夥伴,而非像Google NotebookLM嚴肅的研究工具。這不只是一款App的設計,更是一種學習模式的再思考。
不只是工具,更是學習夥伴:10種AI主持人與「追問」功能如何抓住使用者?
InstaPodz的產品哲學,體現了團隊為學習「減負」的執著。他們清楚,在AI時代,找到資訊的技術門檻正迅速降低,真正的決勝點,在於體驗的雕琢。
有趣,是團隊反覆琢磨的關鍵詞。
「技術上找到好資料,其實相對沒那麼難。我覺得真正的難題在於Podcast的品質,要怎麼讓它做得『有趣』。」黃昱鈞坦言,在現代人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不能講太多廢話,不然大家就聽不下去。」他們首先從使用者最先接觸的輸入介面著手,歷經多次改版。
最初的版本團隊將所有設定選項都放在主頁,卻很快發現這反而限制了使用者的創造力。「後來發現,介面適度留白,似乎更能讓使用者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聽什麼,後續的參與度也確實更高。」技術長劉知潔補充說。
最終的成品,是一個極簡的對話框,鼓勵使用者拋出更個人化、更具體的問題。
這也讓InstaPodz得以發揮最大價值:你不只能問「如何經營夫妻關係」,更可以描述「我們是分居兩地的夫妻,有兩個小孩,最近遇到溝通問題,該怎麼辦?」AI能根據這些具體的脈絡,生成高度客製化的內容。「只要使用者問得夠明確,我們Podcast的內容就真的能回答到他想知道的事。」黃昱鈞說。
在聆聽體驗的核心,團隊選擇了雙主持人對談的形式,而非單調的朗讀。
黃昱鈞解釋:「這種討論,有時候可以透過主持人之間的問答,帶出一些聽眾可能也想問的問題。」使用者可以從10種不同口音和聲線的AI主持人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風格。未來,團隊甚至計劃為每位主持人賦予獨特的專家背景,「當你想了解產品經理面試技巧時,如果主持人一位是產品設計師、一位是工程經理,他們給出的見解可能就大不相同。」
然而,當一個工具開始產製內容,它就無可避免地帶上了媒體屬性。這一點,團隊很早就意識到了。「理論上,想讓大家一直聽下去,應該要迎合他們的立場。」黃昱鈞坦言,「但我們最終會確保,AI提供的是多面向的資訊,而不是一個標準答案。」為了避免AI產生幻覺,團隊嚴格限制模型的自由度,並在內容下方提供原始資料的參考連結。
最後,一個將一次性聆聽轉化為持續學習旅程的關鍵功能,是追問設計。在一集Podcast結束後,App會自動推薦5個可供延伸探索的主題。產品長黃博昱提到:「我們從300多份使用者調查中發現,缺少『簡單的後續選項』是他們的一大痛點。」這個功能恰好切中了這項需求,為使用者開啟一趟不間斷的知識探索旅程,讓好奇心得以往下延伸。
商業模式上,InstaPodz目前採用每月9.99美元(約為新台幣300元)的訂閱制,但團隊現階段的重心仍在優化使用者體驗和提升留存率上。儘管已陸續收到來自學校、企業甚至博物館等B2B合作的洽詢,但團隊短期內仍決定專注於打磨核心的B2C產品。
「做為了自己的事」:從6年同事到共同創辦人的水到渠成
InstaPodz的誕生,並非源於某個車庫裡的激情辯論,而是一場慢煮6年、最終水到渠成。黃昱鈞、劉知潔和黃博昱在知名新創PicCollage所積累的深厚默契。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們共同打造了至少四、五款產品,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充滿創新氛圍的環境裡,創業的種子早已悄然埋下。
「我覺得受PicCollage的影響很大。」黃昱鈞坦言,害怕是一定會的,因為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他也誠實地說,「可是,創業跟作為公司員工最大的差異,就是你做的這些事,都是為了自己去做的。所以你今天想要嘗試不同的idea,你沒有一個老闆。心態上就差很多。」
這份深植內心的驅動力,讓黃昱鈞做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他向公司申請了part-time,將所有業餘時間都投入到InstaPodz的原型開發計畫中。這個計畫,劉知潔和黃博昱自然知曉。
轉捩點發生在一次不經意的對話中,劉知潔主動問道:「有開始了嗎?要不要一起做?」這個簡單的提問,像一顆投入靜水的小石,激起了漣漪。這支擁有開發、設計、行銷全方位能力的團隊,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成形了。
「我們已經共事6年多了,所以很熟悉彼此的個性跟工作方式。」黃昱鈞說,即便在產品方向上時有歧見,也從未引發爭吵,「我反而希望我們3個人可以有不同的perspective(觀點)。」長達6年的合作,讓他們之間幾乎不存在磨合期。這份建立在信任上的成熟動力,讓他們能專注於最核心的信念:「還是要做自己會用、自己喜歡的產品。」
黃博昱說,也因為這樣,團隊才可以在短短3個月內,收集到很多不同的feedback,根據這些去迭代產品。而這份內在的認同感,正是他們能夠快速前進的關鍵。
目標11月募得50萬美元,InstaPodz如何從台灣走向全球20%的美國市場?
目前,InstaPodz使用者分佈以美國市場為首,佔比約23%,其次是臺灣的15%。團隊目前正在進行的種子輪募資,目標在今年完成。
團隊下一步的研發重點包括:引入遊戲化設計以提升黏著度、深化AI主持人的角色設定,以及強化社群探索功能。未來,InstaPodz的成功將取決於它能否在維持內容品質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起一個活躍的學習社群。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這家來自臺灣的3人團隊,將有潛力在全球範圍內,重新定義獲取知識的方式。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我們是否真正了解我們的主要用戶是誰、他們如何使用產品、以及我們可以透過什麼管道觸及更多這樣的用戶。只有足夠了解用戶的需求和行為,才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也才能找到有效的成長策略。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在產品開發期間持續進行深度的使用者研究。我們曾經與來自美國、菲律賓、台灣等不同地區的使用者進行深談,試圖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使用場景和痛點。在這些對談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使用習慣和需求。
有位美國使用者是透過Reddit發現我們的產品。他原本只是想找一個能幫助他學習工作上相關知識的工具,但後來發現 InstaPodz 可以根據他的興趣生成客製化內容,就開始用它來學習各種主題。更令我們驚喜的是,他會用InstaPodz一次生成多本書籍的摘要 podcast,在散步快速吸收多本書的核心概念。這種使用方式是我們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下一步目標是讓任何有零碎時間學習機會的人都真的可以毫無壓力的每週打開InstaPodz學習,而目前缺乏資金。
原因是即便我們瞭解power user的行爲,我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管道來讓使用者知道我們。除此之外現階段我們希望盡可能的給用戶最大的福利,從現在開始培養跟我們有一樣願景的一群人,我們希望直接跟他們建立連結。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選擇自己有熱情的產品,然後誠實面對使用者的反饋。InstaPodz就是源自我們自己在通勤時想要有效學習的需求。當對產品有熱情時,即使遇到挫折才能堅持下去。另外,不要害怕問問題,對於第一次創業的人來說,有超多東西要學。除了開發產品,還要懂使用者獲取、數據分析、募資簡報、財務規劃等等。一開始會擔心問太多問題會顯得自己不夠專業,但後來發現,承認自己的不足、主動向有經驗的人請教。
還有要記得呼吸,創業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衝刺。創業過程中的每一天都充滿壓力,產品要不要改方向?使用者成長夠不夠快?資金還能撐多久?投資人會不會有興趣?這些問題每天都在腦海中打轉,很容易讓人喘不過氣。如果一直保持高壓緊繃的狀態,很快就會burnout。要學會調整節奏,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我們會刻意安排時間運動、和朋友聊天、或是單純放空。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活動,其實能幫助重新充電,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找到志同道合、也有多年合作經驗的朋友一起當創辦人,我們三位創辦人已經認識超過6年,過去曾在PicCollage一起工作,彼此非常了解對方的工作風格、優缺點和專業能力。這種深厚的信任基礎讓我們在面對創業挑戰時能夠坦誠溝通、快速做決策。
2. 加入ikigai Launchpad讓我們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創業訓練,也得到了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導。這些導師曾創辦 Twitch、Guitar Hero等知名公司,他們的實戰經驗和建議幫助我們避免了許多新創常見的錯誤,也加速了我們的成長。
3. 秉持著自己必須是使用者來打造產品,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用,很難說服用戶愛上我們的產品,同時也可以加速產品的迭代速度(founder market fit)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自己一封一封的寫信給用戶,InstaPodz有social feature, 透過寫信的機會,迫使我們更投入的瞭解我們的用戶在想什麼怎麼使用InstaPodz, 進而拉近跟他們的距離。
團隊資料
公司名稱:InstaPodz
成立年份:2025
官方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